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北川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生活在四川西部高山峽谷地帶的羌民族,被喻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作為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擁有天然的區位優勢,這里保存了全球同緯度最完整的生態系統,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是中心城市的20倍以上;這里是大熊貓、川金絲猴的故鄉,也是野生植物和中羌藥材的樂土,造物主在北川留下了太多可以世代傳承的詩性地理。
在漫長的歲月風雨中,古老的羌民族與漢、藏、回等17個民族在北川大地上繁衍生息,占比35.4%的羌族人口,其羌風民俗、宗教祭祀、節慶典禮、樂禮歌舞等無不演繹傳承古羌文化的悠遠神秘。
作為中國惟一一個實現特大地震災后整體異地重建的縣城,北川新、老縣城成為一張全球具有獨特性而又撼天動地的精神名片,來自山東的援建更成為許多人心中的一座豐碑,廣大援建者舍家離子、忘我工作,在滿目瘡痍的北川土地上繪就了一幅幅美麗而充滿希望的神奇畫卷,而重建之后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深刻變革,也賦予北川人新的歷史使命。
今天的北川,就像盛放在這片碧水羌山的守護之花——羊角花,樸藍色的花蕊,代表著北川厚重的歷史和過去;桃紅色的花瓣,代表著北川的感恩、開放、現代和時尚。
新北川,更需要外界關注它的經濟發展、人文底蘊、羌禹文化、自然風光、樸素民風以及頑強樂觀的北川精神。當城市變得越來越冰冷,鋼筋水泥之中淡忘了文化的韻味和歷史的積淀,新北川這座地處“神秘天際線”北緯31度附近的大美羌城用她豐富的底蘊、鮮明的民族風情,開啟了一扇窗口。
如果說每個人都需要一次心靈的洗禮,也許它就在北川。2017年伊始,本刊記者踏上了這片土地,去體驗北川作為文化旅游名片的獨特氣質。
(本專題44-63頁)
本專題部分圖片由北川縣委宣傳部提供,其它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記者曲永欣拍攝。
一座縣城的浴火重生
2011年2月1日是農歷的臘月二十九,巴蜀大地年味濃郁。當夜幕降臨,一場盛大的開城儀式在北川新縣城拉開帷幕,風從關山來、情系云天外,一聲聲富有羌族文化歷史的祝福、呼喚,讓在場每一個人在歡笑和淚水中見證了這座重建之城的新生。
北川新縣城位于距老縣城23公里的永昌鎮,海拔高度545米-640米,緊鄰安昌河,依山傍水,自然條件優越,是新北川版圖的第23個鄉鎮,名字取相鄰的永安、安昌兩鎮首尾一字。
《北川縣城“5·12”特大地震災后重建選址與規劃研究基本結論》研究報告指出,“安昌東南方案”,“地處河谷平壩至盆地的過渡地段,工程地質條件好;地處北川、安縣聯系綿陽市區的主要通道上;規劃用地約10平方公里,可發展用地充裕;受現狀制約小,文化特色塑造空間大;安昌河橫貫、周圍被低山環繞,自然景觀獨特,綜合條件最優。建設初期可以相鄰的安昌鎮作為有力依托,形成規模后可將安昌鎮納入縣城發展建設的整體,形成全面發展的態勢”。
作為中國惟一一個實現特大地震災后整體異地重建的縣城,新北川總體預算超過153億元,由山東省援建城鎮安居、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綠化、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等6大類82個項目。
規劃師不止是設計一個城市,而是設計一個新的生命系統,這個系統既要保證足夠的就業,也要使那里的山水格局保持其舊有的生命力。在實現其標志性的歷史意義的同時,作為變革的設計方和主導者,政府不僅要為人們設計安全的居住,還要為他們設計未來。加速城市化是政府和規劃師開出的一劑藥方。
四川省人大代表、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書記賴俊指出,北川在遭受地震影響后,異址重建了新縣城,部分人口還將面臨突然轉型的問題:“我縣縣城人口主要由征地拆遷農民和老縣城居民兩部分組成,征地拆遷農民一夜之間被市民化,在城鎮化過程中并沒有獲得城市生存技能,在縣城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如何教會這部分人生存技能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重建之后,北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一座縣城的深刻變革,也賦予北川人新的使命。
1月9日,細雨綿綿,本刊記者一行從成綿高速南出口下來, 經安縣黃土鎮,過永昌大橋,便進入新縣城。事實上,在兩天后,綿陽新增直飛濟南航線便已首航成功。新城入口,“大禹故里、中國羌城、大愛北川” 的醒目標語首先躍于眼前——這句北川人精心提煉而成的城市營銷語,形象而又凝練地道出了這個“云朵上的民族”4000余年的悠悠歷史。
