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希麟《續一切經音義》作為慧琳《一切經音義》的續補,其在漢語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為音義著作,其征引廣博。鄭注《禮記》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有關佛經音義引中國古代典籍的研究比較多,但大多是慧琳《一切經音義》引傳統“小學”的相關研究及論著,有關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本文就其所引鄭注《禮記》略做整理。
關鍵詞: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禮記注疏》;鄭玄
作者簡介:李春燕(1990-),女,漢族,甘肅白銀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古漢語。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3
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簡稱《希麟音義》(以下從此簡稱),為慧琳《一切經音義》的續補之作,僅十卷。也有將慧琳《一切經音義》與《希麟音義》合輯為一本,稱《正續一切經音義》。一直以來,有關慧琳《一切經音義》引中國傳統“小學”經典的研究較多,而《希麟音義》的相關研究卻較少,如云燕燕《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引<說文>考 ——以木部、水部、手部、糸部為例》[1],徐時儀《<希麟音義>引<廣韻>考》[2]。本文僅就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引鄭注《禮記》略作整理。
一、佛教音義及鄭注《禮記》
“音義”本為中國傳統訓詁學中的術語,辨音之書稱“音”,釋義之書叫“義”,合稱即為“音義”。周祖謨指出:“音義書專指解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書。……這是中國古書特有的一種體制。……這種書在傳統‘小學著作中獨成一類,與字書、韻書、訓詁書體例不同,所以一般稱為‘音義書,或稱‘書音。”[3]
佛教音義即解釋佛經中字詞的讀音及意思的專書。魏晉時期音義著作大為盛行,這給佛家著述音義著作作為解讀經典之用帶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經典釋文》,陸德明的學術思想以及他在撰著《經典釋文》中所用的體例、方法等,都為佛經音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希麟音義》就是在此背景下著成的。《大正藏》本 No. 2129 《續一切經音義·宋·希麟集》的序中談及了該書的成書緣由:“自《開元錄》后,相繼翻傳經論,及拾遺律傳等,從《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盡《續開元釋教錄》,總二百六十六卷,前音未載,今續者是也。”據徐時儀考察,《希麟音義》約撰于宋雍熙四年(987)。其時契丹書禁甚嚴,傳人別國者法當死,故《希麟音義》成書后,國內未見流傳,光緒六年(1880),楊守敬于日本訪得。1912年頻伽精舍據以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出版的《正續一切經音義》據高野山北室院刻本影印。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既是法律條文又是人們內心的一個道德準則。《禮記》就是一部有關“禮”的著作,其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除了“禮”,《禮記》涉及面廣泛,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由于語言的發展變化,漢代“小學”家鄭玄就通過考證古籍對《小戴禮記》進行整理并作注。現在通行的《禮記》就是經鄭玄作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作疏的《禮記注疏》、《禮記正義》,歷代研究《禮記》者一般都以此版本為主要參考。一直以來,有關《禮記》的研究與專著非常多,但《禮記》研究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文選用的是《四庫全書》本的《禮記注疏》,有上下兩冊。
二、《希麟音義》引鄭注《禮記》詞條整理
