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光軍 潘宇瑤 鄧爽 (佳木斯大學)
校企聯合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 陳光軍 潘宇瑤 鄧爽 (佳木斯大學)
本文對應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分析了我國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討論了卓越工程師在西方國家的培養模式;并在策略與法律法規、企業積極性、課程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教育模式;應用型人才
教育部啟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主旨在于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上,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一大批高素質高能力復合型的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并且能夠不斷提升我國的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努力使我國發展成為人才強國、教育強國、技能強國。在此計劃中堅持了“行業指導、分類實施、校企合作、形式多樣”等原則,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深度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由原本單純的用人單位轉變為聯合培養的單位,根據各個企業所需人才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去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與培養標準,實現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過程。
為了能夠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人才的標準,我國各地高校都積極向發達國家學習深入企業進行互利的合作,創建了技術創新聯盟、搭建企業學校合作平臺,積極發展互利共贏、長期發展獨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大部分學校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注重“應用型、地方性”兩方面的結合。地方性應用型高校實施應用性本科教育,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能將在學校內所學的知識與工程原理廣泛應用于社會實踐、重點在于工程管理與實踐應用,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的是將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重點在于技術開發與現場管理。職業中技術人員與工程師的交叉領域是人才培養的特點,主要目的是在于人才能夠完全適應高科技應用和智能化控制與管理一線的工作要求,從而培養專業性和通識性的本科工程師、技術師等專業應用復合型人才。
但在實踐目的的過程中仍然出現培養目標不明確、辦學定位不準確等問題。原因有:第一,我國受到了傳統思想與精英思想等不同方面的影響,在辦學理念方面各大高校看重學習而輕視實踐,認為學術學歷高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在辦學定位上,雖然高校都積極響應理論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依舊不肯放棄教學型的定位,更加傾向于實施學術型的教育,導致培養出的人才沒有實踐能力與自主思考能力,都千篇一律。
各大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的基礎是建設一支高水平師資力量。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師資隊伍缺乏創新意識,原因是老教師的教學方法古老、課堂氣息沉悶、自身知識陳舊無法與新理念接軌、依舊以書本知識為重。而年輕教師畢業不久,雖然專業知識掌握很好,但是本身并沒有在企業或者工廠直接學習過,沒實踐經驗,缺乏實踐能力,導致與新理念脫軌。這樣的人才選拔方式會造成教師在知識與能力結構上的單一。
學校也會選拔部分教師到企業或者工廠進行鍛煉、進行實際的操作來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可是部分企業只是把教師這一鍛煉作為一種為了解決企業短期職工人員不足的手段,對于教師的鍛煉并沒有十分看重,所以即使教師到這樣的企業去進行所謂的鍛煉,也未必能接觸到企業實際操作的核心技術,關鍵在于企業只是把這一鍛煉當成一種形式、一個過程。而教師久而久之,一次次地被敷衍,自己也沒有當初實踐的熱情與興趣,結果就是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學生在畢業之后是要進入企業進行工作的,這就表明了如今學校的課程設置問題尤為重要,必須要緊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做到不脫離實際,這就要求要搭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且實現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與企業中的實踐知識雙向流通,要保證教學知識的有效性與時代性。但是,恰恰是這一點,如今我國各大高校各院系專業的課程設置,尤其是與提高操作技能有關的專業與進行實踐的連接還是不夠緊密,這樣造成課程與實際脫軌的現象,而且不占少數。
最初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要高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合作互利共贏,搭建溝通的橋梁,進一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但是在近些年培養計劃的實施現狀可以看到,并不是實踐教學時間少,而是實踐變成了形式,企業并不重視。總之是由于參與人才培養的企業積極性不高,也不重視。
國家對于這放慢的支持政策都只是表現在表面,相應配套的執行細則與規范條例很少,即使有也是針對于學校一方,這樣對于學校的約束力較強,對于企業、工廠及地方政府的約束力較弱,容易造成企事業缺乏激勵約束,學校也缺乏支持保障,更多的是校企合作雙方對于本身的職責、義務、權利等認識不清的問題。
