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雅安蘆山縣,是“5·12”汶川地震,“4·20”蘆山地震的重災縣,也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是其最主要的經濟支柱。2013年的“4·20”強烈地震使蘆山縣的農業生產遭受重創,整個農業領域經濟損失8.9億元。
在災后重建中,蘆山縣制定了“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農業重建目標。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高標準、高起點規劃,走生態發展之路,計劃通過災后重建,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支撐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全面超過災前水平。
2017年伊始,本刊記者重回蘆山故地,災后重建的現代生態農業正蓬勃發展,“綠”滿蘆山。
現代農業示范園起點高
“天災我都不怕,重建又有何難?”
“你幫我,我幫他,團結互助建新家。”
“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力,自己的家園自己建。”
……
這是本刊記者于2014年3月蘆山災后重建一周年之際,在蘆山縣城及鄉鎮看到的勵志標語,簡單樸實而又激勵人心。時隔兩年有余,如今的蘆山已在重建中矗立,向世人展現她傲然的風姿。
在恢復重建的同時,蘆山縣通過構建一個農業產業園區、兩個畜牧養殖圈、三條特色農業產業帶的“一區兩圈三帶”格局,力爭形成一條從飛仙到大川的農業經濟走廊,并在此基礎上,對每一個功能區進行準確的產業發展定位,布局相應的建設項目。
距離蘆山縣城2公里的思延鄉,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早在兩年多前就開始在這里加速推進,主要以獼猴桃產業和珍稀林木種植為主。
連接康藏的重大交通建設項目——國道351線貫穿整個產業園區,是G351線進入蘆山的門戶窗口。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作為“4·20”蘆山地震災后產業重建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營銷、展示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園區,遵循“智慧農業、創意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導向,按照國家級產業示范園區標準規劃建設,著力打造“深化農村改革的示范窗口,農旅結合、產村共融、產村一體、景園一體的示范基地和省級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蘆山縣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依托蘆山地理環境和產業資源優勢,堅持“農旅結合、產村相融、產村一體、景園一體”發展方向,科學規劃產業布局,以核心區為載體,按照園區整體功能布局,積極編制投資回報率高、市場前景好的農業招商項目,重點引進有實力農業型龍頭企業,大力推進“一區兩基地”(加工區基礎設施、萬畝獼猴桃基地、千畝珍稀林木基地)重點建設。
目前,1平方公里加工區,已引進高山藏茶、冷水魚養殖和生態旅游、年產3000噸豆制品、獼猴桃深加工廠、竹蓀生態菌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冷鏈物流中心建設6個重大項目,年產值預計將達到10億元,解決3500人就業問題;9平方公里萬畝獼猴桃基地、千畝珍稀林木基地建設,已引進盈安農業、元森新三和、曙光等農業型企業。
家庭農場有典型
蘆山縣龍門鄉農民張元超2005年在外打工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肉鴨養殖行業,在去邛崍學習高床養鴨技術之后,回家建起了養鴨場,走上創業之路。養鴨場從起初只有2畝地,400平方米高床,年出欄幾千只鴨子,發展到與通威集團合作,占地20畝,6000平方米的高床,年出欄70余萬只,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規模,可以說是小有成績。
可是,“4·20”蘆山強震造成養殖場房屋倒塌、停水斷電、交通管制、飼料缺乏……如果肉鴨大面積死亡,將會引發瘟疫,后果不堪設想。為了預防瘟疫發生,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張元超含淚主動請求將肉鴨捕殺焚燒,無害化處理了6萬多只,有效地預防了疫情的發生。他因此損失慘重,多年心血付之東流。
看到養殖場一片蕭索,夫妻倆都哭了。前途一片茫然,張元超夫妻一邊清理養殖場廢墟,一邊準備把流轉的土地歸還給農戶,打算不再搞養殖了。就在他萬念俱灰時,蘆山縣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主動上門幫助他出謀劃策,鼓勵他克服困難、繼續發展產業。同時一名來自雙流的朋友找張元超收購鴨糞種植葡萄,這讓他從中受到啟發。
“機會來了,別人都能種,我為什么不能種?”說干就干,張元超找到了蘆山縣農業和環保部門領導,告知自己有個種養結合的計劃,用鴨糞種植葡萄和獼猴桃,既經濟又環保。經過政府部門調研,覺得張元超的計劃可行性很強,決定對其種養項目進行扶持。
2013年8月,張元超登記注冊了“好農夫家庭農場”,開始了他綠色循環種養、多元化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之路。2013年11月,在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張元超順利地流轉養鴨場周邊土地200余畝,建起50多個鋼架大棚,種上了紅提、美人指、夏黑、秋黑等優質葡萄50余畝,紅心獼猴桃150余畝。
經過幾年發展,到現在,農場20畝養鴨場已建成,有6棟鴨舍、養殖面積達7500平方米,防疫室、育雛室、飼料室、化糞池都已投入使用,建設規模為年出欄肉鴨100萬只。現在農場中間養鴨,鴨舍周邊環繞葡萄和獼猴桃,鴨糞通過發酵后施肥到果園,農場的葡萄、獼猴桃因為有種養結合有機肥的作用長勢喜人,葡萄也已進入盛產期,“化肥不進果園、鴨糞不出果園”,真正實現了生態循環高效農業。
特色主導產業助農增收
幾年來,蘆山縣圍繞農民增收核心,以特色效益為方向,突出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商品化生產、品牌化建設,堅持走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子。
圍繞園區示范帶動、種養循環支撐,加快形成“一園、兩區、三帶”特色產業布局,提升打造獼猴桃、茶葉、中藥材三個萬畝億元示范基地,強化園區示范引領帶動,按照“園鎮一體、企業集群、農旅結合、創新帶動”思路,延伸產業鏈,推動特色農產品“產加銷”縱向一體發展。
大力培植農業觀光、休閑康養、采摘體驗等業態,加快“園區變景區”,將升級現代農業生態示范園打造成區域性農產品深加工集散中心和現代生態農業綜合展示窗口。推動南北兩區協同發展,北部山區鄉鎮重點發展高山生態茶和以重樓、厚柏等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特色產業。
南部壩區鄉鎮重點發展優質獼猴桃和以生姜、山藥為主的特色產業,加快打造三個產業示范帶、南部壩區“果蔬”產業示范帶基礎上,依托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建設,集中打造一條以玉溪河、西川河為縱深的“畜—禽—漁”億元產值特色養殖業示范帶。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盤活農村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完善提升“五大平臺”功能,力爭無公害、綠色和有機品牌總數超過30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實現“零”突破。
扎實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四個一”建設,構建更加緊密的群眾利益聯結機制,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美麗的蘆山縣正再次復興。
(蘆山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