趙 茜
讓品德課堂離學生生活更近些
——以“美好的家園”教學為例
趙 茜
品德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強調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積極創造生活的過程。
“美好的家園”一課的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一只小鳥停在一個木樁上無家可歸的故事。同時,教材還設計了一整頁的“環保棋”,旨在讓學生通過玩這個游戲獲得一些啟示,那么,究竟該如何去讓學生真切地理解和體會這一課的內涵呢?
在對教材進行了再三的深入研究之后,我們首先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一個“垃圾分類”的游戲: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分發用紙箱做成的分類垃圾箱,再發給學生寫著生活中常見垃圾的名稱(如廢紙、飲料瓶、果皮等)的卡片,讓他們把自己手中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與此同時,為使學生能更充分地體會到這堂課的內容與自己生活的聯系,在課的結尾,我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實踐性的作業:進一步深化綠色出行的理念,即要求大家2公里范圍內步行、5公里范圍內自行車出行、8公里范圍內公交車出行,請去生活中尋找屬于我們城市的這一特色的例子……
實踐證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來組織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動手和動腦,有效地構建起對課堂主題最初的體驗。
教學方式是連接學生與課堂教學內容之間的橋梁。即如何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去滿足學生最近的需要,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重點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
關于環保的主題,如果天馬行空地去跟他們談大氣環境、說工業三廢,他們肯定覺得太遙遠,不過,霧霾卻是多數學生在生活中都見到過的現象,由此,我們便向學生出示了多幅或者是自己平時拍攝的,或者是從網上搜到的記錄本市空氣污染情況的圖片,并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這樣幾個環節,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空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保護好環境的重要性。
在看完了那些空氣、水資源被嚴重污染的圖片之后,教室里突然響起了叮叮咚咚的溪水聲,還有風吹過樹葉時的沙沙聲,還有時不時傳來的或遠或近的動聽的鳥叫聲——這是我們在課前為學生準備好了的音樂。當學生被音樂帶入到了優美的環境中,我們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向他們提問:“孩子們,你心目中的家園應該是什么樣的呢?”于是,學生就會以剛才的音樂為基礎,七嘴八舌地說起各自的愿望……這就是音樂的作用,能讓學生很愉快地接受教師的引導。
品德課的最高境界就是先能使我們的學生有所認知,然后以知促行,最終實現知行統一。因此,在這堂課上,我們決定建一個微信群,并邀請部分家長也加入進來,讓他們跟學生一起參與討論。這樣,學生就變得異常活躍,我們相信,通過這樣的討論,一定能深化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并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在“美好的家園”一課的教學評價中,圍繞著“生活化”,我們特別重視以下兩點:
一是以融入濃厚生活氣息的即時評價去鼓勵學生。我們盡可能地讓學生從評價語中獲得更豐富的生活感悟。如在“我們該怎樣建設美好的家園”這一問題的討論中,當聽到一個學生提出:“我們的政府部門應該嚴厲地處罰一些企業偷排污水的行為。”我加了這樣一句評語:“我們可以給市長打個電話,向他提出這個建議……”聽了這樣的評價,連其他學生的臉上都出現了十分驚喜的表情。
二是以緊密結合學校活動的過程性評價去激勵學生。在這堂課的評價環節中,我們還將課堂與學校正在開展的一些活動結合了起來。如把“我們該怎樣建設美好的家園”的討論與學校開展的“我為家鄉古鎮的建設出一份力”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去思考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對環保的認知化為生活中的實踐。
總之,當我們將品德課堂教學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之后,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就能有更多和更大的收獲,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山東青島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