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茆國香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夏集鎮中心幼兒園
無師亦有師
——好材料就是好老師
文/茆國香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夏集鎮中心幼兒園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上越來越被重視,而且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幼兒游戲作為重要課程在被研究。作為普通教師的我們,每天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孩子們的一言一行都看在我們的眼中,記在我們的心里。孩子們喜歡玩什么?孩子們會怎么玩?孩子們在游戲中會遇到什么?孩子們在玩中能獲得什么?他們的言語、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參與態度與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都歷歷在目。
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游戲材料親密接觸,他們每天都有大量的時間在與游戲材料互動,什么樣的游戲材料最適宜投放?什么樣的材料最能促使幼兒獲得提高?什么樣的游戲材料最能得到幼兒的認可?……都是我們需要思索、關注的問題。那作為老師,創設、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也顯然成為了必然和必需。
適宜、有吸引力的游戲材料怎么投放到孩子當中,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孩子在脫離了老師的循循教導,沒有了老師的碎碎念如何能“自學成才”?孩子如何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收獲滿滿,如何能與我們老師想要表達、傳輸的知識、經驗相融合?……游戲材料顯然在這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亦”:同樣、也、又、不過的意思。“無師亦有師”,即在沒有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下,孩子們自主通過游戲習得技能、掌握知識,提升經驗。無師亦有師——好材料就是好老師。

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物質基礎,不僅豐富了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激發出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引起幼兒的游戲聯想和游戲行為。游戲材料的本質特性和多樣多變性特征,促使幼兒通過游戲活動,發揮出各種探索行為與周圍生活環境之間互為推進發展的積極作用。
何為“適宜”?《宋書·范泰傳》:“器有要用,則貴賤同資;物有適宜,則家國共急。”材料的好壞不在于貴賤之分,只要適合的、幼兒喜歡的、善用的就是好的材料。
愛默生說:“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自然教育就是要訓練幼兒的眼力、專注力并增加他的自然知識與經驗,去感受大自然的奧妙與完美,從而學會欣賞自然、尊重生命以及開發想象力。作為農村幼兒園,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隨處可見的泥巴就是適宜的好材料。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玩一玩的游戲中智力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如“和泥樂”:幼兒自由選擇泥土量的多少,并通過加入水進行和泥,來改變泥土的重量和密度。這個簡單的攪拌小游戲,不僅會讓孩子們對重量、容積等概念有感知,還能鍛煉幼兒的舀、攪拌、鏟、挖的動作技能。如“踩泥樂”:感受泥土的黏性。泥巴會“咬”腳,踩踩就沒勁道了,踩的時候利用拐杖保持身體平衡。如“泥板畫”:把泥土板做厚點、軟點,孩子們把模具直接壓在上面,很快有趣的輪廓就出現了,或用小樹枝、牙簽在上面作畫也是其樂無窮的。如“做卞蛋”:將泥土和稻殼裹在鵝卵石外,搓成圓圓的鴨蛋。如“堆泥”:將泥巴和稀堆砌在瓶子的外表面,在抹泥巴的時候幼兒發現表面有小孔,孩子們會說稀泥像鼻涕,還像蝸牛爬過留下的痕跡。如“壘鍋箱”:用草繩做底子,將和好的泥巴裹在草繩外邊,邊裹邊纏繞,壘出鍋箱造型。如“貼燒餅”:用搟面杖在桌面上壓泥餅,用沙子代替芝麻均勻灑在圓餅上,用切刀切出不同的形狀,或用小草葉做餡,利用沙漏掌握時間。如“脫土磚”:將泥土混合水放入模具做磚塊,放在陽光下曬干(為增加黏合度可放些茅草等),幾個小時候后取出,將泥土塊堆積起來,并加入一些木板進行支撐,就可做成房子……各個游戲形式多樣,想象豐富,創意無限,教師只要做個游戲觀察者即可。
