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負玉子
“做一個幸運的父親”(二十三)
——給孩子方法,不給結果
文|負玉子
做家長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場人生的考驗,因為一切都得從頭學起,還沒有一個實習的機會。而對于獨生子女的家長來說,更是一場奢侈的游戲,因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好不容易學到的經驗和教訓,卻沒有第二次嘗試的機會。或許正因為這一個或兩個原因,許多家長更愿意把孩子交給專業的機構去完成教育乃至養育過程。今天的市場上不是活躍著那么多的“專業人士”,專門為年輕家長解決各類“麻煩”嗎?從“月子機構”到“金牌月嫂”,從“培訓機構”到“陪玩專家”,盡可能讓家長擺脫養育或教育孩子中的瑣事,而不用學那些用完即棄的“屠龍術”。
然而,對我來說,教育孩子還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我是50后,1962年上小學,四年級沒念完,“停課鬧革命”了。稀里糊涂在學校里又混了六年,知識類學習剛剛達到數學學會“一元二次方程”,物理掌握“杠桿原理”,化學知道“酸堿中和”的水平,就畢業了。雖說有了“初中”的學歷,其實連小學都沒學整齊。
幸虧當時富有遠見,基本自學成才,恢復高考后,進入大學,最初學的還是工科。但數理化基礎薄弱的短板伴隨了我一輩子,到現在看到高等數學不怕,因為學過,還做了厚厚幾本習題集,遇到高中數學卻束手無策,因為沒系統學過。
轉眼孩子進小學了,才幾年,“學歷水平”就超過我了,寫作業時,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找做教授的爸爸來求教。凡是我還能看懂的題目,都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他思考,從哪里入手,到哪里轉彎,如此等等。凡是我自己也不懂的題目,干脆讓他去問老師,老師亂說一氣,是誤人子弟,我要是亂說一氣,那就是誤自己的兒子了,我還是有責任心的,不敢。不過可以想見,無論哪種方法,招來的都是孩子的不滿:“給個答案不就完了,費那么多事!”當然最后題目還得做完,對與不對,就不是他可以把握的,更不是我可以把握的。估計我孩子基礎教育階段成績一直不上不下,同我這種教育方式有關,也同我本身底子薄弱有關。
陰差陽錯,等到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下決心考大學時,從小養成的有問題自己解決的習慣,卻發揮了巨大作用。從小學到高二,我都沒有讓孩子上輔導班,也沒有請老師來家教。直到高三,看著孩子不像能考上大學的模樣,為了讓自己將來不受自責,同他媽媽商量之后,象征性地給他報了一個在老師家里進行補習的語文輔導班。另外請了一位大學數學系的學生,來家里輔導,因為孩子的成績實在太差,150分的卷子,敢拿50分。
后來得知,應該付給語文老師的補課費大部分給了網吧老板,數學補課因為就在我眼皮底下,資金無法挪作他用。但僅僅來了三次,大學生就被我辭退了。
第一次來輔導,我孩子找出一道題目,那個大學生吭哧吭哧做了半天,我孩子在邊上看著笑。第二次,兩個人一起聊題目,表現出充分的相互尊重。第三次干脆聊起了題外話,兩個小時里沒聽見一句著調的話。浪費時間,還導致家庭資產流失,是可忍孰不可忍。
語文補課停了,數學家教也取消了,課堂上老師還是原來的老師,可孩子的學業成績卻突飛猛進,幾次模擬考,排名嗖嗖地往前趕,最后一次已名列全校前茅,老師殷切等待他“為校爭光”!
到現在,他在創業路上跌跌撞撞,幾度瀕臨絕境,都有驚無險地走了過來,而且很少同我商量。因為我從來不給現成答案,他怕我又“循循善誘”,不如自己動腦子、想辦法。看著孩子不斷成長,做成了許多我根本做不成的事情,遠比看到“我指導下取得的成就”更有存在感。而所有這一切,是否只是因為我的無能反而造就他的主動,養成了他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真要如此,豈非又是一次“意外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