《希麟音義》引鄭注《禮記》共19條,其中“魁膾”在《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卷四·守護國界陀羅尼經卷第二》及《卷六·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卷上》中重復出現,內容也大體相同,故可將這三個詞條合為一條,但為了參照比對仍分三條列出,現將這19條進行整理與句讀,所列如下:
梗概 上古杏反。《爾雅》云:“梗,直也。”《廣雅》云:“略也。”鄭注《禮記》云:“平斛也。”薜注《東都賦》云:“梗概,不纖密也。”《釋文》:“大略也。”二字并從木,更既聲。(《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按:《禮記·月令》:“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鄭玄注:曰“概,平斗斛者。”[4]
焚燎 下聊吊反。鄭注《禮記》云:“照也。”《說文》云:“放火也。從火尞,形聲字也。”。(《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魁膾 上苦瑰反。孔注《尚書》云:“魁,師也。”鄭注《禮記》云:“首也。”[5]《史記》云:“牡夫也。”從斗鬼也。下瑰外反。《廣雅》云:“膾,割也。”案:魁膾者,屠殺兇惡之師也。字從肉,會聲也。(同上條)
按:“魁膾”這一詞條在卷一、卷四、卷六中重復出現,內容大體相同,但在解釋“魁”時引用的《史記》資料又有細微的區別:“牡夫也”、“壯夫也”、“壯大也”,參考“魁”在《漢語大字典》[6]及《說文解字注》[7]中的解釋,“魁”均無“牡夫”的義項,故“牡”應為“壯”的形訛。另外,“壯夫”與“壯大”則不能確定是不是形訛。
罘網 上縛謀反。鄭注《禮記》云:“罘,獸罟也。”《韻英》云:“罝也。”《說文》:“兔罟也,從網不聲。”罟音古,罝音姐耶反。下無仿反。亦作網,正作罔也。(《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按:《禮記·月令》:“田獵羅網罝罘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鄭玄注:“為鳥獸方孚乳,傷之逆天時也。獸罟曰罝罘。”[8]
廛里 上直連反。注《周禮》云:“廛,居也。”鄭注《禮記》云:“廛,市邸舍也。”[9]《玉篇》云:“城市內畝半空地謂之廛。經文作厘或作[堐-圭+(烈-列+里)],皆非。下良耳反。《周禮》:“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里亦居也。”(《卷二·新花嚴經卷第九》)
噫夫 上于其反。《切韻》:“憶也。”《考聲》云:“恨聲也。”鄭注《禮記》云:“噫,不寤之聲也。”下房無反。《考聲》云:“語端之詞。”《禮記》曰:“夫,為人子者。”又曰:“夫三年之喪。”又曰:“夫不舍晝夜。”皆語端也。(《卷四·乘本生心地觀經》)
魁膾 上苦瑰反。孔注《尚書》云:“魁,師也。”鄭注《禮記》云:“首也。”《史記》云:“壯夫也。”從斗鬼聲。下瑰外反。《廣雅》曰:“膾,割也。”案:魁膾者,屠殺兇惡之師也。從肉會聲也)。(《卷四·守護國界陀羅尼經卷第二》)
云雹 下龐邈反。《白虎通》云:“雹之言合也。陰氣專精凝合為雹也。”鄭注《禮記》云:“陽為雨,陰氣脅之疑為雹也。”從雨包聲。(《卷六·大云輪請雨經卷下》)
按:《禮記·月令》:“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榖。”鄭玄注:“子之氣乘之也,陽為雨,陰氣脅之疑為雹也。”[10]
竅隙 上企曜反。鄭注《禮記》:“竅,孔也。”《說文》:“空也。從穴敫聲也。”敫音羊灼反。下鄉逆反。《廣雅》云:“隙,裂也。”顧野王云:“隙,穿穴也。”《說文》:“壁孔也。從阜白,上下小也”。(《卷六·大乘緣生稻[卄/干]喻經一卷》)
沃潤 上鳥谷反。《考聲》云:“沃,灌也。”《說文》:“問從水夭聲。”下如順反。《切韻》:“潤,澤也。又益也。從水閏聲。閏字從王在門內也。”鄭注《禮記》云:“天子每月就明堂而聽朔。閏月,非常月也。”聽其朔故于明堂門內也。(同上卷)
魁膾 上苦瑰反。孔注《尚書》云:“魁,帥也。”《廣雅》:“主也。”鄭注《禮記》云:“首也。”《史記》云:“”壯大也。”從斗鬼聲。下瑰外反。《廣雅》:“膾,割也。”案:魁膾者,屠殺兇惡之帥也。從肉會聲也。(《卷六·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卷上》)
镮釧 上又作環,同患關反。鄭注《禮記》云:“旋也。統也。”《說文》云:“壁肉好若一謂之環。”郭注《爾雅》云:“肉邊也,好孔也。謂邊孔適等也。”下川戀反。《東宮舊事》云:“釧,臂飾也。”《古今正字》:“從金川聲。”(《卷六·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卷下》)
