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晶
花樣少年,請對“網癮”說“不”
徐月晶
當花樣少年遇上了光鮮網絡,他們便被強烈的好奇心所驅使,漸漸把持不住,沉迷其中,進而成癮,水樣歲月就這樣白白地從指間悄然滑過,不留痕跡,浪費了青春,虛度了花樣年華。
2010年2月1日,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第三次發布《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給出了2400萬這個驚心動魄的數字。而隨之帶來的后果也有目共睹。這些花樣少年不愛學習,甚至逃學,過早進入社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給社會、家長以及學校的教育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面對孩子的墮落、家長的無奈與眼淚,如何才能讓孩子們遠離網絡的毒害,不再沉迷網絡的泥潭,讓花樣少年對“網癮”說“不”?
思考一:教育是一個合力,需溝通與協調。
學生也是社會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一分子。對沉迷網絡的花樣少年的教育應該集三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對孩子產生持久的積極影響。教師要溝通、協調,使得各種合力因素步伐一致,穩步前進。家庭中,如果家長能多抽點時間,多用點心思,及時了解孩子的動向,時常跟他談談心,那么問題就會早點被發現;如果家長不再縱容孩子買手機、玩手機的無理要求,那孩子也就不會有依賴;如果家長能對孩子嚴格要求,不讓孩子在晚上有機可乘,偷襲網絡,那結果就會大變樣。社會中,如果黑心的網吧店主能認真執行國家關于未成年人禁止出入網吧等場所的規定,那孩子們的上網路就會少一條,危害就會減少很多;如果那些網絡暴力游戲的開發商能多關注一下游戲的教育意義以及社會危害,那就沒有孩子們的身心受傷。可惜的是,這些僅僅是“如果”,太多的“如果”也不能等同于現實,只有當這些變為“真實”,我們的孩子才有希望。
思考二:如大禹治水般疏導。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沉迷網絡的花樣少年更是如此。要想把他從癡迷的網絡中拯救出來,教育要講究藝術,不能簡單粗暴。人無完人,何況是正處于發展中的孩子們呢?他們的好奇心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亟須加強,更需要我們正確引導。不可否認,很多花樣少年最初都是好奇心使然,才漸漸進入“網癮少年”的行列。孩子有好奇心,這是好事,當其誤入歧途時得及時疏導。正如大禹治水,找出問題一一疏導引流。華中師范大學的陶宏開教授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范,他一步步地引導、疏導,真正觸動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覺得我們是真心誠意地為他們的發展擔憂,讓他們自尊、自愛,自愿產生要發展、要學好、要回報社會等良好愿望。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教育是講究藝術的,教育是需要引導的。如果僅簡單制止或命令以后不允許,他們是不會真正發生改變的。相信他們肯定早就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不能做,但還是堅持做下去,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我們也必須走進他們的內心,真正改變他們內心的想法,才能徹底使他們不在網絡里沉迷,對“網癮”說“不”。
思考三:科學管理網絡。
針對沉迷網絡的花樣少年,教師應想辦法讓學生積極健康地上網,建立科學的網絡管理機制。教師可以招募“積極健康上網”的志愿者。他們時常進行宣傳,時間與規模都很自由,可以個別進行,也可以是全班進行。朝儀課、少先隊活動、課間等,隨時可以。這樣既便于對癥下藥,又及時有效。他們還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監督,及時向教師反映情況,爭取把網癮的苗頭消除在萌芽時期。如果有這樣一批由學生組建起來的志愿者,我想問題也不會發展到特別嚴重的地步。
沉迷網絡的花樣少年,是新時期的產物,教師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只能靠自己不斷地摸索,盡快地讓孩子們不再沉迷網絡,科學地用好網絡。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朝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