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國
追夢之旅:基于腦神經科學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
■張新國
當前,學生擁有了不同以往的“思維世界”,在多媒體觸手可及的環境中,已經不能指望學生“規規矩矩”聽四十分鐘的課了。許多學校的教學還變得不夠快,至少,跟不上孩子們“腦洞大開”的步伐。
課堂上,教師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激起學生的注意。人的大腦在不斷接受來自感官的海量信息,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觸、所嗅、所嘗,莫不進入他們的感受器。
首先,加入游戲和比賽,以此來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因為在游戲、比賽中,兒童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濃厚的興趣,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當然,也得再次強調“適當、適度”。
其次,我們嘗試變換課堂內容和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常,為了使大腦皮層得到適度的放松,最為可行且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活動內容和方式,盡可能避免長時間進行單一活動。
大腦的運轉基于某種制衡機制,以先前的認知活動作為后續認知活動的基礎。因此需要用反饋來澄清和矯正我們接受的信息,使大腦不斷調適和評價原有的認知結構。如果大腦得不到反饋的刺激,就無需對已學的信息做出反應。如在嘗試人教版教材《生命生命》一文教學:
師: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生1:“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么呢?
生1: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2: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有時候,評價和反饋并不只是來源于老師,學習伙伴之間的評價可能更能刺激到兒童的情感空間。師生、生生都是評價和反饋的互動組合。課堂上,適當適度的評價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亢奮的狀態,使整個課堂充滿靈氣。
除了在課堂上,我們還可以嘗試在上新課前,在當前流行的“學”的課堂活動中,我們主張的導學案設計中“預學單”“當堂檢測”的設計便是基于這種理論。適時的反饋和評價,不論是課前還是課中,都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兒童的積極性,產生有效的學習體驗。
音樂會影響聽者的情感、呼吸系統、心跳頻率、身體姿態和心理表象,這些影響可以使一個人的心態和生理機能發生顯著的變化。音樂能夠對集體教學發揮不可思議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小組的合作、舒緩學生的心情……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草原》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草原的“風光美”,我設計如下:
1.默讀課文后小組討論:從哪里能讓你感受到草原景色的美麗。
2.學生匯報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課件出示草原視頻,結合抓住關鍵詞語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義。通過品讀,體會作者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3.提問:想象一下,課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文章的背景已經是幾十年前了。那么,現在的草原又是什么樣的呢?
4.學生集體反饋交流。
5.練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贊美草原。可以唱歌,可以寫詩,可以寫一段話……
(適時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通過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我們將會越來越了解我們的大腦,更好地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有了腦神經科學的正確指引,我們一定會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中,走得更快更好,在那愉悅的追夢之旅中,促成兒童快樂的生長和拔節。■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二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