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忠
社團活動課程化要解決好幾個問題
王世忠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近些年來,各校紛紛組建了一些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的興趣社團。其做法大致是讓一些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建社團,由學校統一配備有相關特長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實事求是地講這是一種“粗放式”的社團組織形式,而要做到社團活動精細化,就必須要使社團活動課程化。
從泰勒的課程論可知,要使活動課程化,就必須解決為什么要教(要實現什么教育目標)、教什么(選擇所教內容)、怎樣教(用什么方法來組織和排列教材)、怎樣評價教的結果(檢查目標是否達到)四個問題。而目前各校的社團活動只是粗略地勾勒出了一個活動框架。如,球類運動、技能訓練、創作發明、航模創客、器樂繪畫、園藝棋藝、舞蹈攝影、書法播音、英語交際、電子動漫、當地特色工藝學習等,但并未形成完整有序的課程體系,因此,學校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興趣愛好,編寫一系列社團活動所必需的“教材”,即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才能保證社團活動的有效開展。
確定了活動內容,就要對活動內容進行有序的編排。社團活動課程的主要作用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因此,教材的選用及編排,要從學校實際出發,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常情況下,對同一社團不同基礎的學生所選用的活動內容,要根據學生年級和認知水平的不同來確定,可大體分為基礎班、發展班、專業班等幾個層次,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后可升級。就如同學科課程一樣,在整體設計上要有思考:一要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經歷,二要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三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四要實現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的統一。其次,對于本項活動課程的三維目標、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內容的框架結構、每年度課程實施需要的課時,活動的具體形式和手段等都要進行系統設計。對于活動內容的編排,最好選用單元主題的方式進行,每單元都要有明確的主題,避免社團課程成為活動的堆砌。
評價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發展,活動課程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發展過程,更要關注學生在各個時期進步的情況,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功能,也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指導教師可從過程和結果兩方面對學生進行管理評價。如,從考勤、平時表現、活動成效等方面對學生個體做出評價,學校可從活動課程的計劃安排、內容實施、活動效果等方面對指導教師的活動安排做出評價,并將各類參賽結果納入考評范圍。
為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自身條件,制訂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真正地將社團活動課程化。
開展社團活動,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彌補學科類課程的不足,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義務教育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活動課程以獲得直接經驗、培養綜合能力、發展個性為主要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意識、合作意識、創造意識及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一規定體現了活動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而不同類別的社團活動,應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并且每一次活動又要有具體的目標,它們共同為達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服務。因此,每一種活動課程都應根據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活動內容,制定不同的活動目標,才能真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的發展需求,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永昌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