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蘇珊·凱恩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文/[美]蘇珊·凱恩
欄目主持朱天怡(實習):這個社會似乎大家都偏愛外向型小孩,他們認為小孩大方外向就意味著長大后情商高,善于交際,為人處事能力強,而對內向型小孩卻總是焦慮萬分。可是孩子的內向是缺陷,是病嗎?很不幸,我們的周圍仍有很多人對內向氣質充滿偏見。在一個充滿社交焦慮的社會中,無論整個社會文化傳達了怎樣的信息,內向小孩與他們的父母、老師都需要明白:難能可貴的內向氣質擁有許多優勢,更要用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孩子獨有的潛力,幫助孩子在此基礎上做改進,而不是試圖改變或掩蓋它們。
所有的父母可能都會對孩子在學習、社交和自我方面的經歷感到失望。瑪雅是個內向者,在大型的小組課堂上,她在喧鬧和刺激過度的教室里根本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她的老師告訴我,如果她在安靜的氣氛里跟幾個同她一樣努力而注重細節的孩子在一起合作,會把各種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或者這一天里有大量需要獨立完成的作業時,瑪雅也能做得很好。當然,瑪雅需要學會融入到小組中,但是像今天我所見到的這種經歷能教會她這種技巧嗎?
事實是,很多學校都是為外向者而建的。來自威廉瑪麗學院的教育學學者吉爾·布羅斯和莉薩·坎齊希認為,內向者需要不同于外向者的授課方式。大多數的情況是,“很少會有適合內向者的課堂,別人總是建議他們要變得會交際一些,要合群一些”。
我們常常會忘了大型小組學習課堂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組織學生并不是因為這是最佳的學習方式,而是因為它經濟高效。想想吧,當大人都在工作的時候,我們能讓孩子們做什么呢?如果你的孩子喜歡一個人做事情,喜歡一對一的社交,那并不能說明他有什么問題,他只是湊巧不適應主流的形式而已。學校的宗旨是培養孩子們去適應未來的生活,但問題是,孩子們現在不得不為了在學校生存而努力。
學校的環境可能會變得很難熬,尤其是對那些內向的孩子來說,他們喜歡專注于自己喜歡的項目上,喜歡每次只跟一兩個朋友在一起玩。早上,校車門打開,他伴著擁擠而嘈雜的人群擠了上去。學術課堂以小組討論為主,老師會讓他起來發言。他要在嘈雜而喧鬧的食堂吃午飯,想要找一張有空位的桌子也不容易。最糟糕的是,沒有什么時間可以思考或者創造。每一天都像是要耗盡他的能量,每一天都沒有什么可以激發他。
我們為什么要接受這么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模式呢?我們明明都知道那些大人們根本就不會讓自己這樣。我們常常驚嘆于那些內向而不討人喜歡的孩子,長大后突然變成一個可靠而幸福的人。我們常常把這種情況比做蛻變。但是,也許并不是這些孩子改變了,而是他們所處的環境變了。對于成年人來說,他們可以自主選擇職業、配偶,以及適應自己的交際圈。他們根本就不需要生活在讓自己難受的境地之中。一項來自“個人——環境適配模式”領域的研究表明人們會很好地發展。用心理學家布賴恩·利特爾的話說,人們會在“同他們的性格相匹配的職業、角色或環境中”得以良好發展。反之亦然:孩子們會在他們覺得感情上受到威脅的時候停止學習。
這一點盧安·約翰遜怕是深諳此間真諦,她講話強而有力,曾經做過海軍,也是加州公立學校系統里在教育問題學生方面被人們廣泛認可的一名教師。(在電影《危險游戲》中,米歇爾·法伊佛扮演的角色就是以她為原型改編的)我到約翰遜在新墨西哥的家中拜訪了她,希望能從她接觸各式各樣學生的教學經歷中獲得更多信息。
約翰遜恰好對教育那些特別靦腆的孩子很有一套——這絕非偶然。其中一種有效方式就是同她的學生們分享她曾經膽小的故事。她關于學校的最初記憶便是自己在幼兒園里被罰站的事,因為那時她喜歡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看書,而老師則要求她跟其他人“互動”。“很多內向的孩子發現他們的老師曾經同他們一樣靦腆時,會非常高興。”她告訴我,“我記得我高中時班上有個女孩,她非常非常靦腆,她的媽媽曾經來找我,感謝我告訴她女兒我相信她在將來會有所成就,所以不要擔心自己在高中的時候沒有發光。她說,一句話就足以改變她女兒對于整個人生的看法。那么想象一下——一個隨意的評論會給一個年幼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約翰遜說,在鼓勵內向的孩子發言時,讓話題變得引人入勝一些,會有助于他們忘記自己的顧慮。她建議讓學生們討論一些熱點話題,比如“男孩的生活要比女孩容易很多”。約翰遜作為一名天生的公開演講恐懼癥患者,卻頻頻出現在公開演講的舞臺上,她對于這一點提供的完全都是第一手的資料。“我至今仍沒有克服我的靦腆,”她說道,“它就在角落里,時常會來招惹我。但是我熱衷于改變我們的學校,因此每當我開始演講時,熱情就會克服羞澀。如果你發現某些事情喚起了你的激情,或者為你提供了一個會讓你欣然接受的挑戰,你就會在一段時間內忘了你是誰。這就像是一個情緒上的假期。”
不要輕易冒險讓孩子們在全班同學面前演講,除非你向他們提供一些方法,讓他們知道只有足夠自信才能讓演講變得順利。可以讓孩子們在一個朋友或者一個小組面前進行練習,如果這樣他們還覺得害怕,那就千萬不要強迫他們。專家認為,童年時代消極的公開演講經歷可能會留下終生懼怕講臺的陰影。

那么,什么樣的學校環境對于瑪雅這類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呢?以下是對老師的一些建議:
不要認為內向需要治療。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需要社交技巧方面的幫助,一定要在課后教他或者給他一些建議,就像你給那些需要在數學或閱讀方面額外關注的孩子補習一樣,但同時要贊賞這些孩子。“學生們的報告卡上最典型的評論就是‘我希望莫莉能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密歇根州安阿伯市專收尖子生的愛默生學校的前任校長帕特·亞當斯說,“但是我們也明白了很多孩子是內向型的。我們其實也努力把他們從自己的世界里拉出來,但是我們并不覺得那是個大問題。我們認為那些內向的孩子有他們不同的學習方式。”
研究發現,我們中間有1/3-1/2的人是內向者。這就意味著,在你的班級里,內向者的人數要遠比你想象的多。就算是在小時候,很多內向者就已經能熟練地把自己偽裝成外向者了,這就讓我們很難發現他們的本性。平衡教學方式,適應班里所有學生的需要。外向者喜歡運動、刺激和協作工作,而內向者則喜歡聽課、休息和獨立作業。合理地將這兩點融合起來。
內向者往往會有一兩個不被同齡人廣泛接受的濃厚興趣。有時,別人會覺得他們對這些事情的熱情讓人難以理解,而事實上,研究表明這種強烈的熱情正是才能發展的先決條件。為他們的興趣表揚他們、鼓勵他們,并幫助他們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果班里沒有,就鼓勵他們去外面尋找。
摘自中信出版社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