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波
可以預見的是,即將到來的雞年賀歲檔,必然會出現一大波爛片。在短短七天的假期中,《大鬧天竺》《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決戰食神》《吃吃的愛》《絕世高手》《歡樂喜劇人》等新片紛紛定檔春節假期。一個在國產爛片鏖戰多年的老影迷,從電影名字就可以嗅出爛片組團來襲的味道。
這幾年里,IP導演+網紅+資本對賭的模式已經批量制造了一大批爛片。2017年也不例外,因為資本審美已經霸道異常地統治了你的視聽體驗,你無可反抗,甚至有可能在吐槽的過程中,習慣了他們的敘述。
中國的爛片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可以爛到讓你誤以為導演拍完這一部,就要從這個星球消失。但很遺憾,大導演、大明星和投資方一點都沒有退出這個江湖—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意愿。因此,爛片總是成建制地席卷神州,反復挑戰數億觀眾的審美底線。
藝術工作者總有馬失前蹄時刻,在其從業生涯中,創造出一部爛片是可以原諒的。但你應該注意到,某些導演、明星以及投資機構在長時間地充當“爛片制造機”角色。比如說樂視影業,這些年里,與其有關的爛片有:《爵跡》《小時代》《長城》《九層妖塔》……
為什么總有一些人、一些機構樂此不疲地制造爛片?一定是這個行業的深層機制出了問題,它正在被資本和人性所扭曲。而這種扭曲,更因為中國國內電影市場的巨大而被成倍數放大。
爛片特別多,其經濟學上的根源在哪里?公開消息都指向了一個詞,即影視資本“對賭”成風。在影視行業,“對賭”分為兩類,一類是業績(利潤)對賭,一類是發行保底。
業績對賭,一般以影視公司的利潤增長為標的,對賭發生在影視公司股東和外部投資者兩者之間。2015年,影視業龍頭股華誼兄弟宣布斥資10.5億元收購浙江美拉傳媒70%股權(馮小剛是主要股東之一),而美拉傳媒與華誼兄弟簽下對賭協議,包括了馮小剛等兩名股東承諾2016年不低于1個億的凈利潤等內容。
發行保底,對賭的標的是票房,對賭的雙方一般是電影的發行方和出品方。這種對賭的模式是,雙方確認一個預期票房,無論最終的真實票房是多少,出品方都能提前鎖定一筆收益,這是這份對賭協議給予出品方的“好處”。根據媒體的公開報道,姜文的《讓子彈飛》、周星馳的《美人魚》等近年絕大多數的熱門影片都涉及這類發行保底的對賭協議。
對賭未必是壞事。在業績對賭中,創始人如果完不成業績,將可能面臨大額的債務或者失去控制權,這種壓力在很多時候往往能激勵創始團隊背水一戰,最終獲得業績大增長,這樣的案例并不比創始人對賭輸掉了股權的案例少。
但對賭的負面效應是明顯的,因為風險更大了,所以影視作品的制造業會更加傾向于爛片。因為,“爛片”風險依然是最小的,因為大數據在粗暴地將傳播元素IP化、資本化,在這種背景下,熱衷于講述商業雞血的投資人自然會重視效果大于重視內容,大明星、小鮮肉,不斷刺激粉絲的“沖動觀看”欲望。但成本是守恒。當大明星、當紅小鮮肉的片酬拿走了大部分成本,留給“拍電影”的費用就捉襟見肘了。爛片,本質上就是一個“成本守恒”的簡單邏輯。
在一般的股權對賭中,外部投資者因為有保底收益,輸家只可能是創始人。但電影不一樣,輸家還可能多了一個觀眾。當然,這個推斷的前提是,觀眾沒有熱衷于被爛片進行“審美虐待”的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