美國政府一直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大學培養工作的自主性,將大學放在高競爭制度的市場下,并集中強大的師資隊伍以及配合合理的財政機制,最大化地發揮政府、大經濟集團的資源條件,建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養計劃,監督培養過程以及評價大學生畢業后的出路。澳大利亞的大學關于培養學生質量及大學發展的研究有著卓越的成果,重要的是也與世界的培養質量接軌。澳大利亞大學培養模型與美國培養模型的一些相似之處,那就是注重質量,并在未來澳大利亞畢業學生質量將接近美國的人力資源培養質量。德國、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等高工業化基礎的國家也在建設為國家現代化服務的人力資源和高質量的大學教育。目前在歐洲有:“歐洲高等工程教育”計劃,“加強歐洲工程教育”計劃,“歐洲工程教育的教學與研究”計劃三個大型工程教育改革計劃正在實施中。在培養目標上,為了培養出既能掌握科學的方法又擅長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大學的課程一般都根據自身情況及培養目標去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大學而且面向職業和實踐;在人才培養的方式上,歐洲的各類大學一般都采用與企業相連的模式,所以歐洲的應用型大學都是隨著企業的需求而相繼發展,學校與企業相互進步、聯系、依存。在實踐教學上,歐洲大學的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方式相同,都與企業相連,企業是主導著實踐教學,主導整個實踐教學過程。
從宏觀上來說,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是使校企合作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從制度的層面上奠定校企合作能夠一直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如今,校企合作在我國仍處于剛開始的階段,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相關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學生在企業進行實踐的過程中由誰監管誰負責;該如何保證該企業核心技術不會向外泄露,如何保護企事業單位秘密;若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發生了安全事故由誰負責,如何負責;企業與學校各承擔何種義務;企業該履行而沒有履行的責任又該如何管制等,這一系列問題都必須制定出相關的法律進行約束,通過立法這一手段同時規范企業與學校的行為。為了防止一旦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事故,應該盡快出臺《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方案。這也是為了從政策上保證每一名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權利得到保護。在處理問題過程中做到有據可循、有法可依,更不會讓校企合作只存在于形式。從微觀上來說,各個地方政府應該利用自己地方的經濟發展優勢,因地制宜,盡快出臺相應的具體政策,如技術研發政策、財政支持政策、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用工政策、獎勵政策、懲罰政策等。對于在校企合作中成績良好成效顯著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獎勵,對于成績差甚至不承擔培訓任務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懲罰。
企業追求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它既不是公益的組織,也不是慈善機構。因此企業對于市場需求的變化量有著敏銳的察覺,能夠在第一時間熟悉市場產品的供給需求的動向,所以企業提供的產品是隨著市場需求而變化著。而學校應“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向導”對學生開展職業相關技能培訓,在為企業培養優秀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同時也提供企業在新產品的研發、新技術的開發、科技咨詢等方面的支持,為企業提供利益,做到真正的互利。
課程作為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核心是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載體。其中一項比較重要的任務便是要改革我國高校的課程體系。因為目前我國本科教育的課程模式改革僅僅是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修改,這種修改是很難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更難以突破原有的課程結構,自然也就不能適應企事業單位的職業崗位需求。在課程設置上不能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模式,必須打破原有陳舊體系,結合企事業單位的真正需求進行改革創造,做到適應區域之間發展的差異。
可以采用“引進來”與“派出去”兩種方法,也就是將企業技術型人才引進學校作為兼職教師,可以使學生盡早學到關于企業方面獨有的知識;將學校內年輕教師派到企業中實習,去鍛煉以及提高年輕教師的實踐能力,對學生日后學習也有很大幫助。除了這兩種方法外,校企還可以共同建設研究合作平臺,共同建設項目研究中心,合作內部人員便是企業內部技術人員與年輕教師,這也是實現雙結構教師的另一種方式。
[1]朱文博,施小明,錢煒.基于創新實踐教學的卓越工程師教育研究——上海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基本經驗[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G646
A
1008-2549(2017)05-0016-02
佳木斯大學教學研究專項項目:機械類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YLA2012-016);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校地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益地”服務研究(GBB1211058);佳木斯大學教研項目:“益地”服務視閾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YA20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