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彬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對社會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思想宏大體系中,對基層治理寄予了高度關切。
當前,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強化服務,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的法治政府初步形成,基層治理取得明顯進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 基層治理的難度和復雜性不斷增大,新的問題日益凸顯,現結合興文縣共樂鎮基層治理實際,就如何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水平,談幾點認識。
共樂鎮基層治理的困惑
——干部群眾隔閡大。一些黨員干部放松了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改造,政治信仰發生動搖,甚至走上貪污腐敗道路,損害了黨的形象,為群眾所不恥。一些干部作風漂浮、貪圖享受,工作華而不實,熱衷“接天線、攀高枝、走捷徑”,置群眾利益于不顧,失去群眾的信任。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簡單、作風粗暴,淡化了黨的宗旨意識,疏遠了群眾感情。
——拴心留人壓力大。目前,村級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共樂鎮農村三職干部的月工資分別為村支部書記1650元、村主任1490元、文書1320元,全年人均績效工資3600元左右。如何提高村級干部基本待遇,激發其干事創業的激情,讓村級干部“有干頭、有盼頭、有甜頭”,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上切實體現組織的重視和關懷,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經費保障缺口大。共樂鎮15個行政村中,除4個村有少量集體經濟外,其余11個村幾乎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屬于典型的空殼村,占總數73%,缺乏集體經濟的支撐成為影響基層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共樂鎮緊鄰縣城和處于僰王山景區至縣城的必經之道,迎接各類檢查、現場會以及示范創建非常頻繁,有限的資金與繁重的基層治理任務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共樂鎮主要做法與亮點
通過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從干部隊伍建設、基層法治建設、傳統理念轉變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整體發力,推進基層治理落地見效。
——建強干部隊伍,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強組織保障。信念教育擺在先。以“三亮三曬”(亮身份、曬思想,亮承諾、曬業績,亮標準、曬作風)、“三問四帶頭”(“黨員昨天入黨為什么、今天在黨做什么、明天為黨留什么”,“帶頭保持黨員本色、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帶頭脫貧致富奔康、帶頭倡導鄉風文明”)等為載體,大力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組織機構要健全。主動適應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變化,創新“黨建+”活動,服務基層治理:以精準黨建為統攬,通過“黨建+示范創建”“黨建+責任落實”“黨建+產業發展”,形成黨委書記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村社干部一線抓,群團組織協同抓,層層抓落實、處處有人理的治理機制,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治理網格化體系。
激勵機制得跟上。落實“基薪+績效”考核機制,逗硬獎懲,杜絕“大鍋飯”,激發基層黨員干部工作積極性;深入開展“黨員先鋒”行動,發揮黨員在基層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努力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鍛煉機會和成長空間。
能力提升是關鍵。堅持發展黨員“一培三考”預審制,對入黨積極分子通過集中性培訓、黨性理論知識考試、現場答辯和民意測驗,確定入黨積極分子進入基層支部組織討論,嚴把黨員入口關;開辦“支書學堂”,加強教育培訓,鍛造基層黨組織書記黨性修養、道德品質,增強服務群眾、引領發展、協調利益關系、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抓實依法治理,為基層治理營造良好法治氛圍。黨員干部示范帶。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引領作用,在鎮、村兩級成立以黨委書記、支部書記為組長的法治工作領導小組,將法治工作與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堅持鎮、村干部“一月一學法”,結合當前中心工作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把憲法法律、黨規黨章、換屆紀律等列入學習重要內容,增強干部學法用法能力。
普法知識常態宣。扎實開展“法律進基層”活動,提升群眾法治意識,結合鎮情村情,編排法治歌曲、法治小品等節目,展出通俗易懂法治漫畫,制作法治宣傳手冊,把法律知識送到每個角落、每名群眾手中,做到宣傳到戶,教育到人。
踐行民主群眾樂。大力推進村級民主決策,依法選舉成立議事決策小組,全面踐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和“一事一議”;大力推進村級民主管理,堅持 “法治和村情”相結合的原則,依法指導基層制定村規民約,對社會治安、操辦婚喪嫁娶等事宜進行規范,確保村規民約能行之有效地緩和“法治和人情”的沖突。
不正之風打擊嚴。對虐待或不贍養老人的、小偷小摸的、聚眾鬧事的、危害社會治安或其他有違公序良俗的不良風氣,理直氣壯予以批評教育,經批評教育仍不悔改的,堅決依法嚴厲打擊,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環境。
——轉變傳統理念,為基層治理創設優質服務平臺。政府角色轉換快。從過去的權力管制為主轉化為服務基層為主,真正做到轉變角色,還權于民。
民生訴求記心間。堅持以維護群眾合法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動從群眾熱議的焦點、關注的重點、生活的難點中尋找突破口,多做解民憂、疏民怨、暖民心的工作,特別是妥善解決好社會治安、農村低保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能人治村強監管。實踐證明,充分發揮成功人士的資源優勢,選好村級班子帶頭人,對村級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必須加強對這類“能人”的監管和制度約束,以免其因制約失衡而自我膨脹、腐化墮落。
群防群治保家園。緊密圍繞深入推進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著力將傳統的政治動員與現代志愿服務理念緊密結合,組建村級治安巡邏隊、矛盾糾紛調解隊、村級文明勸導隊等群眾組織并積極開展活動,不斷創新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的新機制、新模式,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三加強”夯實基層治理
——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刻不容緩。近年來,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越來越成為基層干部與群眾關系緊張的導火線。近三年,共樂鎮因違紀違法被處理黨員干部12人,其中1名鎮干部、7名村干部因涉農利益違紀被查處,而被查處的村干部90%以上與村級財務管理不善有關,輕者不規范,重者貪污挪用,給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帶來很大負面影響。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是和諧干群關系、強化基層治理的重要途徑。
——加強群眾感恩教育,不容置疑。在加強對黨員干部隊伍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風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普通群眾的感恩教育。我們在開展基層治理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干部拼命苦干而群眾漠然旁觀的尷尬局面。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一些貧困戶“寧愿受窮、不愿受累”“我是貧困戶我怕誰”的偏激思想根深蒂固,甚至毫不遮掩地宣揚:“反正全面小康是一個人也不能落下,貧困戶不脫貧,政府和幫扶人就不能脫鉤!”這種人賴著享受國家幫扶政策,不勞而獲,既傷害了幫扶人的感情,又打擊了勤勞致富群眾的積極性。要通過感恩教育,讓群眾自覺擁護黨的方針政策,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積極投身到社會治理中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加強集體經濟建設,迫在眉睫。如果說干部隊伍和制度建設是基層治理的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的話,那么村級集體經濟無疑是基層治理的物質保障,是我們繞不過也不應該繞過的硬杠子。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了,能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同時,還將有效地增強村民的幸福感與村干部的自信和凝聚力,使其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