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思 (山西傳媒學院)
淺析大學生幸福能力的培養
■王文思 (山西傳媒學院)
大學生幸福感的培養,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一項基礎性教育。關注大學生對幸福的要求,將教會其幸福的能力和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從關注成長成才的角度轉化到關注人的感受和精神世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的轉變,也更加契合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本文以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為核心,探索幸福感的內涵、尋找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以及大學生幸福感的培養途徑,以更好地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動力。
大學生;幸福感;培養措施
幸福,是指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目標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1]就幸福的形式而言,是主觀的心理體驗,幸福往往與體驗或感受相聯系,在此意義上的幸福,相應地變現為一種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用到了主觀幸福感來定義它的幸福理念,主觀幸福觀既是一個人對自我的生活狀態、周圍環境和相關事件的關于滿意的認知和評價,同時也是一個人在情緒上對這些方面的主觀認同。[2]幸福感更多的指的是個體的內在主觀感受,只有個體感到了幸福、滿足,幸福的教育才得以真正走入到個體心里,發揮作用。
幸福是每個人一生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然而,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很多學生的價值觀卻早已偏離了幸福的軌道。仰望天空的詩意理想已經離他們越來越遠,評價一切的標準變得越來越物質化、實際化、功用化,更加追逐那些能為自己帶來短暫收益的學科和考試,比如:四六級;考研考試;公務員考試,以及自己的專業學習,而對那些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帶來長遠影響的通識教育卻漠不關心。對于很多大一新生而言,在畢業時考上一所名校早已成為全部的夢想,對于很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得到名企的offer就是成功的象征。“幸福”就這樣被發生了置換,“幸福價值觀”就這樣被各種實用主義所替代,而對于幸福的感恩,寬恕,情感,等等,已經越來越來越迷失了。
幸福感和人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連,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否,內在信念的堅定與否直接決定著對幸福感的捕捉和感悟。校園應當是最充滿理想、奮進和浪漫主義氣息的圣地。然而,現在校園里的幸福感卻在悄然流失著。功利、浮躁的氣息彌漫在校園,遍布校園的“物質病”“攀比病”侵占了學生內心的空間。精神世界里少了對美的向往,對道德的仰望,對自我的完善,對目標的追求,對幸福的領悟。少了精神的寄托,少了內心的安詳,就不會真正地面對自己,不會處理當下遇到的困難和情緒。一花一世界,每個生物都有美的存在,每個心靈都有善的火花,發現身邊的美麗,重建內心的家園才是真正幸福的開始。
現在的大學生常常標榜成熟,對教師和家長的說教不屑一顧,因為他們覺得當今的教育體制陳腐,而且別人不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他們不愿意輕易地敞開心扉,盡管他們也非常渴望得到尊重。他們常常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封鎖,囿閉在自我為中心的小天地里,對一切現象都冷眼旁觀,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度。他們認為這樣的自己自由自在,從自我的角度來判定一切,可以選擇一切、拒絕一切、評價一切甚至可以推翻一切。他們認為自己是幸福的,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幸福與否。然而,當真正問題來臨時,他們卻不知該如何面對,變得束手無策。拋棄了責任感的自由,并不會讓他們感到真正的自由,反而是更多的迷茫。
首先,教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無法了解學生內在的真正渴望,無法把思想根植于人的需求,“空洞說教”走入不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教育也無法真正從受教育者的前途、利益和幸福的關心上來提高對人的認識。
其次,教育內容缺乏時代性,與現實脫節。諸如,教材不能與當下現實充分結合,缺少時代感;教育的傳統觀念沒有得到更新,依舊滿足于課堂知識的灌輸;教師言傳身教的力量無法得到發揚;無法在情感上與學生進行共通。這種錯位與脫節,導致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變得僵硬,使得學生幸福感悄然喪失的同時,教師的幸福感也蕩然無存。
最后,教學過程欠缺生動,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很多學生會把自己的大量時間投入到網上,投入到游戲當中,是因為他們能從這一過程中感受到短暫的快樂,而提到學習和上課,則是滿臉的無奈,這是因為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感覺到快樂,沒有產生福樂體驗。人們往往認為這是學生的自制力不強,認為責罵、批評便可解決,其實這更加劇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感,改變這些應從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來尋找原因,讓教學手段更加與時俱進,教學方法更加創新,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大學生幸福感的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幫助個體實現自我價值,找尋幸福的真正含義,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幸福感,建構幸福教育的培養體系,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中獲得意義感和幸福感,是教育人性化的最好體現。
