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圭與玉璋
前面已講了禮器中的璧與琮,今天說一下圭與璋。圭與璋都是《周禮·春官·大宗伯》中列為六瑞的禮儀祭祀用器,即所謂青圭禮東方之神,赤璋禮南方之神。
圭的出現基本與璧、琮同時。龍山文化玉器中圭是最典型、最精美的。考古發現,那時圭是長條板狀,底部平,首有平、微弧兩種,雙面磨制出刃,少數單面磨刃。很像生產工具中的錛和鏟,故而早期人們認為它是勞動工具,實則刃部并無使用痕跡。龍山文化中發現的平首玉圭,下部都有穿孔,高等級者下部雕飾有鷹紋、獸面紋,磨制精美,充滿神秘之感。平首圭盛于新石器時代后期延用至商。商代出現了長條尖首圭。商代遺址考古中經常可見長20厘米以上的尖首大玉圭。此后這種尖首玉圭逐漸取代平首玉圭,到兩周,基本形制固定為平板長條尖首。
圭的基本功能為祭祀,常見與璧、琮一起出現在祭祀的場合,直到漢代,在滿城漢墓中還發現有玉圭隨葬。除此功能外,圭還有其他重要功能。《周禮》中,圭是作為等級身份象征,公侯伯不同等級的貴族相會時手持不同的玉圭,尺寸材質都不同。圭還作為信物,用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外交的會晤要持國君頒發的信圭。周時調解沖突舉行會盟亦使用信圭。周代還把精美的玉圭作為財富,持圭而聘,被認為是重禮。山東長清仙人臺春秋國君墓中,圭與璧疊放在一起,一方面有祭祀之意,一方面是作為財富而隨葬。漢代以后,玉圭使用漸少,在王侯一級墓葬中有少量玉圭出土。但在祭祀中,玉圭逐漸取代玉琮,歷代對山川日月的祭祀中圭與璧同時出現的例證較多。
玉璋同樣作為禮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而盛行于商。山東地區龍山文化出現的大型牙璋最早、最精美。龍山牙璋取料于深墨綠或深綠褐色的玉石,長條片狀,底部裝飾有不同組數的扉牙,并陰刻有不同數量的欄線;首部變寬分為Y形,雙面磨為刃,非常的神秘與威嚴。據近年的研究,牙璋起源于山東半島的龍山文化中期,此后不斷向周邊擴展,影響到河南、晉南、陜北的龍山文化玉器,都在這一時期出現帶有扉牙的牙璋。
商代,璋是主要的祭祀禮器之一,山川河流之神皆以玉璋祭之。蜀地三星堆文化發現了大量的玉璋,用當地彩石磨制,體形巨大,三星堆有青銅人像組成的盛大祭祀場面,其中有銅人跪姿,雙手高舉牙璋,反映了玉璋的重要通靈功能。玉璋的使用在戰國后逐漸式微,漢以后已基本上沒有發現任何實物,歷代祭祀山川河流反而用圭璧與玉冊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