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敏華
鑄造榮譽之感,讓少先隊工作永葆亮色
郁敏華
小學少先隊工作是實施小學德育的重要陣地,更是鍛造學生內在素養的重要渠道。但縱觀當下的少先隊員的狀態,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學生都將其作為是一種形式,往往會在入隊的一刻有著歸屬感和榮譽感,一旦時過境遷,這種感覺就會灰飛煙滅。這不得不說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失敗。因此,我們就應該高度重視少先隊員內在意識的培養,從而促進他們整體能力的不斷提升。
學生在加入少先隊之前已經不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過往的活動中已經有了鮮明的榮辱感和歸屬感。尤其是看到其他高年級學生胸前飄揚的紅領巾早已迫不及待了。而在這樣的基礎上,輔導員仍舊不能放松對他們榮譽感的夯實,而要在入隊的關鍵時刻給予他們較好的認知動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內在人格的塑造。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鄉的人文資源,將入隊儀式與鄉土文化以及名人效應充分結合起來。首先,教師可以在入隊形式方面創意設置,除了遵循入隊的基本儀式之外,教師可以更多地引入隊員的參與,而不能讓隊員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其次,入隊儀式舉行的地點也應該打破在校園舉行的單一模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結合當地紅色教育陣地、氛圍濃郁的文化場所,甚至可以與獨特的民間團體進行緊密合作,從而為豐富學生的入隊教育提供資源。
很多輔導員在工作中都有這樣的體驗,與很多家長溝通時也有這樣的反應:絕大多數孩子在學校學習、隊組織活動時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積極性,一時間可謂榮譽感、幸福感爆棚,但一旦回到自己家中,就會變成另外一副模樣,不僅毫無動力,而且慵懶不堪,甚至還還原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這就在某一方面暴露出我們教育的一種缺失,首先沒有能夠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架構一條有效的認知通道,造成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完全割裂,學生的意識和行為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其次,少先隊教育還只是停留在原始性的內在層面,沒有能夠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內在意識中。這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開辟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內在溝通,真正促進每一位少先隊員的榮譽感。
社會生活是學生進行學習、歷練的課堂,更是少先隊員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載體。陶行知先生說:生活中到處都是教育的資源。少先隊活動就應該充分發揮社會這個資源,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更好地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真實體驗。
輔導員可以充分與社會職業領域進行緊密結合,積極開展“重陽節養老院活動”“走進生產工廠”“學雷鋒”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取真知、形成體驗,從而真正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任何一種教育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客觀公正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家長、同伴的鼓勵性評價中認識自我、增強學生的自信,從而在師生之間構建起和諧而頻繁的交往平臺,讓學生能夠真切體悟到成功,讓他們能夠深入感受到作為一名少先隊員內心上的滿足感,從而逐步豐富學生內在的榮譽感。
輔導員可以結合學校開展的相關活動,在學生深入參與活動之后,通過多種形式對少先隊員在活動成果、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具有針對性地評價。根據具體活動內容的不同,教師可以充分整合班級、學校的宣傳陣地,如櫥窗、升旗儀式、網站平臺上對先進隊員、先進事跡進行表彰,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全方位、立體化的評價體系中,感受到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正所謂沒有評價,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于小學生而言,得到同伴,尤其是成人的認可,是他們內心世界與生俱來的天性。只有給予他們適切而全面的認知,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作為少先隊員的自豪感,才能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活動欲望,從而實現德育效益的全面提升。
少先隊工作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過程。教師在組織少先隊活動時,就應該將關注點聚焦在學生內在的認知特點上,從而幫助學生在深入實踐中體悟作為一個少先隊員的自豪感,從而促進學生內在意識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