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
摘 要:司法職業化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的有力支撐。目前,在我國司法職業化進程中,存在法學教育不完善、司法職業化與大眾缺乏良性互動、司法職業晉升制度僵化、以及司法績效考評存在缺陷等問題。
關鍵詞:司法職業化;問題;建議
司法職業化建設是一項探索性和創新性舉措,其建設過程中必然會牽涉到現有司法隊伍的切身利益。因此,既要積極推進,又要全面論證、謹慎前行,在看到前景光明的同時,更應該理性看待司法職業化建設可能出現的困難與挑戰,努力探尋合理有效的突破途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職業化道路,以保證我國的司法走向體現公平、正義的神圣殿堂。
一、司法職業化的重要性
《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針對司法職業化提出了要求——著眼于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推進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由此可見,實現司法職業化是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司法職業化,是指司法職業從社會總體分工的混合狀態中被分化出來,走向專業細密化、具體化和分工協作化的過程。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190項重大改革舉措中,有18項是關于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其中主要包括完善法律職業準入制度,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等。這些改革舉措對于司法職業化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司法職業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學教育不完善
在過去的時間里,部分司法工作者陸續通過函授、夜大、專升本等方式拿到了法律大專、本科等文憑,使得司法工作者在學歷層次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一些法學繼續教育機構存在教學質量不高,教育流于形式等問題,導致一些通過繼續教育獲得文憑的司法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并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新時期,我國現階段的法學教育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方面,高校法學、法律專業過度重視法學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育環節,在現有教學體制框架下,高等院校授課內容多為就理論論理論,缺乏社會生活對法律的實際需求和感知,部分法學專業學生在畢業從事司法工作后,缺乏理性思考和實踐經驗,難以令群眾信服。另一方面,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缺失。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人法律職業能力的重要內容,不具有職業倫理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職業法律人,具有潛在的危險性。對于即將成為司法工作者的學生自身而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缺失不僅可能導致其職業道德失范,更將嚴重影響我國司法職業化進程。
(二)司法職業化與大眾存在隔膜
首先,法律作為一門專業化程度極高的學科,在普通群眾看來法律專業化術語多、邏輯復雜,難以理解和掌握,法律與群眾間存在隔膜,普通民眾難以了解法律、熟知法律,所謂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這樣的話令人難以信服。[1]其次,在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社會矛盾日益多元化,職業化的法官運用法律思維、法律規章獲得的裁判結果,可能與大眾思維、社會情理相悖,引發社會公眾對司法公平正義的質疑,進一步影響法官的裁判更偏重于社會效果,輕視法律效果,重視調解、輕視判決,重視大眾化、偏離專業化。
(三)司法績效考評存在缺陷
我國的司法考評機制一直囿于中國傳統法律的影響,行政化色彩十分濃厚。當前的司法績效考評機制依據的是一套客觀量化的指標體系,它將司法的工作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可以用數字量化的行為。考評單位和個人的工作績效,主要依靠各種數據。這種管理方式簡單清晰,可比性強。但簡單的數字化管理難以核定案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容易導致案件裁判違背司法規律,影響司法職權行使的獨立性。
三、針對司法職業化的建議
(一)強化教育培訓,提升整體素質
首先要完善大學法學專業教育。大學法學專業教育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到各級政法機關實習、實踐的機會,使學生能夠了解真實案件的復雜性、辦案流程嚴謹性,能夠及時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提高個人能力和水平。其次,要拓展各級司法機關培訓工作。各級司法機關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司法機關的工作任務,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業務范圍、適度提高對各級司法工作者的要求,編制培訓計劃,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再次,還應充分利用黨政機關和社會辦學力量,拓寬司法教育培訓渠道,例如,采取短期進修、交流學習等方式,提高司法工作者的工作質量。
(二)完善司法職業晉升制度
要逐步建立司法機關內部分類招考為主的擇優機制。所謂分類招考即例如,法院、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以及法官助理、助理檢查官等不同類別人員如發生缺額需要進行招考時,應按照不同的從業標準和條件,向司法機關內部及社會公開招錄。
為確保實現司法工作者有序晉升,不能因年齡而簡單的論資排輩。在同一單位的提拔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司法工作者群體的年齡結構和不同級別、不同單位的要求,根據司法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業務能力以及職業素質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進行綜合考評。同時,為了給基層司法工作者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應制定統一的公平、公開、公正的選任程度,鼓勵更多有基層實踐經驗的司法工作者有序進入上級司法機關供職。
(三)完善司法績效考評機制
要降低數字化指標在司法考評中的作用。應充分考慮司法的復雜性和多樣化,數字化指標體系的統計,應只運用于司法態勢、總體發展趨勢與問題的把握,不能作為個人績效的參考依據。
要調整、完善目前的數字化指標體系,使之更加符合司法規律。要注意不同的訴訟階段,不同的訴訟主體在案件認識上的正常區別。避免出現因不同程序階段,案件審判結果不同,卻將“錯”作為案件質量考評的重要指標。
要運用信息化手段,使績效考核客觀化。可以依托大數據平臺,為法官、檢察官等建立電子檔案,詳細記錄法官、檢察官承辦的案件、發表論文、調研成果等,通過科學、智能的對比和評估,實現績效考核的客觀化和合理化。
參考文獻:
[1]張廣魯,等.司法職業化與大眾化——對我國司法改革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1,(31)
[2]周薇,王嘉.論司法改革下司法隊伍職業化的提高[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