而其城市LOGO羊角花則是羌族的守護之花,作為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羌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35.4%,其羌風民俗、宗教祭祀、節慶典禮、樂禮歌舞等無不演繹傳承古羌文化的悠遠神秘。
“羌,西戎牧羊人也。”作為大禹故里,北川禹羌文化厚重,境內至今仍保存著大量有關大禹的歷史遺跡,每個遺跡都有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新縣城商業中心也隨處可見“禹王橋”“大禹像”等符號。據北川縣志記載,北川建縣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已有1445年歷史。在漫長歲月中的繁衍生息,形成了淳樸厚重的民俗文化,同時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形成了濃郁的羌族文化旅游風情。
行走在新老北川間,轉換的不僅是時空,更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重生的感悟。
在縣長瞿永安的帶領下,我們登上了北川新縣城最高建筑——羌族碉樓,從這里俯瞰,數百座紅頂白墻,或碉樓或飛檐,或古樸或現代的建筑群,這座有花園、綠地和河流映襯的城市,靜臥于安昌河邊。
“羊是羌族同胞的圖騰,在羌族的民間傳說中,看似弱小的羊總是能憑借著集體的團結,一次又一次地戰勝異類的攻擊。”羌族人以羊為圖騰,從北川新縣城商業中心廣場祭祀塔,可看見羌紅、羊頭、白石等羌文化因子。白石作為神的代表,無處不在。羌族對白石的無比崇敬,反映了他們的白石崇拜觀念也寄托著他們對美好人生、年景豐收、山寨興旺的憧憬與企盼。
據介紹,城市總體布局為一廊、一環、一帶、一軸。一廊為安昌河河谷生態廊道;一環為沿新北川大道和新川路形成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環;一帶為永昌河城市景觀帶;一軸為包含羌族特色商業街、抗震紀念園和文化中心等重要設施的城市空間軸線。河東用地規模150.6公頃,河西則為65公頃。新北川的居民住房、政府所在地、旅游服務中心、綜合客運站等都在安昌河以東。同時,新縣城總體規劃中還包括亮化、綠化、音樂噴泉、兒童樂園等工程,大美羌城更具魅力。
而在北川新縣城西面,430米長的臨時起降點已建成;以通航機場臨時起降點為“大本營”的低空旅游運營正在試點:坐上小飛機,一路向西北,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唐家山堰塞湖、小寨子溝等在眼底掠過——不久的將來,這樣的設想將在北川縣變成現實。
北川模式:“頂層設計”布局全域旅游
“把旅游業打造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以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在2016年5月19日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如是說。
2016年剛剛結束,北川的旅游在這一年里完美收官,在2016年創下了一系列“歷史之最”:接待人數已突破500萬,達到了500.5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0.71億元;旅游產業帶動就業2萬多人……各項指標都實現了“史無前例”的突破。羌紅絢爛,羌歌飛揚。2016羌歷新年,從新縣城巴拿恰廣場到各鄉鎮,沖天的熊熊篝火、熱烈而奔放,北川新老縣城、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九黃山風景區、尋龍山旅游景區等地游人如織。
旅游投融資已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一幅“處處皆美景、時時可旅游”的全域旅游新畫卷正在展開。
一個新城鎮建好后,自身的“造血”功能非常重要。除具備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等功能外,北川新縣城定位于川西的旅游服務基地,旅游業成為新北川未來發展的重要產業,旅游新業態的探索如火如荼。
北川縣委書記賴俊指出,近年來,北川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精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緊扣美麗鄉村建設主題,著力打造“大美羌城、生態強縣、小康北川”。近年來,為順應全民旅游時代的市場需求,遵循旅游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北川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根本轉變的“北川模式”。
