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美
案例教學中地理思維模型的構建
潘鑫美
關于思維模型的認識,更多的源自建構主義,側重于使用一定的工具和路徑將生命個體自身的思維轉化為可見的表達。地理思維模型往往借助于分析和綜合、演繹和歸納、分類和對比、意義和影響等思維過程,將地理事物的本質加以挖掘,使得學習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對地理問題的結構與解決路徑的正確認識。在案例教學時強化地理思維模型的構建可以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地理學科素養。
對地理事物的性質、類型、表現及合理程度的甄別需要依據恰當的分類依據。一旦學生能夠結合課堂所學的知識對地理事物加以歸類、定性,準確指出某一地理事物對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影響,其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就有了得以解決的切入點,不至于遇到新情況手足無措。課堂教學時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圖形、表格、文本閱讀材料結合活動題引導學生逐步具備甄別地理事物的方法與技巧。
如在學習湘教版必修Ⅲ“區域發展階段”內容時,可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找到區域階段劃分的主要依據和各個階段的主要特點,填寫導學案設計好的表格,完成配套的連線訓練題。在學生掌握了區域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后,再展示教材中閱讀材料“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回答活動題中所提出的問題。教師還可以結合湘教版必修Ⅱ所學的工業地域類型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我國山西能源基地目前所處的區域發展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不斷深化區域所處發展階段的認識,進一步思考促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使得學生的思維延展性得以增強。
地域性是地理學科最基本的特征,地理事物的描述必須以區域為載體。課堂教學時教師可選擇不同的尺度要求學生辨別出區域所在的大致位置(海陸、經緯度及相對位置),在此基礎上去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主要包含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資源等要素)、區域的產業活動狀況(主要有工農業活動、交通運輸、商業與旅游業等角度)。教師結合具體案例幫助學生梳理描述地理事物的最基本思路,具備對材料所給信息的有效抓取能力和最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
如在學習“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時,教材是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的,教師可設計思維導圖,要求學生對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點加以整理并據閱讀材料分析該區域荒漠化嚴重的主要原因,進而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在學習時,教師可適當放手,要求學生在自主思考的情況下參與小組討論,教師在學生展示所得時加以糾偏和小結。
就區域而言,差異性是絕對存在的,如何引導學生選取角度對區域的差異加以分析,闡述區域之間的異同是教師一直在研究的課題之一。在對區域特征的比較時,一般可先綜合分析,然后根據需要選擇不同角度加以區分,分析環節的重要性遠大于比較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可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展開。可分析不同區域,也可就同一區域的不同階段加以分析比較。
如在學習“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將美國中部商品谷物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與我國東北部進行對比;將美國東北部和歐洲西部及我國大城市周圍三個不同區域乳畜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還可以就我國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特點進行對比,從中找到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
當學生們依據教材對區域加以比較分析時,教師在關鍵點加以正確指引,幫助學生構建分析區域差異的基本策略,勢必會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熱情也得以激發,他們成了學習的真正主體。
地理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教師教授給學生的不是相對固化、機械的知識點,更多的是方法的給予。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發現問題、合作分析問題并最終在教師的參與下一同去解決源自生活的各種地理問題。在分析對策和措施時必須建議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各種案例指向問題背后的原因并遇見到解決問題的措施可能產生的影響,以避免出現偏廢現象導致思考問題全面性不強。
如“針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選取恰當的解決措施”,教材中配備了比較好的活動題,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回答了美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后再將問題和對策進行連線。在學生們解決問題后還可以讓學生繼續分析措施帶來的主要影響。該教學策略是對這一學習內容的全面落實,而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
學以致用是每一個學科的出發點和終點,如何讓地理學習“源自生活、服務生活”則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更好把握、對學情的了然于心和更為精心的教學準備。若教師能夠更多的關注各類教學資源的挖掘,有效幫助學生實現學習內容的準確遷移勢必可在更為理想的高度放大學習效果。
如在學習“產業轉移”時,其對區域的影響學生們往往均能思考出部分內容,但若出現新的情境時很多學生特別容易慣性思維照搬書本。教材中已有產業轉移對廣西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的閱讀材料,教師也可根據學校所在地產業發展狀況、我國珠江三角洲區域內部產業轉移、世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方向等加以挖掘,原創一些問題供學生分析。數個案例在逐一分析時就能夠強化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誠然,想幫助學生順利構建地理思維模型還需要教師不斷強化對當前地理學科核心教學要求的認識與理解,在教學實踐中自主反思,主動與其他教師交流碰撞,最終尋求到最適合學情的實施路徑。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江蘇海門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