幼兒擺弄木塊的過程,既體現了一個認知構造的過程,又反應了他們對周圍生活的了解和再現。在擺弄中了解材料的性質,在構建中學習空間關系,在組合中輕松認識數量、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幼兒的感覺、直覺、想象力、思維都得到了發展。在一次次搭建中,養成了認真負責、耐心堅持、克服困難、互相協作、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
如木塊“搭雞窩”:在游戲開始,教師提出搭建主題——搭雞窩。根據農家孩子的生活經驗提出游戲內容。幼兒開心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在努力。一開始發現小鏟子,就定位說可以用來“鏟雞屎”;在雞窩里設計上“水槽”給小雞喝水用;為雞媽媽鋪上地板,讓雞媽媽舒服地生蛋寶寶;給雞窩圍上柵欄,防止小雞跑遠了遇到危險;在雞窩里搭上滑滑梯,給小雞游戲玩;為防黃鼠狼偷小雞,每處柵欄上都放上尖三角以保安全;還設計了下水道,方便沖雞屎;最后為雞窩建造大門,方便出入……簡簡單單的一個“搭雞窩”主題,就讓幼兒在合作游戲進程中迸發出一個個奇妙構想,邊游戲邊交流。相互較勁,放飛思維,不斷想象,不斷創造,教師只要做個游戲主題宣講者即可。
石頭對于農村孩子也是隨處可見的。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是隨時激發的。幼兒主動探索對石子的各種玩法。如:石子滾著玩,看誰的石子能滾得最遠;石子搭著玩,用各種形狀的石子拼搭、組合各種造型;石子畫著玩,根據石子的形狀添畫成各種形態;石頭投著玩,看誰能投擲最準……石子的妙用也是無窮的,它能發揮幼兒大膽的想象力、創造力。材料可以重復使用,不斷創造新的玩法,教師只要做個游戲陪伴者即可。
一個個龐然大物的油桶,吸引著幼兒的興趣,花式走油桶給幼兒們帶來了無窮樂趣。自己設想走油桶的方法,從練習體驗到變換玩法。
游戲的進程就是幼兒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從老師扶著,小心翼翼地站上油桶——半蹲著不敢動——站立但不直,身體傾向老師——自己站上去停留片刻——能獨立走上一段——兩人交換油桶走——雙人在油桶上拋接物體——在油桶上做各種技能動作(轉呼啦圈、甩彩帶)——雙人合作站上去走。油桶的多樣玩法給了幼兒無限的挑戰,越玩越勇敢,越玩越有自信,教師只要做個游戲示意者即可。
游戲材料是游戲的基礎,投放適宜的材料是保證游戲展開的基礎,好的游戲材料會有各種各樣的玩法,每變換一種玩法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每一種玩法都能有不一樣的收獲。
一個好的游戲材料,在幼兒游戲不斷創新、不斷開發的過程中,顯然也是不夠的,必要時應投入更多的輔助材料,才能讓游戲錦上添花。就像好的燃料加上好的助燃劑火焰會更加旺一樣。在主材料基礎上,添加適宜、多樣的輔材,能夠使幼兒游戲水平穩步、發散性提高。
玩沙游戲能使幼兒愛玩的天性得到滿足,性情自由表露,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在玩沙的過程中,探索沙的特性(流動性、可塑性)。每每玩沙游戲中,總會出現一派繁忙景象,大伙兒為著同一個任務渾然忘我地忙碌著。木鍬組:幼兒在“挖沙”;擔架組:幼兒在“運沙”;雪碧瓶組:幼兒在“灌沙”;篩子組:幼兒在“篩沙”;水管組:幼兒在“埋沙”;泥坯組:幼兒在“平沙”;模具組:幼兒在“壘沙”……幼兒運用不同的輔助材料同時在玩沙區創造著無限樂趣,共同完成游戲任務。
走進稻田,收獲稻穗也給孩子們的游戲帶來無窮喜悅。1.尺子的提供——科學測量游戲:幼兒通過各種尺子(竹竿、線、皮尺、棍子等)量水稻稈的高度,量稻穗的長度,量稻葉的寬度。2.脫稻穗材料的提供——生活游戲:在石塊上摔、用木棍敲打、用手套抹等,體會稻谷脫落的喜悅。3.碾碎工具的提供——實踐探究游戲:運用不同的小工具(木板、竹筒、長木條、木棍等)通過碾、搗、壓、剝、捏、磨、打、擠、敲等技法,幼兒間探討、合作、交換工具,再尋找新的工具,進行比較、輪換,一步步找到既省力又快捷的方法,最終收獲白花花的米粒,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
