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松 吳建新
給教學校長支四招
康 松 吳建新
在教學視導中發現,學校領導、教師對教研活動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越是教學質量不高的學校,越是不能正常開展教研活動。有不少教研組長甚至是學校領導都不清楚教研活動要做什么,或是應付造材料,或是簡單走過場,或是隨意性太強,或是簡單地等同為集體備課,或是被級部管理沖擊稀釋等,不一而足。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效率,教研活動應該首先立足于課堂教學的研究,研究課怎么備、怎么上。毫無疑問,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有效地開展并強化學科組教研活動,保證教研活動正常化、常態化。教研活動為經線,級部管理為緯線,級部管理不能替代學科管理,兩者必須有機結合。級部備課組與學科教研組也要雙保險,都不能變得形同虛設。學校必須提高教研組長權威,待遇至少應該相當于中層副職,最好能與級部主任平級,不然教研活動不好開展。
教研活動的安排首先要定時,根據不同的學科,合理安排時間。數學課一般在上午,可以在每周二下午第二三節課進行數學組教研活動;一般周五下午語文有兩節作文,那就安排周五上午第二三節課進行語文組教研活動。教研活動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無論是集體備課、業務學習、教師培訓、課程標準、教學評優、每人一堂公開課等,還是一些突發性、臨時性工作都要盡量安排在這一時間段進行。時間一旦確定,就絕不能隨意更改,說兩節課就要在兩節課內完成,時間不夠用就精簡內容,也不要再占用教師的其他時間。
教研活動的地點也要確定,這樣便于學校領導參與活動,或是檢查活動的組織落實情況。學校領導對教研活動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教研活動的效果,其實學校領導只要到場,不發言也一樣會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教研活動要有記錄,要有教師簽到,有領導簽字,不能把教研活動記錄簡單理解成會議記錄,內容必須充分體現教師的參與痕跡。建議由學科組全體成員輪流主持,并負責教研活動記錄表的填寫。
教研活動第一項內容就是聽課,可以看網絡上特級教師的上課視頻,也可以由學科組教師輪流執教公開課。學校對教師每個學期的聽課數量一般都有要求,有的教師為了湊數,什么課都聽,甚至是偽造聽課記錄。如果能認真組織教研活動的聽評課環節,無論是聽課數量還是聽課記錄就都不再是問題了。需要注意的是聽課記錄不能只有內容與過程,還要有意見反饋與評價等。
教研活動第二項內容當然是評課,聽完課必須要及時評課。有不少學校都搞過每人一堂公開課的活動,但往往因為時間安排過于密集,沒有時間或精力再及時進行評課等后續工作,結果流于形式,不會有多大效果。評課時要求每位教師都要發言,教師評課時,至少要說出三條優點(值得聽課者學習的)、兩條建議(聽課者自己上這一節課時不同的處理方式或是思考角度)、一個問題(執教者需要改進的)。不妨就讓當次活動中執教的教師負責教研活動記錄,他必須要把每位教師的發言都記下來,因為每位教師都是針對他的課提出意見或建議,這樣執教教師記錄時會更關注,作用也更大。教師的評課記錄也是考勤簽到的有效補充,發言被記錄下來說明人到了,如果只有姓名沒有發言記錄,那就有可能是沒參與教研活動。如果能把評課發言記錄整理后發到校園網上曬曬,教師會更重視,評課發言的質量也就更高。
教研活動第三項內容是業務學習,可以由執教者負責找一篇三五分鐘的理論文章或教學方法經驗,帶領大家集中學習,并要求教師同時記錄業務學習筆記。教師必須要有業務學習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理論文章從教育報刊或網絡上找材料即可,不必要求教師全文抄錄,可以像學生的摘抄本一樣,只記錄自己最感興趣、最有啟發的語句即可。還可以一周解決一個小問題,教研活動說一招,每有發現就共享,你有我有可存異,不捐細流成大江。集中教師的每人一招就是學科經驗,集中本校每個學科的經驗就是學校教育教學理論體系。業務學習筆記除集體學習的內容外,還應該包含自學部分,自學筆記可由教師在業余時間自主完成。
教研活動第四項內容是現代化技術手段的功能挖掘、掌握與提升,可由執教教師負責教大家一招多媒體軟、硬件(如教學一體機、電子白板或幾何畫板等等)的使用技巧方法,時間也只要幾分鐘。在講解完成后,最好能馬上讓所有教師都操作一遍,以加深印象。對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一些學校喜歡請專家集中培訓,想一次性地解決問題,但這其實是收效甚微的,很多教師剛結束培訓就已經忘記了大半內容。所謂學到很多東西的秘訣是一下子不要學到太多,不如把這樣的培訓學習分解到平時的教研活動中去。
