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軍
影視作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童 軍
近年來,我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逐漸增多,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引入一些影視作品,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新課程標準中對此也有涉及,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引入一些感情基調比較積極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
影視作品主要是通過電視、電影以及紀錄片等形式,借用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等因素,對某個歷史故事進行復原式拍攝。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多是對歷史故事的模擬,真實形象地還原某些歷史場景。但是,影視作品的敘述方式主要是采用藝術敘述的方式,其中包含兩種成分:第一種是藝術想象加工;第二種是虛構歷史事件中的某個細節,影視作品對歷史故事的敘述與歷史學家對歷史故事的敘述還存在一定的差異。初中歷史教學中,影視作品的應用價值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應用價值;另一種是潛在應用價值。直接應用價值主要是指特地為歷史教學創作的歷史影視作品產生的應用價值。而潛在應用價值則是指那些并未具有明顯教學目的的影視作品,但經過教師的篩選后,應用于歷史教學中產生的價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當前的歷史課堂中,教師經常會感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表現不佳。但是,若能從更深層次出發,對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以上問題,并不全是學生的原因,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缺乏實效性。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采用灌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將優秀的歷史影視作品引入課堂,并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如此一來,形象生動的畫面就能夠對初中生的視覺以及聽覺產生強烈的沖擊,進而使學生喜歡上歷史學習。
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有效地提升自身分析、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影視作品是一項重要的教學資源,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必須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影視作品的基礎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但是也經過相應的藝術加工,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劇情必定會偏離史實,尤其是近些年比較流行的一些穿越類作品,從某些程度上講,它們對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引入影視作品的時候,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初中生能夠正確認識影視作品,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影視作品。
初中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它要求初中學生能夠從歷史文化中學會以下幾點:(1)吸取營養;(2)提升人生命的尊嚴;(3)追問生命的意義;(4)體現人對真善美的追求;(5)促進人類的和諧發展;(6)對社會的終極關懷。作為歷史教師,課堂上必須真實地還原歷史。教師在使用影視作品之前,必須從教材內容出發,對相關的影視作品進行嚴格的篩選。如果影視作品中的一些內容嚴重偏離歷史真相,就算收視率再高,也不能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例如:影視作品《尋秦記》,其劇情并未按照真實的歷史進行編排,劇情中焚書坑儒事件是由項少龍引發的,項羽與項少龍為父子關系等,這些嚴重脫離歷史真相的影視作品非常不利于學生了解歷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影視作品時,需進行合理地安排,把握好時間,通常一節課的時間為四十五分鐘,部分學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影視作品的時間不宜超過三十分鐘,剩下的時間應該留給學生,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并梳理本節課的一些知識點。例如:教師在講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一課的時候,課堂時間可作以下安排:首先,教師可利用二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凡爾賽條約》以及《九國公約》的簽訂;其次,用十五分鐘的時間播放電影《我的一九一九》中的相關片段。最后,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回顧本堂課的重點,并完成相應的復習題。
綜上,教師在教學中,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影視作品,使其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從而使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寶應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