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鋒
摘 要:詩歌翻譯是所有翻譯體裁的最大難點,而意象又是詩歌的靈魂,如何傳遞詩歌中所展現的意象,是詩歌翻譯的精髓。本文通過《鷹》的翻譯,分析怎樣處理意象的翻譯。
關鍵詞:詩歌;翻譯;意象
詩歌是不同于其它文學體裁的文學作品,它是語言高度濃縮、形神兼備的藝術品。不同國家的詩歌又蘊含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及人文風俗,藝術風格獨特。在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語言習慣中翻譯詩歌,通常即要注重形似,又要力求神似。尤其詩歌中意象(即物與情的組合)難以傳達。
一、詩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是詩歌賴以飛翔的翅膀。廣義的意象指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所涉包孕的一切知覺心象的總和;狹義的意象指創作主體的主觀心象和客觀物象在語言中的融匯與體現。李云啟教授在《英詩-賞讀與美感再植》一書中形象地為詩歌中的意象做出闡述。“詩歌的語言是形象的語言。詩人在抒發情感時,總是要借助客觀事物,通過具體形象的描寫使讀者在腦海中產生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種通過文字的描述勾畫出來的畫面便是‘意象。詩歌的這種意象,是與人的經驗領域中那些特殊或普遍性運動的印象及其規律相適應的,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思的有機統一。”
二、“鷹”翻譯中的意象
The Eagle 鷹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彎彎的利爪抱定山巖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它兀立的地方離太陽不遠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四周是一片蔚藍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下面蠕動著滿是皺紋的海面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它雄視在高高的懸巖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驀地向下沖擊像一道閃電
這首詩為抑揚格四音部,每節三行同韻,重點要將原作之中的尾韻體現于譯作之中。從李教授的翻譯中,可以體會出譯者對于原作透徹而細致的理解,獨具匠心的構思,在譯作中的每一個用詞都進行反復的推敲,呈現給讀者一副描繪雄鷹展翅的生動畫卷,仿佛置身于懸崖峭壁,目睹雄鷹矗立展翅翱翔的全過程。在這短短的6行詩中,呈獻給讀者的是以鷹為主導的意象。第一節詩人描繪了靜態畫面,雄鷹的利爪緊緊抓住懸崖,蓄勢待發,背景則是一望無際的碧空紅日、蔚藍大海和寂靜大地。第二節呈現出動態畫面,我們看到海面騰躍細浪,富有動感的背景似乎預示著作為主角的鷹也將隨時展翅高飛、搏擊長空。在最后一行,詩人用雷鳴電閃的形象來展現雄鷹降落的神速。
第一句中clasp,crag,crooked 三詞押頭韻,詞頭輔音發音緊促,從詞的組合及聲韻上給人以緊張之感——懸崖的陡峭、雄鷹的利爪。“彎彎的利爪抱定山巖”采用彎彎來修飾利爪,給人以形象的視覺意象,立刻聯想到雄鷹鋒利彎曲的爪子,“抱定山巖”又凸顯出雄鷹雄踞懸崖的氣勢,無所畏懼的氣魄。
第二句Close to the sun形成了視覺抽象的意象,sun如同一種信仰,lonely lands是指清靜寂寞之地。展現了雄鷹喜歡身處僻靜,執著追求自己的信仰,桀驁不馴的性格。用“兀立”這個詞來襯托雄鷹的孤寂與執著。
第三句azure world是蔚藍色的蒼穹。原作著意渲染雄鷹所處的環境,襯托它超凡脫俗的氣質和志趣。二三行是倒裝,正常為:He st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為了使stands與前面的hands和lands押韻。“四周是一片蔚藍”更能凸顯出雄鷹所處的滿是峭壁的危險環境,“蔚藍”給讀者以視覺意象,以海的顏色來描寫海洋,使讀者更能直觀地聯想到大海。以上三句押尾韻“巖”“遠”“藍”。
第四句wrinkled sea:漣漪的海面。crawl:緩慢爬行,這兩個都是動覺意象的描寫。大海的波浪在緩慢地蠕動,而雄姿勃發的雄鷹則在碧空盤旋形成鮮明對照。“下面蠕動著滿是皺紋的海面”,以擬人的手法用皺紋來修飾海面,代表年邁,意味著行動遲緩,海面的波浪輕輕泛起與雄鷹的蓄勢待發形成鮮明對比。
第五句雄鷹在峭壁上雖獨處卻非自閉,隨時能夠發出沖擊。“它雄視在高高的懸巖”,凸顯出目光的敏銳,視野的開闊。
最后一句,鷹從高空撲下,如同雷鳴電閃。此句也是為押韻而倒裝。第二節每行均以長元音結尾,crawls,walls,falls,裊裊的尾音令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藍天碧海的意境中去感受雄鷹傲然不群的王者之勢。“驀地向下沖擊像一道閃電”,“驀地”凸顯出一副生動的雄鷹俯沖畫面,形成視覺意象。以上三句押尾韻“面”“巖”“電”。
三、結語
詩歌翻譯是翻譯者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對于譯者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提高翻譯水平的絕佳機會。其關鍵在于準確地理解原作,深刻地體會原作意象為基礎,然后精心措辭將原文所展現的意象再現于譯作之中,掌握詩歌意象之美的再現。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英),李云啟;,英詩賞讀與美感再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向純武.詩歌文化意象探源[J].才智,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