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煥
廣西藝術學院的青年教師陳天,8年前從山東來到廣西,被當地的一切所吸引:南丹白褲瑤族姑娘窈窕的身姿、那坡壯族大哥家臘肉的香氣、隆林德峨偏苗阿媽服飾的精致,都讓他癡迷。
他決定把家安在這里。
城市的融合,時代的變遷,給人們帶來了高科技、新技術,也帶走了許多熟悉的事物,仿佛一個轉身,就都不見了蹤影。陳天說自己雖然身處廣西,但又感覺離廣西很遠,“民族技藝消亡之快,是我始料未及的。年輕的男女大多選擇走出大山,或求學,或打工。在告別傳統的生活的同時,也告別了傳統技藝。”陳天萌生了為漸漸遠去的習俗做一件“新衣”的念頭。
為了做這件“新衣”,陳天和他的團隊,深入廣西周邊的村落,找尋傳統民族服飾的蹤跡。在尋訪、設計、制作的過程中不斷循環,在城市與村落里來回奔波。“欣慰的是還有一小部分繡娘因各種原因仍然留守在鄉村。我在與她們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我用實際行動告訴她們要留住手藝,讓曾經多彩的刺繡技藝傳承和發展下去。”陳天和他的團隊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努力堅持著。
傳統民族服裝面料厚重,穿著缺乏舒適感,面料的選擇性也不夠多。款式相對單一,缺少變化。時間長了,顏色還會褪色……這位曾擔任過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服裝設計的青年教師,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越人歌”。他放慢步子,用執著但從容的態度和心態從頭開始。“為了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服裝,現在的日常樂趣就是不停做各種染色實驗,嘗試不同的染色與固色的方法。固色是最大的困難,這也是我不斷向各方學習的動力。”陳天以現代審美情趣為載體和媒介,以期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潮流相結合。
“在我們通常的觀念里,少數民族的傳統服裝是華麗的、色彩豐富的,但其實很多都是在盛大節日才打扮的。而我做的壯服,是簡單的,適合日常穿著使用的。或許有些顛覆人們的觀念,但在采風與尋訪中,我從廣西、貴州等地的傳統樂器銅鼓上提取了許多壯族原生的元素和紋樣。”在陳天的設計里,男款傳統壯服上的布紐扣被他用壯族雷王銀扣代替,每一顆都是老銀匠以壯族古法打造,別具匠心。而女款袖口上的刺繡,陳天選擇了南丹壯族的娃崽背帶雙魚的圖案,請繡娘精心手繡而成。獨特的色彩配上青藍的粗布,帶來讓人驚艷的視覺效果。
“目前的市場反應還不錯,有很多朋友支持,也讓我很感動。我的要求不高,能生存下去就可以,重要的是能不能實現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對文化、對社會的責任感,能不能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陳天計劃建立一個廣西傳統服飾工藝的研究基地,包括從紡織原材料的種植到服裝最終完成的所有過程。“如果實現,可以解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也是我現階段的一個小小的夢想。”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所有民族的人們都能穿上“創新”的傳統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