能做好這四項,就已經是很到位的教研活動了。如果有條件,比如一些較大的學校,一個級部有幾位教師教同一學科,則可以增加集體備課環節。集體備課是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磨課、思課等整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研活動不等于集體備課,但集體備課可以是教研活動的組成部分。對于一個年級只有一個教師的學校,集體備課不現實,跨年級無法同備一個教案。其實換個角度來講,跟集體備課相比,聽評課、研究課的過程也是集體備課,只不過一個是先備一個是后備。集體備課不必機械套形式,有時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很多時候也不必非得弄得像是開會一樣,只要在一個辦公室,可以隨時交流。
課堂教學改革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學校領導和全體師生都應該樹立信心,提高認識:“只要方向對,速度再慢也能到達終點;方向不對,走得越快背離目標越遠。”我們常提要抓學生的養成教育,同樣也要抓教師的養成教育。必須明確短期內提高教師素質水平是不現實的,不如先幫助教師把握和強化教學技術。不必討論教育是藝術還是技術的問題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了教育的技術,也就談不到教育藝術。還是先說技術后提藝術吧,學會先做一個快樂的教書匠,只要技術達到極致,自然就成了藝術,成為教育家是水到渠成的事。
學校要集思廣益、行政推動,打造優勢學科,構建有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人是有惰性的,多數教師在未見到教學經驗或模式的明顯優勢前,不會主動學習與改變。成大事必重小事,積小勝可成大勝,所謂少則得多則惑,為了讓教師易于接受,便于操作掌握,可以先將教學模式簡化,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特色,提煉出學科各自的課堂教學四項基本原則,原則宜少不宜多,就作為平時上課的基礎要求,以及教研活動中聽評課的評分基本標準。例如,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四項基本原則可以是這樣:一是至少要有一次學生板演(重視反饋矯正);二是至少要有一次學生上講臺講題(體現主體地位);三是至少使用一次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四是課首要有前置測評、課尾要有當堂檢測(夯實基礎知識)。
統一學科模式原則之后,即使有教師從網絡上下載課件教案,也必須按要求格式修改之后才能使用,這樣可以倒逼教師獨立思考、合理借鑒、整合資源、個性備課。學校要行政推動,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研活動聽評課中無條件嘗試教學模式及原則,經歷從裝模作樣、象模象樣到有模有樣的過程,先入格,再合格,后升格。為快速提升教師素質,可以先由本校名師執教示范課,然后再從最薄弱的一名教師抓起,人人執教過關課。上課就要上有改變的課,確保教師成長,如果一次不能達標,級部可以成立跟蹤指導小組,對同一名后進教師跟蹤幫扶,連續幾周的教研活動都進行跟蹤過關式的聽評課活動,隨時給出改進建議,直到其合格為止。
當然,統一的教學模式是為教學技術手段尚不成熟的教師提供幫助的,而不是用來束縛優秀教師的。應該允許教師勇于創新,探索具有個性特點、符合自身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前提是你必須擁有自己說得出口、拿得出手并經實踐證明可靠可行的一套東西。那種明明自己腹內空空,卻又盲目排斥教學改革的心態是不能接受的。
學校對上級的各種檢查往往存在抵觸情緒,我們在視導中檢查檔案材料時,經常會遇到材料陳舊、以舊充新、臨時應付等諸多問題。如教研計劃缺乏學科特色,大而空,缺乏可操作性,沒有工作配檔表等;計劃與總結內容重復、雷同,只換日期不換內容,封面是計劃內容卻是總結等;數學材料出現英語內容,小學材料出現中學內容等。一份完整的活動檔案材料,計劃、通知、記錄、總結、通報等各環節都應該有所體現。計劃與總結可以不必強求什么指導思想、理論支撐,計劃就要易操作、可執行,有工作配檔表細化到周甚至到日。計劃不是常規要求,是活動具體安排、相關措施,要有時間、地點、主題、形式、參加人員、發言記錄等。計劃與總結應該相互呼應,計劃里有什么,總結中就得說什么,要說明相應的完成與落實情況,要強調獲得的成績、經驗、問題、對策等。
