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
為心靈把脈 育陽光少年
郭立新
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生理急劇變化的重要時期,隨著現代生活學習節奏的加快以及社會生活等環境的影響,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心靈把脈,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現階段,很多農村學校不具備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而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近些年,學校開展了“農村中學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實踐證明: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通過班主任創造性的勞動,可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要用自身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因此,班主任對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班主任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學生心理健康就沒有保證。為此,班主任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努力使自己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道德情操、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否則就無法承擔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任。
豐富、和諧、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以促進師生、生生的良性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讓他們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如針對部分學生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可開展“我為什么學習”、“付出必有回報”等主題班會;還可以幫助他們制定科學、合理和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制定具體措施,舉行經驗交流會、“一幫一”等各種活動,樹立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又如針對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孤僻、冷漠、自私的心理特點,開展“團結就是力量”的演講比賽,讓每個學生尋找、發現自身和他人的閃光點。也可讓大家共同設計黑板報、墻報,共同參與班級公約的撰寫與討論,與兄弟班開展拔河比賽、籃球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讓每個學生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認識到個人力量如同一滴水,集體力量如同大海,離開了集體,個人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道理。這樣,整個班集體的凝聚力就增強了,孤僻、冷漠、自私等不良心理也會在這些活動中逐漸改變。
有經驗的班主任,會經常與學生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獲得學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重要信息,然后再對癥下藥,促使其心理的逐漸轉變。另外,針對個別學生,還可以采取“筆談”的談話方式,這也是開啟學生心理大門的一把鑰匙,有時會更有效。可以通過日記、周記、作業本中夾帶紙條的方式進行,交流的次數和方式可以隨意,字數、內容不限。當然,只有讓學生感覺班主任是可以信賴的,學生才會毫無顧忌,暢所欲言,使師生間每次交流都是一種心靈的對話。久而久之,班主任與學生相處、交流時間逐漸增多,定會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班主任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填表、討論、演說、游戲、訪問等活動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在每周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堅持理論和實踐同行。心理素質教育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讓學生在提高認知水平的同時,重點應放在行為的塑造上。讓學生在結合自己的日常行為中,學會自我分析、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學會排除生活、學習及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困惑、煩惱、焦慮等不良情緒,能夠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自身的心理潛能,使全體學生在心理發展方面逐步提高。
2.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依賴于主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依賴于主體的自我教育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結合學生實際,如厭學、打架、上網、自私等問題,班主任適時引導他們,讓她們不斷學會自主、自立地處理問題。在教學中創設以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學會通過不斷重復參與各種訓練和練習活動等方法自我培養、自我優化心理素質。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導者,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等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職責。而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借鑒、不斷創新,力爭摸索出更切實可行的關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市寧津縣第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