孩子對于玩水的那份熱情和喜歡是無以言表的,幼兒遇到水可以怎么玩?如何在與水的接觸中,習得經驗,了解水的特性?投放不同的輔助材料可以讓幼兒在玩水的游戲中更加盡興和快樂。1.觀察水的流動性:投放風車感受水會轉動;投放彎曲連接的竹子管道感受水的流向;投放海綿、沙子感受水不見了,探究水去哪兒了。2.感知水的浮力:投放各種浮沉的物體、盆子、記錄單等,知道有的物體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底。3.體驗水的壓力:投放手動“壓水井”,通過上下壓井觀察水上來了,水下去了;投放噴水壺觀察水的噴射。4.感受水的溶解性:投放糖、鹽、肥皂等,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感受它們在水里溶解的速度。5.了解水的透明性:投放透明杯、筷子、吸管等,在陽光下感受奇妙的折射現象……為達到不同的游戲目標而增加不同的輔助材料,幼兒可在游戲中收獲不同的認知點。

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如果給幼兒提供一些示范圖,半成品的參照物,或者實物的圖片作為借鑒的對象,幼兒在游戲中會產生思維的撞擊,在設定的基礎上放飛自我、自由想象。
范例是幼兒游戲的支點。提供完整范例圖讓幼兒自己觀察,尋找規律,在范例的引領下依樣操作。如:觀察篇——數學區“排序”:借助排序的參照卡,觀察了解物體排序的方式,然后在反復擺弄以及和材料充分互動中,不斷建構排序規律;講述篇——語言區“四字成語”,借助現成的四字成語,找尋相對應的字,在邊操作擺弄,邊講述的過程中對成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熟知;記憶篇——益智區“看誰記得清”學習行列的位置關系,先看范例進行記憶,然后將范例拿開,再憑記憶將圖卡擺放到對應的位置上;思考篇——美工區折紙:必須要開動腦筋,看懂步驟圖的意思,按照圖示進行折疊。
半成品和提示是幼兒游戲的激發。有的提示是明示,而有的提示則是暗示。半成品提示或一半顯示都是這一類。如“有趣的圖形”,出示圖形的一半作為參照,幼兒找出這一半圖形所在位置(按表格或點子)畫出另一半圖形。如猜一猜,出示一半的動物(數字或圖片),想象出藏在里面的到底是什么。幼兒通過一半的提示,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力猜(說、畫、擺)出完整畫面。

實物是幼兒游戲的儲備。大班幼兒的思維還沒有完全發展到抽象思維的水平,需要借助具體的想象來理解。如果讓他們憑空想象,沒有假想的參照物,雖然幼兒也是在玩游戲,但已然失去了游戲本身的價值,屬憑空想象,胡亂游戲。如建橋(立交橋、高架橋、鐵索橋),如建房子(平房、樓房、倉庫等),如建馬路,都可以提供一些圖片,讓幼兒在圖片的幫助下再創造。
“風過留聲,雁過留痕”,幼兒游戲過程的點滴需要適時的記錄。痕跡積累越豐富,幼兒創造內容也會越豐富。從開始到結束都屬于幼兒的游戲過程,所投放的材料都是在為幼兒的游戲服務。有游戲一開始“我想要怎么游戲的記錄”,有“我邊游戲邊做的記錄”,有“我操作擺弄完成后的記錄”。這些記錄單、記錄卡都是幼兒游戲最好的印證,是幼兒的自我評價、自我借鑒,是幫助教師掌握了解幼兒游戲進程的好材料。
幼兒的游戲有目的。材料及玩法不是硬塞給幼兒的,而是幼兒自我由內而外,發自內心想要玩、想要參與的,這就需要在游戲前讓幼兒自己根據材料想出各種游戲的玩法,用自己的語言符號記錄“我想怎么玩?”“我會怎么玩?”“我要怎么玩?”,這也是為幼兒游戲的開展做好鋪墊,積累相關的經驗。如角色游戲“水電工”:給房子裝線路、裝下水管道,裝在什么位置,怎么裝,可以由幼兒自己繪制,然后根據自己需要繪制“游戲設想記錄卡”;如“超市購物”,幼兒可以提前繪制購物清單。
幼兒的游戲看得見。游戲過程中的記錄卡可以幫助幼兒進行比較和分析,將自己的操作結果及時地記錄下來,便于自我檢測。同時對老師來說,通過記錄來了解幼兒的學習進度,幫助教師更深層次地分析與反思。可以有“拓印記錄法”“圖畫記錄法”“數字符號記錄法”“獨特標記記錄法”等。如科學區“會跳舞的小精靈”,用吸管吹瓶子里的東西(碎紙屑、毛線末、泡沫球、樹葉、木屑、沙子、細土、面粉、碎布等),哪些東西可以吹起來,吹起來又是什么樣子的,幼兒需要當場記錄,才能更好地區分和感受。
幼兒的游戲可提升。針對自己的游戲結果給自己評價,只有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才能在以后的游戲中進行改進,以獲得更大進步和提高。一種是結果式記錄:如數學操作材料,填寫數字,先在空格上擺放相應數字,再在操作紙上記錄擺的過程。一種是感受式記錄:如剛才的游戲自己是怎么玩的,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
適時的游戲記錄卡在幼兒的游戲過程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好材料的重要一部分。
游戲材料是貫穿于幼兒游戲始終的,從基礎材料到輔助材料,從提示材料到記錄材料,從游戲開始到游戲分享,從游戲目的到游戲評價,每一個點都是我們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好材料才能讓幼兒真正在寬松、自由、自主、愉悅的狀態下得到進步,獲得發展。所以說好材料就是好老師,只有提供了好材料,才能真正幼兒在前,教師在后,讓游戲材料發揮著教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