其實學校工作最具有規律性,每一學年、每一學期周而復始,共性頗多,多數都不是隨意的、突然的、不確定的。一般情況下,每位教師的職責是明確的,每項工作的要求是具體的,每個階段的工作是確定的,教師很容易知道哪個階段應該做什么,每天應該做什么,完全可以做到不是老馬也識途。對于需要做的工作,需要交的材料,只要建立一份學校學年度各科室、各級部、各學科工作安排一覽表,各種工作什么時候做、由誰來做,各種材料什么時候交、交到哪里、交給誰,都責任到人、各負其責,然后全校領導、教師按表施行即可。后六中學的經驗就是堅定不移地做好常規管理,魏書生老師的做法就是到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只要能做到細化常規管理,并及時收集歸檔,學校就能把常規管理做得不尋常。當然,其中的關鍵不在布置而在檢查落實,常規管理必須做到不落實不布置、不檢查不布置。其實學校對上級的各種檢查存在抵觸情緒,除了有些檢查的方式不科學之外,也有學校工作沒做好的因素。襪子攢多了,想拿出來一次洗干凈,自己看了聞了也暈。不如平日里一雙襪子隨手洗了,那誰還會怕你檢查?
教師教學的關鍵在備課,雙色備課提水平,反思修訂資源庫。所謂功夫在課外更在課前,教師認真備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對教師的備課,學校應該明確具體的制度要求。一要堅持提前備課,做到無教案不上課,特別是工作10年以內的教師必須寫詳細教案。二要提倡雙色筆備課,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通過集體備課,教師用雙色筆進行補充修改完善。三要強調課后反思修訂,對課上中的經驗教訓及時總結,為下一輪教學提供指導。四要避免只使用下載課件教案,造成教師業務水平災難性滑坡,注意電子教案不能替代手寫教案,教師不能被課件綁架。五要提倡教師下水作業,特別是應該要求教師們多做近三年的中考、高考題,及時把握中考、高考動向。六要建設學校資源庫,利用學校ftp、網盤、郵箱或是學校網站等,形成資源,隨時更新完善,智慧共享。
學生學習的關鍵在錯誤,新不如舊重悟透,難不如易重基礎,巧不如拙重通法,講不如做重自主。最好的學習資源是學生學習中生成的個性化錯誤,要加強每個學生對自己錯題的反芻消化,讓每個學生能真正面向自己,以此實現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必須養成用紅筆記錄錯題的習慣,最好能建立自己的錯題本。很多教師也嘗試過錯題本的方式,但卻不容易堅持下來,原因是學生出現的錯題過多,整理起來沒有積極性。而解決的方式很簡單,只要讓學生每天自選兩道錯題整理到錯題本上即可。這兩題肯定會是字數最少的、最簡單的,而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整理的,因為越簡單的錯誤越重要越有價值,一定不要把錯題本當成了難題本。反饋矯正的手段可以是板演最大化,把教室里的前后黑板都用來供學生板演,并探索白板與黑板的有機融合。要知道白板不能替代黑板,因為白板上的內容要經常切換,不能長期保留,不利于學生隨時反復參考。教師平時也應該注意積累有價值的錯題,每周或每月集中進行一次錯題檢測。檢測題最好分A、B兩卷,A卷重基礎樹信心,就是要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題目,讓學生得盡可能多的分數。課堂練習題目的設置也要有梯度,盡量保證有變化不重復。可以有二到三個題組訓練,題目可用星級劃分難度。
要強化導師引領制度,導師引領兩三人,教學相長應互助。一是教師給學生當導師,每位科任教師負責班里優、中、差學生各一名(一名足矣,多則無益),除了關注學習外,還應該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學校要在制度上調動教師關注后進生,引導教師向后進生傾斜。二是學生給學生當導師,積極推進小組合作學習機制,調動優秀學生幫扶邊緣生、學困生,讓優秀生明白給別人講題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避免為給個別學生講題而浪費多數學生的時間,不要為一片樹葉而失去整個森林。三是教師給教師當導師,發揮名師的作用與價值,成立名師工作室,名師帶研究生,優秀班主任帶副班主任,加大青年教師、落后教師的培養力度。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博山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