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濤
貼地式介入,推動學校整體轉型
李政濤
作為以“學校整體轉型變革”為性質和宗旨的變革,已持續23年之久的“新基礎教育”創生了諸多推動學校轉型的經驗,可以歸結為:以價值觀變革為起點,依托學校領導與管理變革、課堂教學變革、班級建設變革等三大載體,通過貼地式深度介入的方式,在理論與實踐雙向轉化雙向滋養雙向建構中,賦予學校發展“三底”“三力”和“三思”。
以往的學校改革,常常直接聚焦在策略、方式和方法等操作層面,如力圖改變“管理策略”“教學方法”等,“新基礎教育”卻直接探入種種策略、方法背后的“價值觀”,學校轉型必須首先回到價值觀這一原點中去,重新審視并建構學校教育的價值觀。具體表現在如下一些基本問題上:“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學校”“什么是好學生”“什么是好教師”“什么是好教學”等。其中,“好教育”與“好學校”是首要的兩類價值觀。在“新基礎教育”的創始人葉瀾教授看來,“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能夠“教好天地人事,育出生命自覺”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好學校”是現代型學校,而不是近代型學校,其特征在于“價值提升”“重心下移”“過程互動”“結構開放”“動力內化”等,由此構成了所有“新基礎教育”試驗學校轉型變革的目標,并衍生出了相應的學校評估標準。
以往的學校改革,常常要么將重心放在“學校領導與管理”,要么定位在“課堂教學”,強調“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主陣地”,“新基礎教育”則致力于推動學校的“整體”變革,因此,“學校領導與管理”“課堂教學”和“班級建設”這三個支柱一個都不能少,并且力圖實現三者之間的交融共生。
以往的學校改革,常常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實施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新基礎教育”學校改革,則通過構建“大中小學合作研究機制”,以貼地深度介入式的方式,深入到學校策劃、實施與評估中,參與到教師的備課、上課、說課、評課與寫課之中,而且反復重建……換言之,進入中小學學校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把抽象理論轉化為具體實踐,再把新的實踐經驗轉化為新的理論等雙向轉化的方式,實現理論研究者與實踐者的共生共長。在此過程中創生的新經驗、新理論,都不只屬于大學研究者或中小學校長及老師,而是“新基礎教育”學校改革共生體的共同產物。
通過如上學校轉型的抓手和策略,“新基礎教育”研究希望所有參與的試驗學校,擁有“三底”“三力”和“三思”。
所謂“三底”,就是葉瀾教授提出的“底線”“底蘊”和“底色”。對于學校轉型而言,無論是什么性質的學校轉型變革,一要有“底線”:即把學生當學生、把教師當教師、把學校當學校;二要有“底蘊”:既要有中國文化傳統作為辦學的底蘊,也要有校本特色的學校特色文化傳統作為學校發展的底蘊,兩者都包括“老傳統”和“新傳統”,且不能相互割裂對立,要實現“老樹上發新芽”;三要有“底色”,將“新基礎教育”的新價值觀、新理念化入學校日常教育生活中,滲入學校日常生活的“毛細血管”之中,實現“日常化”。
所謂“三力”,就是“內動力”“內定力”和“內生力”。“內動力”意味著學校自身有變革的需要,不只是在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大眾輿論的壓力和推動下變革,而是有自我更新和再造的動力;“內定力”需要學校不滿足于追逐時尚和風向標,牢牢守住底線,呵護底蘊,鋪好底色,無論外界如何“城頭變幻大王旗”,朝著認準的價值觀這一“標桿”直線跑;“內生力”則是學校通過堅持不懈的轉型改革,獲得綿綿不絕的自我生長的力量、自我創生的智慧。
所謂“三思”,與“思維方式”有關。一直以來,“新基礎教育”對流弊已久的“點狀思維”“割裂思維”“二元對立思維”“非此即彼思維”“極端化思維”等保持敏感和清醒的認知,轉而倡導“雙向關聯思維”“整體融通思維”“綜合融通思維”三種合理的思維方式。因而,主張“成事成人”的核心價值觀,強調“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主張教師與學生是不可分割的“共生體”,教學是“教”與“學”不可分割的整體,課堂則是師生共生共長的家園;主張建立學校“特點”與“特色”的有機關聯,“特點”是和少數人相關,在特定情境下發生,偶爾為之的東西,“特色”則與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相關。最重要的在于“特色”之“色”,是“特點”之點的彌漫、彌散和滲透,也是不同“特點”與“亮點”之間的彼此關聯、互動、融通和滲透的產物。
擁有了“三底”“三力”和“三思”之后的學校教育,方可實現充分的整體轉型變革,并通過“新基礎教育”改革創造“學校教育新生活”。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