在堅持傳統景區的提檔升級與全域旅游發展的同向發力、雙輪驅動中,北川高標準地編制了《全域旅游目的地發展總體規劃》,按照“精致縣城、風情集鎮、特色村寨”思路,目前建成了2個省級旅游示范鎮、12個精品羌寨和72個產村相融的幸福美麗新城,支撐起了大美北川“四季有風景、處處見風情”的全域覆蓋,繪就北川全域旅游“一幅畫”,并與之開發出了羌繡、茶葉、水磨漆等上千種文化創意商品。
時光荏苒,北川已榮獲四川省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四川省旅游強縣的稱號,并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單位,燦爛的歷史在這里交織,多彩的羌風在這里傳承,偉大的力量,也在這里彰顯。
■對話
本刊專訪北川羌族自治縣縣長瞿永安——
向山東人繪就北川全域旅游“一幅畫”
□本刊記者 顧玉雪
《齊魯周刊》:北川在促進全域旅游、探索旅游新業態方面有哪些規劃和重要發力點?
瞿永安:旅游是北川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北川處處是景區,全域旅游就要做一個串項鏈的工作,怎么讓這些明珠更加發亮。我們也請人專門做過全域旅游的規劃,十三五末北川旅游有可能在現在基礎之上收入翻番。
近年來,北川以創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全面提升新老縣城、九環東線旅游服務設施,禹穴溝、名島旅游度假區等建成投入運營,九皇山、藥王谷三期改造提升加快推進。《北川羌族自治縣旅游促進條例》經省人大批準。開發文化旅游產品1000余種。尋龍山景區成功創建4A景區,正河旅游合作社、石椅羌寨被評為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藍色春天等6家農家樂成功創建全省鄉村旅游特色經營點。成功舉辦綿陽旅游發展大會暨首屆羌族沙朗節、慶羌年等一系列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帶動餐飲、零售、住宿等服務業加快發展,新縣城人氣商氣財氣逐步聚集。
下一步,我們將科學編制全域旅游規劃,樹立大旅游理念,主動融入省內及周邊主要旅游環線,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態,提升全縣旅游品質,加強各景區、景點的聯動合作,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和產品,加快禹穴溝二期、羌王竹海提升等項目建設,做到全縣旅游“四季有主題、月月有看點”,讓更多群眾搭乘旅游快車,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旅游產業不僅是一大朝陽產業,也是最具典型性的富民產業。北川將進一步地依托生態優勢,緊扣‘旅游全域化這條主線,全力推進國內知名的羌文化旅游目的地與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努力在綠色崛起中趟出一條少數民族地區后發跨越之路,力爭到2020年將北川建設成為全省和秦巴山片區脫貧奔康示范縣。
《齊魯周刊》:重建以來,北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們也感受到了發展向上的新北川氣質,對于北川未來發展,您最近經常思考的是什么問題?
瞿永安:“5.12”特大地震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綿陽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山東省委、省政府和9700萬齊魯人民的傾力援助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北川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將山東人民的真情與大愛轉化為崛起危難、奮起堅強的前進動力。
2017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也是我們甩掉貧困縣帽子的歷史紀年。縣委、縣政府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市委七屆二次全會和縣委四屆二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目標、把永續發展作為關鍵目標、把民生改善作為終極目標,專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大力實施“品牌先導、綠色崛起、雙創驅動、開放粘合”戰略,著力打造文旅發展引領區、精品農業示范區、通航經濟創新區、應急產業先行區,加快建成“大美羌城、生態強縣、小康北川”,開啟發展振興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