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中
1.1水產重大技術推廣取得重大進展
今年,全省推廣系統和水產業創新團隊緊緊圍繞水產業發展的新思路,調結構、轉方式,集中精力圍繞著高效、節能減排和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上下功夫,研發集成與推廣設施高效養殖、節能減排等新技術20多項;引進福瑞鯉、長豐鰱等新品種10個;落實示范點29個;池塘示范面積7.7萬畝;設施化養殖面積20多萬平方米。舉辦觀摩培訓活動近百期,培訓5 000多人次。輻射帶動面積11萬畝、設施化養殖面積50多萬平方米。帶動農戶5 000多戶,增加效益近億元。
1.2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和疫病防控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進一步完善了水產病害測報網絡,預報測報工作為基層服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開展了鯉春病毒血癥、對蝦白斑綜合征等8種高危水產疫病專項監測,初步掌握了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發生規律、流行趨勢,為政府決策和制定相應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據。首次承擔了無規定疫病苗種場建設和主要水產養殖病原菌藥敏性試驗兩項工作,對主要致病菌進行了常用藥物耐藥性分析,為指導養殖者正確用藥提供了依據。
1.3積極組織和參加抗洪救災工作
7月19日,我省石家莊、邯鄲、保定等市遭受大暴雨,得到洪災消息的第一天,省站會同淡水養殖創新團隊成員下基層了解災情、連夜撰寫《做好洪災后恢復漁業生產的關鍵技術措施》、《暴雨過后溫棚養鱉應對措施》等恢復生產方案及關鍵技術4項。組織為災區捐款,共捐款21 000元。并籌措資金為受災場家購置泥漿泵2臺,購魚苗30萬尾、購置消毒、調水藥品2 000多公斤。省站和淡水養殖創新團隊100多人次參加了救災工作,指導3個重災市的11個縣,面積2萬多畝,設施養殖30萬平方米,指導養殖場點上百家,為恢復生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1.4京津冀合作初顯成效
與北京站聯合開展了《鯉及錦鯉重大疫病診斷和防治技術研究》項目合作。共同研究鯉及錦鯉皰疹病毒病和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的傳染病的快速檢測及防控措施。2016年4月,經京津冀三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三地水產技術推廣站聯合在我省白洋淀舉行了《京津冀休閑垂釣游》新書發行儀式。引進了北京站設計的池塘推水技術,邀請北京團隊專家6人次到我省講座,培訓人員600多人次。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水產養殖空間進一步受限、養殖成本居高不下、漁民增收形勢不容樂觀,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艱巨。
二是養殖方式落后,設備設施老化;環境污染還沒有得到遏制,養殖病害多發,重大疫病有蔓延的趨勢等。
三是全省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設施裝備、人員數量、能力水平等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求發展的任務繁重。
3努力做好明年工作,力爭再上新臺階
3.1技術推廣工作
堅持節約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圍繞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和瓶頸問題,突出抓好節地、節水、減排和高效養殖技術的集成示范與推廣。重點做好一是生態和高效養殖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二是設施集約化養殖技術。三是全價人工配合飼料研發與推廣技術。解決替代冰鮮魚飼料和提高魚類免疫力問題,達到降低成本,減少用藥,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研究泥鰍、梭子蟹等本地特色養殖種的全價配合飼料及投喂技術,為形成特色產業奠定基礎。四是海洋牧場建設技術集成與示范。探索出一套成熟適用的建設海洋牧場建設技術,為科學利用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生態改善,拓展漁業發展空間探索新路徑。五是研發集成適銷對路的新品種的規?;庇夹g。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典型,為構建我省現代化良種繁育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六是漁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
3.2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加強水生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升水生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強化水生動物疫病防控。一是加強和完善養殖病害監測預報工作,規范和提高測預報水平;二是進一步完善水產養殖疫病監測網絡建設,為漁民提供更精準、更便捷的服務;三是繼續做好重大疫病監測預警,完善疫情報告制度;四是開展水產苗種產地檢疫試點工作,從源頭上控制水生動物疫病的傳播;五是開展無規定疫病水產苗種場建設試點工作,為創建無規定疫區積累經驗;六是研發集成與推廣主要養殖種類的重要病害預警預測、主要疫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3.3水產品質量監測等工作
一是做好病原耐藥性普查試點工作,積累經驗后擴大到全省主要養殖種類,提出常用藥的安全使用劑量和方法;二是加強養殖用藥培訓,指導漁民科學用藥;三是繼續做好水產養殖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旨在探索出養殖水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途徑和管理辦法;四是做好水產品質量監測工作。
3.4探索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協調發展技術
一是研究水產養殖與休閑漁業有機結合的路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培樹休閑漁業典型;二是研究制定出不同類型休閑漁業的建設標準,以指導產業健康發展;三是開拓京津冀休閑漁業協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