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以四川大竹農商銀行為例
隨著中央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各地銀行機構積極響應,紛紛行動,參與到扶貧開發工作中。對于深耕“三農”六十多年的農信社來說,扶持貧困農戶發家致富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在農信系統內快速鋪開,也逐漸面臨一系列問題和困難需要化解和克服,本文結合大竹農商銀行精準扶貧工作實踐對此作簡要探討。
大竹農商銀行的精準扶貧工作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全縣面上的以信貸支持和改善基礎金融服務為主要手段的金融扶貧工作,另一方面是縣內省定貧困村——石子鎮民主村的定點扶貧工作。截至2016年11月末,大竹農商銀行已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10025戶,授信金額25062萬元,向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030戶、3806萬元,累計發放產業扶貧貸款6筆、2490萬元(在貸余額5戶、1790萬元)。
堅持“輸血”與促進“造血”相結合,成立了幫扶工作小組,配備了13名扶貧工作人員,積極幫助民主村改善基礎條件、規劃發展脫貧產業,促進貧困戶自主“造血”、走上增收路。截至2016年11月末,已到民主村開展扶貧實地調研6次、進村入戶訪貧問苦3次,向貧困戶發送米、油、棉被等幫扶物資各118份、價值4.95萬元,向特困戶發送慰問金1.1萬元。
扶貧攻堅工作六舉措
——積極主動匯報請示,努力爭取政策支持。一是主動向縣政府匯報,積極爭取扶貧小額貸款的政策支持。大竹農商銀行主動向縣政府報送了《關于申請財政支持發放扶貧小額貸款的請示》,闡明了希望參與發放扶貧貸款的意愿和優勢,得到縣政府的充分支持與認可;隨后,縣財政局、縣扶貧移民局與大竹農商銀行簽訂了《產業扶貧信貸基金擔保貸款合作協議》。扶貧移民局也在大竹農商銀行開立了分險基金賬戶,為大竹農商銀行全面發放扶貧小額貸款打好了政策基礎。二是為保證扶貧信貸資金的充足性,大竹農商銀行向人民銀行申請并獲得5000萬元扶貧再貸款。
——大力發放扶貧小額貸款,助力貧困戶追逐“脫貧夢”。在獲得扶貧貸款主辦行資格后,大竹農商銀行充分發揮扎根農村多年、專注農戶貸款的經驗優勢,機構遍布城鄉、深入農村的“橋頭堡”和人員優勢,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宣傳扶貧貸款政策、調查貧困戶貸款需求、收集授信評級資料。同時,為最大程度保證貧困戶受益,大竹農商銀行還主動將扶貧貸款額度放大到5萬元。正因前期工作到位,大竹農商銀行的扶貧貸款業務逐漸呈現迅猛之勢。
——“特色產業貸”扶持企業發展,以增加就業帶動貧困戶脫貧。針對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推出“公司+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等信貸模式,實施就業金融扶貧。
——試建金融扶貧示范區和示范點,積極探索金融扶貧新模式。大竹農商銀行在縣內永勝鄉的茨竹村和朝陽鄉的木魚村分別試建了金融扶貧示范區和示范點,努力為縣內金融同業探索出更好更加豐富的金融扶貧經驗,并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
——用活金融精準扶貧政策,執行優惠貸款利率。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對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扶貧貸款政策,對發放的扶貧小額信貸全部實行同期人民銀行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4.35%,即:對發放的2年、3年期的扶貧小額信貸均執行4.35%的優惠利率,進一步降低了貧困戶前期墊支的利息成本。另外,對發放的扶貧小額信貸以外的個人精準扶貧帶動貸款、產品扶貧貸款、項目扶貧貸款都執行該支農再貸款優惠利率。
——強化基礎金融服務,讓貧困戶過上現代金融生活。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大竹農商銀行加快了電子化建設進程,在全縣主要街區和所有鄉鎮,已安裝布放了148臺ATM、374臺POS機,在各行政村布放了329臺EPOS機(助農小額取款機),進一步拓寬了農村支付結算渠道,實現了農村信用社金融服務“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和“7×24”小時全天候“不打烊”;在6個金融服務空白或薄弱鄉鎮設立了定時定點流動服務網點,安裝了ATM,實行逢場天提供人工服務、冷場天自助機具提供服務的金融服務模式,讓農民群眾辦理金融業務不再走“冤枉路”;花費成本1300余萬元免費為農民群眾開立金融社保卡(IC卡)32萬張,占全縣農戶社保卡的90%以上;每年花費約800萬元的卡、折、業務憑條、打印耗材等物資,代理發放了全縣各類涉農補貼和農民養老金18項、每年資金量達到4億元;積極配合縣人行,抓好了全縣80余個貧困村的基礎金融服務改善工程,做好中央惠農金融政策的堅定執行者;同時還在縣內竹北鄉南馬村和五峰村試點建設了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示范站。
