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瓊
校園文化建設中山品德育的有機滲透
馮玉瓊
當前,我校積極響應廣州市教育局2013年7月下發的《關于以學校特色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導意見》,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廣州白云山“仁、博、靈、實”的文化為基礎,致力于挖掘廣州白云山文化,構建山品教育特色課程的研究,以山品為教育內涵,打造山品校園文化。
在孩子的童真世界里,是充滿色彩,充滿多變的。所以,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應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點。我們現在的校園自然環境布置主要是以綠籬與四季常青的樹木為主,可喜的是在新開設的花圃里種上了一株廣州市花——木棉樹。如果在這綠意盎然的大環境下配種上不同季節成型的鮮花,讓學生欣賞到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菊、果,冬有梅等不同的新鮮事物,在花開花謝的流連中感受校園的美麗,感受時光的寶貴,比我們一味地教育學生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來得有效,來得震撼心靈。
記得我小學的那所學校,校園四周圍墻邊種著紫色的、粉紅色的紫荊樹,每年的三四月,紫荊盛開,繁花似錦。我們課余的時候總愛在樹下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也愛撿上一兩朵花瓣回去夾到課本里一起做標本,一起觀察探究……二三十年過去了,每每回憶起母校,浮現在眼前的仍是那滿樹紅英的紫荊與潔白如玉的玉蘭花。所以說,個性化的校園自然環境,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美好的心靈印記,更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絕佳場所。在這種美好印記的氛圍下,學生能不愛校園嗎?
每次值日,我都看到低、中年部的學生到草叢里、溝渠邊尋找小蝸牛,找到后又津津有味地談論著小蝸牛。即使是下雨天,也阻止不了他們的好奇心。那種善于觀察,敢于探索的精神總讓我怦然心動。所以,我們可以開辟一個小動物觀察園,結合語文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科學課程等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順勢引導孩子觀察蝸牛的外形、生活習性等寫一篇關于小動物的習,也可以開展一次以“蝸牛的生活習性探究”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樣,我們的山品德育教育理念也落到了實處。
現在,學校已經為我們每一個班準備了小圖書柜、山品明星欄、班級榮譽欄、綠色和黑板的宣傳板報,四周的墻壁也張貼了綠色的板壁供大家張貼使用。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去布置班級的文化氛圍。例如,小書柜,除了把書籍擺放整齊,我們還可以在書柜頂部擺放一兩盆綠色小植物;可以擺放一個布娃娃,讓課室充滿童趣與溫馨;也可以擺放一個臺歷,讓學生了解時間;綠色的板壁可以開辟成“優作園地”“我們的故事”“成長的足跡”等,以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文、讀書小報、成長記錄、美術作品;黑色的板報可以開辟成“山品課堂”中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至于綠色的宣傳板報,我們可以結合每月的德育主題靈活布置。這個學期開學初,學校要求各班利用這一版塊張貼班級口號、目標、班規等富有班級特色的元素,并且結合新年新學期開辟一個“新年愿望”的欄目。
合作學習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教學改革成果之一,它不單單適用于課堂教學,同樣也適用于班級工作的管理。我班共有6個合作學習小組,分別是明珠樓小組、摩星嶺小組、南天門小組、桃花澗小組、白云晚望小組、白云松濤小組。這6個組剛開始的時候是通過“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分成的。但是經過一年的合作學習小組管理模式的實踐之后,我發現這六個小組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例如,剛實施的初期,明珠樓小組的表現并不突出,組長在管理上有點馬大哈,組員也是經常違反班規或者學校的日常規范,小組中的賴紹斌同學學習習慣很差,各科學習成績都不理想,每次進行班級匯報交流的時候都是半天說不出一個字來。但是隨著合作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小組的成員變得團結協作了,無論是制作手抄報,還是表演課本劇;無論是值日,還是出外春游,他們小組都能出色完成任務。組員間已經形成了相互依賴,資源共享,彼此欣賞接納的良好精神面貌。創新班級合作學習的活動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養成“仁博靈實”的山品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從而塑造富有個性的班級精神文化之魂。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白云區良田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