幸福起源于對幸福的感悟和理解,沒有對幸福的正確認識,幸福一定也無從談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豐富內心世界,注入美好的品質,就會離幸福和快樂的腳步更近。
在當前形勢下,加強國人的幸福觀培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指引,并與當前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將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結合起來,將個人追求與中國夢的實現結合起來,把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大統一。當前,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尤其是生長在新時代,吃著麥當勞長大的“90后”,是深受西方觀念影響最大的群體,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新中國發展的頂梁柱,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幸福感十分必要且十分緊迫。
重塑正確的幸福觀,要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指導,讓學生認識到幸福的內涵、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光芒、奉獻的快樂,以及自我實現的重要,讓被物質主義沖昏的頭腦重新認識到幸福的本真。
幸福的感受不僅來源于外在的物質,更多的應根植于內心。豐富學生的內心感受,構筑多彩的精神家園,才能增強其對幸福的敏感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樹立學生價值觀,為其精神家園播種一花、一樹的一門學科,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好比這些花園的園丁,花園美麗與否、豐富與否與思政工作者的態度、理念、方法密不可分。為了做好園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應當有美學的態度。教育的最終出路是美學出路,從事思想政治理論研究者在一定意義上應該成為一個美學家。將“問理的教育”轉變為“問心的教育”,走出一條美學的途徑。[3]在教育中既要有理性教育之思,又要有詩性教育之美;既要讓學生學會合理的思辨,又要讓學生學會體驗美的意境;既要讓學生學會腳踏實地,也要讓學生學會仰望星空。頭頂上燦爛的星空,腳下絢爛的一花一草都有其獨特的存在魅力,兩者相得益彰,豐富著精神的花園。教育既要發展人的理性之思,又要發展非理性之思的詩性想象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更多對美的向往,對道德的仰望,對自我的完善,對目標的追求和對幸福的領悟。
教會學生學會寬恕和感恩。寬恕和感恩,這幾乎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價值體系的核心觀念。然而,研究表明,經常進行寬恕和感恩體驗的個體會獲得更高、更穩定的幸福感,他們比那些沒有寬恕和感恩情結的人,有更少的實利主義、更少的抑郁和悲觀,有更多的快樂和幸福。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將寬恕和感恩引入到我們的校園之中,納入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體系之中。如可以將寬恕心理學家的REACH方法引入,即:回憶(recall)、移情(empathize)、利他(altruistic)、承諾(commit)、保持(hold)這五個步驟,使學生釋懷過去的事情。同時還可以采取哈佛幸福課的方式,開設感恩課,讓學生學會表達感激,在馬丁·塞里格曼的積極心理學課堂中,他鼓勵學生寫感恩信,以及去做感恩采訪,這樣的聯系取得了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記錄下每天值得感激的五件事情,事情可大可小,當感恩變為一種習慣時,學生便建立起來了自己的幸福貯藏室,學會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當愛注滿心間的時候,幸福就產生了。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方能顯示助人成長的影響力,帶領學生進入幸福的大門。
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就是要明白學生的需求,了解學生的困惑,明白學生在想什么,即時需要什么。如,學習的心態和成就、自我認同、幸福價值觀、生命觀和道德觀、生涯規劃、溝通要領、人際交往、危機與挫折的面對,等等。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的需要也在隨時隨地更新著,變化著,他們在成長中面臨的困惑有時也會帶著自身時代的獨特標簽,抓住其所想所需,解決其困惑,找準其當下的即時需要,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要塞,才能讓教育發揮有效的作用,為其走入學生心里鋪設更多道路。
關注學生的需要,根植于學生的需求,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出路,是思政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能為學生帶來幸福的一個有力措施和解決辦法。
