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鑫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其次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格主體進行了界定,其中詳細分析了C2C交易模式中個人銷售者是否可以成為經營者;最后建議從立法層面確定電子商務中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概念并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的監管。
關鍵詞:電子商務;消費者;經營者;適格主體
一、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
近年來,我國網商群體從400萬迅速增長到2000萬的規模,采用電子商務手段開拓交易市場,成為一股迅猛的潮流,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十分可觀。然而伴隨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的是:網絡購物成為在消費者投訴的重點,其中對B2C和C2C交易中的投訴占大部分。根據中消協發布的數據,2005年,涉及互聯網的投訴達7189起,與上一年相比,增長幅度達到96.3%,增幅居各類投訴的首位。事實上,網絡銷售坑騙消費者事件的實際發生數要遠遠高于這一數量,因涉及金額不多或不法商家無跡可尋等各種因素,多數消費者最終選擇放棄投訴。如此眾多的網絡欺詐對電子商務是不利的,可能導致消費者對電子商務失去信任與信心,這不利于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普及與發展。
目前《電子簽名法》、《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都已經出臺,但因為該類法規并未直接對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作出明確的規定,且在現階段該類法規對普通消費者的適用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而有關網絡欺詐的事件屢屢發生并呈上升趨勢,說明我國在此領域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江西省互聯網上經營主體登記后備案辦法》明確指出,今后“網上開店”不僅要辦照,而且必須進行網上備案。B2B、B2C、C2C交易模式都屬于監管范圍之內。這意味著網上經營主體登記備案的方式將從政府方面對網上的經營者進行宏觀的約束與限制,但這種約束與限制從目前我國的網絡現狀來看,僅僅限于“宏觀”層面,而且《辦法》作為地方規章,本身具有地域局限與無強制力。由此看來,《辦法》的實行象征意義要遠遠大于其實際意義。
對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單從加強行政監管、實行行業自律、建立信譽評價機制、完善社會信用體制等方面入手是遠遠不夠的,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立法作為基礎與指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的基礎,現階段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其在電子商務中適格主體的界定。這是《消法》在電子商務環境是否適用與解決電子商務消費糾紛的依據,也是建立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的法理基礎。
二、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格主體的界定
電子商務中可能存在消費者與經營者的交易模式有三種:B2B、B2C、C2C,其中B2C模式中存在消費者與經營者是毫無爭議的。值得探討的是:B2B、C2C模式中是否存在消費者與經營者,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與經營者主體資格的界定涉及到該問題的解決。
我國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明確界定消費者的概念,也沒有對消費者的主體資格進行說明。根據國家標準局《消費品使用說明總則》的界定,可以成為消費者主體的只能是“個體社會成員”。而目前有些學者認為若單位購買生活資料最后也是由個人生活消費而使用,那么該單位和集體是屬于消費者權益法保護范圍的。在這種特定情況下, “單位”、“集體”或者“組織”是否構成消費者的主體值得商榷:
首先,國際通行的規則是將消費者定位于個人。從目前法學理論界的觀點和世界各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慣例看,消費者的主體資格只限于個人,例如:《牛津法律大辭典》解釋是,消費者是指那些從經營者處購買、獲得、使用各種商品和服務的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消費者政策委員會定義為,為個人目的購買或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個體社會成員;《歐盟消費者遠程合同指令》定義為,非出于商業、買賣、職業目的而締結合同的任何自然人。
其次,只有自然人才能成為最終消費的主體,單位購買生活資料的基點仍是個人生活消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指的消費是個人消費,或者說是直接消費。在單位作為商品的買受人,服務合同的訂立者時,其不能直接進行生活消費,不能作為最終消費者。法人或其他組織因消費而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應由合同法調整,而不應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如果單位堅持依照《消法》來主張權利,這種情況下它相當于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中的訴訟代表人。
三、法律監管措施
在目前網絡法律規范與政府監管制度不完善的狀態下,筆者認為應當考慮從立法層面確定電子商務中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概念,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若干內容進行修訂或是出臺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單行法規,以推動電子商務的普及與發展:
1.明確網絡消費者的概念
這有利于網絡交易糾紛中消費者身份的確定,從而可以令被侵權人明確選擇合適的法律與合適的救濟途徑。目前,在國外的有關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規中都明確消費者的概念,如:《新西蘭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保護示范法》規定:消費者指任何自然人;《加拿大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保護指南》規定:消費者為個人、家庭成員、親戚的需要而進行商業交易的個體社會成員。
2.確定網絡經營者包含自然人和法人
這一點的確定較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將擴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從而可以適用于電子商務中涉及消費者權益的各種交易模式,令消費者在需求救濟時有法可依,并且這一點的確定也符合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歐盟消費者遠程合同指令》中的經營者是指任何自然人或法人,其以商業或專業能力締結合同;《新西蘭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保護示范法》中對企業的定義為:任何個人或法人,包括從事1986年《公平交易法》中界定的政府機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網絡經營者為個人時是否必然需要取得經營許可證。
參考文獻:
[1]劉凱湘,羅男.論電子商務合同中的消費者反悔權——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的理解與司法適用為重點[J].法律適用,2015(6):59-65.
[2]劉軍.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J].中國商貿,2011(31):22-23.
[3]楊夢梅.淺談“淘寶10.11事件”中的法律問題——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角度出發[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2(1):116.
[4]李寒玉.淺析跨境電子商務背景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以上海自貿區為背景簡[J].同行,2016(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