金融精準扶貧的幾點思考
——強化智力扶貧,增強貧困戶自主脫貧意識和能力。一是提供信息支持。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客戶優勢、信息優勢,為貧困地區招商引資提供信息、牽線搭橋,搭建“融資+融智”的創富平臺,幫助當地引進一批“兩型”產業項目,增強發展后勁。二是大力開展科技培訓。聘請農、林、特、畜牧等專業技術人員,以使用技術培訓為重點、以產業扶貧為目標,培訓新型農民,達到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積極實施“雨露計劃”工程,提高貧困農民外出就業和穩定增收能力。三是持續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加大貧困地區金融知識宣傳培訓力度,捐贈科普、農業、創業、管理等文化書籍和光碟,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文化水平,增長金融知識,使農民學會金融致富。
——加大信用體系建設,提升貧困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一是繼續狠抓不良貸款清收。農戶的攀比思想嚴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不良貸款清收工作。農信社要繼續協同法院、公安等司法部門對賴賬戶展開強力的依法清收,對影響惡劣的要采取依法拘留、張貼黑名單的方式進行打擊,形成強大的震懾效應,促進農戶樹立借款必還的誠信意識。二是推進信用村鎮的建設工作。繼續與人民銀行、工商、稅務、地方鄉鎮等部門合力將信用村鎮的建設工作推向深入,加大對信用村的激勵,引導農戶從“要我守信用”到“我要守信用轉變”。三是加大對失信戶的懲戒力度。法律方面,對到期不能歸還的貸款一律進行依法訴訟,保障對債務的追索權;輿論方面,要加大對失信黑名單的曝光力度,給失信戶施加較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完善貧困戶評級制度,提高金融扶貧覆蓋面。一是借助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契機,針對目前貧困戶建立大數據資源,并根據勞動狀況、健康狀況及財務狀況,建立貧困戶專項評級系統,提高目標客戶篩選簡易度。二是將五險一金、低保、醫保等數據加入到貧困戶風險評級系統中,加大農戶金融信用記錄覆蓋。三是加大金融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戶金融參與意識,從存款、結算等方面點滴增加信用記錄。
——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做實做好評級授信。一是組織群眾申報基本情況。做好扶貧工作宣傳,動員群眾按照有關要求對自身的家庭收入、各項財產和支出情況進行申報,為信息采集提供第一手資料。二是組織開展評議。農信社應根據每戶村民上報的基本情況,組織駐村干部、村支兩委、黨員代表進行民主評議,對符合幫扶條件的農戶進行評定。三是進行公示。對經認定的貧困戶在村子里張榜公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進一步確保公平、公正。
——爭取更大政策支持,增強信貸扶貧能力。一是建立風險基金。建議由政府財政出資,按照扶貧貸款總額的10%—20%建立風險基金,若扶貧貸款最終無法收回則可由風險基金彌補。二是爭取稅收優惠。作為一項惠及民生的項目,扶貧貸款的利率定價必然較低。對于利潤低、風險高的扶貧貸款,農信社應爭取獲得稅務部門對扶貧貸款的免稅政策。三是爭取人行支農再貸款。以扶貧工作為契機,積極向當地人行爭取支農再貸款,并請求人行給予更低的貸款利率,進一步增強農信社的支農、扶貧能力。
——加強信貸產品和模式創新,推進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是一個系統長久的工程,僅靠“撒胡椒面”的方式顯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一是支持龍頭產業。信貸投放要向當地優勢產業傾斜,支持農戶“抱團取暖”產生致富的集群效應;積極培育、引進和鼓勵本地涉農企業,采取“企業+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或“專業合作組織+市場+農戶”等模式,支持重點村和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進一步促進低收入人群增收。二是引入多種擔保方式。在原有多戶聯保、個人擔保的基礎上,引進擔保公司擔保、農村房屋抵押擔保、合作社為農戶擔保等模式,進一步增強貧困戶的融資能力。三是創新信貸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信貸產品進行創新,推出期限更長、辦理更方便的扶貧貸款品種,為扶貧事業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扶持。四是完善農業保險。由政府部門牽頭,大力引進農業政策性保險,提高農戶的抗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
(作者單位:四川大竹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