教育與現實的錯位與脫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所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也是當前教育事業中存有的問題。教育的產品最終還是要接受現實的洗禮的,且教育的發生總是在一種特定的環境視域下,讓教育抓住時代的脈搏,與現實緊密相連接。為此,我們需要做出相應努力,教學的內容在符合大綱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更新、不斷地擴展,推陳出新,隨時與學生最為迫切的需要相連結,符合現實的情況,并與當下的時代特點相融合;教育的手段、方法,要凸顯有效性、實效性。教學手段,方法若能為學生所接受,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地豐富課堂教學;教學理念、目標要精抓受教育群體的特點,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知識的灌輸,而需要將知識流動起來,生動起來,豐富起來,為傳統的教育理念注入新鮮的血液。
當一門課程充滿了魅力,當一堂課的講授可以讓學生如沐浴春風般地專注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外在的約束,沒有知識的灌輸,只有內心的自由、心靈的碰撞和自我的探索。這個應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于潤物細無聲之中完成對學生個體的教育和洗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快樂的,是滿足的,會有積極的心流走入心里。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這是一門各高校都會開的公共必修課,卻也是很多學生必逃課程之一。在這門課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談及了幸福觀,道德感,卻少有老師能真正地把這個內容的精髓講到學生心里。其中幾個重要原因不容忽視:教學過程干澀,不夠豐富流暢;教師自身缺乏知識的積累和深入,無法把知識真正地展開,且游刃有余地講解,使得教師言傳身教的魅力無法真正地展現出來;教育的觀念陳舊落后死板,依舊止步于課堂知識的灌輸,等等,這些只能加劇學生對這一課程和知識的敷衍,反感,而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更無法讓知識走入學生的心靈。要讓幸福教育的腳步變得輕盈歡快起來,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收獲更多有意義的積極體驗,還原幸福教育本來的樣子。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里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中解構了幸福的三個成分:意義、快樂與投入。快樂與意義感是幸福的一個重要成分。幫助大學生尋找快樂與意義感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首先,學會設置目標。做一個幸福的人需要有攀登目標的幸福感,在這一過程中,才能找到自我,認識自我,解放自我,從而體會到更深層次的快樂和意義感以及自由感。因此,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的是要有目標感。學會為自己尋找目標,泰勒在這里提倡的是自我和諧的目標,“自我和諧的目標,乃是發自于內心最堅定的意識,或是最感興趣的事情。追求這些目標,不是因為他人覺得你應該這么做,或是因為責任感,而是因為它對我們有深層的意義,并且給我們快樂。”[4]這些目標必須來自于內部、主觀選擇,源于自我愿望。在設置目標前,可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提問:對我有意義的是什么?什么讓我覺得快樂滿足?什么給了我神圣感?我擅長做的又是什么?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增加那些自己覺得喜歡、有意義的和自己擅長的事情,或是從正在從事的事情中挖掘幸福。
其次,鼓勵學生心動并行動,在過程中激發潛力。在確定好自我和諧的目標后,就要選準方向,開始行動,經歷困難、挫折,這樣才會找到人生的意義感。幸福不代表只有積極正面,也不意味著只有陽光而沒有泥濘,戰勝了困難、挫折,經歷了自我斷裂,重生后會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感和持久的快樂感,此時的幸福感受才會更加強烈。反觀我們的學生,迷茫,怠惰,不快樂是很多人的寫照,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想的多,做的少,是思想的巨人卻也是行動的矮子,就如同想疾馳飛行的快車,一腳踩著油門,一腳卻踩著剎車,永遠無法到達心中的目的地。
行動是走進幸福的最好方法,經歷苦難才會更深刻地體驗到快樂。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行動,大膽地向自己的目標努力,并學會身處其中,體驗到過程的快樂,收獲意義感。
最后,引導學生學會對無意義的事說“不”。在向著目標努力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和干擾,其中包括無意義的事情,即與自己的目標定位相背離的事情。無意義事情所占的比例越大,則離其設定的目標越遠,幸福程度會相應遞減。比如:在行動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有拖延的習慣,目標和方向已明確設立,但就是無法專心專注地完成,注意力被各種既無意義又無快樂的事情所占據,有限的精力和時間被消耗著,從而離目標越來越遠。對此,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學生克服拖延癥,如:學會有效地記錄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的生活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對自己的生活作出規劃,每天進行反思對照的時候將無意義的事情劃出自己的列表,列入黑名單,并時刻提醒。久而久之,學生會發現,無意義的事情漸漸地遠離了自己的生活,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變得愈加篤定,熱忱。
[1]郝寧.積極心理學陽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3]孫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4]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G444
A
1008-2549(2017)06-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