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勇
小學校園數學文化構建策略
■錢小勇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小學,是人們接受正規教育的最初階段,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善于利用數學文化來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好奇,喚醒學生的心智。文化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校園文化是體現一個學校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要思考如何將數學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數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改變學生“數學是枯燥乏味”的錯誤觀念,通過這種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華羅庚曾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數學無所不在。”這是對數學與生活之間關系的精彩描述。我們要善于利用身邊的數學知識,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校園環境建設中,讓數學文化隨處可見,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數學的魅力。例如,自然界中很多植物的花瓣、萼片還是果實的數目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吻合著名的斐波拉切數列:1,1,2,3,5,8,13……校園中常見的 1 片花瓣的馬蹄蓮,2片花瓣的虎刺梅,3片花瓣的延齡草,5片花瓣的飛燕草,8片花瓣的大波斯菊,13片花瓣的瓜葉菊……我們可以在花圃里設置關于斐波拉切數列的知識欄,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大自然蘊含的奇妙數學現象。學校的園林規劃設計中也可以考慮融入數學定理,比如,校園一角的假山噴泉園景,可以考慮運用蘊含短板效應的木桶流水裝置,形象的介紹短板理論;假山可以仿照《哥尼斯堡的七座橋》問題情境,讓學生領略“七橋問題”的魅力。這些隨處可見的數學校園文化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與數學的奧妙,進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們要抓住諸如“六一兒童節”等校園活動機會,通過形式活潑、競爭性強、趣味性濃的數學競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改變學生“數學是枯燥乏味的”的錯誤觀念。例如,“六一兒童節”的數學文化活動可以按高中低三個層級設計數學趣味賽事,高年級學生挑戰經典數學移圖游戲“華容道”,中年級學生進行“24點搶算賽”,低年級學生則可以進行“七巧板拼圖賽”。“華容道”這款變化多端、奧妙無窮的中國經典民間智力游戲,讓五六年級的學生們在探索如何釋放“曹操”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24點搶算賽”最多可以4人同時參加,通過加減乘除計算,最快算出24點者為勝。這個以數學四則混合運算為載體的游戲,極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眼、口、手、耳、腦的協同,提高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親和力。“七巧板拼圖”是起源于宋代的一款中國民間拼圖游戲,蘇教版數學二冊上教材里就有關于七巧板的練習題。一二年級的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在實際情境中豐富了對圖形的認知,培養了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這些充滿趣味性的數學競賽活動,可以考慮成為學校的傳統賽事,既豐富了校園文化,也讓學生們在感受樂趣的同時,嘗試用數學知識解決了游戲問題。
通過舉辦數學文化節,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數學節活動一般每學年舉辦一次,每次大約一到三周,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數學教材特點,不同的年級側重點不同,設計有遞進的內容,做到同年級評比,允許跨年級挑戰。同時,既然是數學節日,就既要突出數學學科特點,也要有文化性和趣味性,不能光是數學比賽,還可以選擇合適的數學內容編排文藝節目,例如蘊含數學的相聲、小品、歌曲等。在組織數學文化節活動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力爭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其中,同時邀請其他學科的老師配合,例如請語文老師幫著指導學生數學故事演講技巧,美術老師幫忙設計舞臺效果,音樂老師幫助編排節目等。如此多彩多樣的數學節活動,開創了校園文化新天地,讓學生親近數學、與數學交朋友,真正讓數學的文化、思維方式成為學生們的基本素養。
總之,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環節,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市姜堰區梁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