粗獷 上倉蘇反。正體字也,俗作麤。鄭注《禮記》云:“粗,疏也。”《廣雅》云:“惡也。”《說文》云:“從三鹿。”下虢猛反。《集訓》云:“如犬,獷惡不可近也。故從犬。經或作礦字,非也。”(《卷七·大圣文殊師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聰睿 上倉紅反。《說文》作“聰”。《尚書》云:“聽曰聰。”孔傳云:“耳聰,明審也。”《說文》云:“察也。從耳匆聲。”匆音同上匆字,從心匆。音楚江反。律文作“聰”,俗字。下悅惠反。洪范云:“睿作圣。”鄭注《禮記》云:“思之精也。”《廣雅》云:“智也。”《古今正字》:“深明也。”從[(├/(月-一))*又],從目從谷省。[(├/(月-一))*又]音殘。律文作[(止/(谷-口+目))*又],不成字也。(《卷八·根本藥事卷第六》)
侏儒 上音朱。下乳朱反。鄭注《禮記》云:“侏儒者,短人也。”《韻英》云:“小也。”《古今正字》:“并從人、朱、需,形聲也。(《卷九·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五》)
按:《禮記·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鄭玄注曰:“侏儒,短人也。”[11]
隱遁 下屯嫩反。玉注《楚詞》云:“潛隱也。”鄭注《禮記》云:“逃遁。”《廣雅》云:“避世也。或從辵豚,作遁也。豚音徒魂反。”(《卷十·琳法師別傳卷上》)
太宰[壴*否] 下音丕鄙反。鄭注《禮記》云:“大宰。行人官名也。”《說文》云:“從壴否聲。”傳文從壹丕,作[壹*丕],俗字。壹音竹句反。(同上卷)
搢紳 上津信反。鄭注《禮記》云:“搢猶插也。”注《周禮》云:“搢謂插笏于紳帶之間若帶劍也。”下尖真反。《考聲》云:“紳,大帶也。”《廣雅》云:“紳猶束也。”《論語》云:“子張書諸紳。”《說文》云:“從糸申聲也。”(《卷十·琳法師別傳卷上》)
褒貶 上保毛反。顧野王云:“褒謂揚其美也。”鄭注《禮記》云:“進也。”《說文》云:“衣博褥裾,從衣保聲。”下兵奄反。鄭注《周禮》云:“減也。”《考聲》云:“黠也。”《說文》云:“貶,損也。從貝乏聲也。”(同上卷)
以上為《希麟音義》引鄭注《禮記》的詞條。佛教宣講時追求平易易懂,因此旁征博引內容十分豐富,從以上十九條詞條的音義中我們也可以略窺一斑。
三、《希麟音義》引鄭注《禮記》的研究價值
漢譯佛經為了便于中國廣大信徒的理解與接受,語言一般比較通俗,除了運用豐富的方言口語外,也大量引用中國古代典籍,以便佛教在各個階層中間廣泛傳播,而當時佛教的這些初衷現在則成為了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語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土的敦煌文獻中除了大量的佛經文獻外,還有少數中國古典文獻,其中就包括《禮記》的部分殘卷,這對中國佛教文獻研究、漢語史研究以及《禮記》的對勘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現在保存較為完整、經典的《禮記》版本為《禮記注疏》與《禮記正義》。希麟音義中引用鄭注《禮記》的條數雖然不多,但亦可以作為佛教文獻及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語料。
四、總結
自佛教傳入中國,其對中國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作為佛教經典的佛經文獻,在漢語史研究尤其是中古及近代漢語研究中,自然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及文獻的最重要參考。所以,佛經引用中國古代典籍無論是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還是中國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的卷數雖少,但其中引用到的中國古典文獻卻相當豐富,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而希麟音義引鄭注《禮記》僅為其中之一例。
注釋:
[1]云燕燕《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引<說文>考 ——以木部、水部、手部、糸部為例》,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2]徐時儀《<希麟音義>引<廣韻>考》,《文獻季刊》,2002年1月第1期。
[3]《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第452頁。
[4]《四庫全書·禮記注疏》第一冊卷十五,第648頁。
[5]同上書第一冊卷七,第312頁。
[6]《漢語大字典》第4717—4718頁。
[7]《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第718頁。
[8]《四庫全書·禮記注疏》第一冊卷十六,第658頁。
[9]《四庫全書·禮記注疏》第一冊卷十二,第548頁。
[10]《四庫全書·禮記注疏》第一冊卷十五,第687頁。
[11]《四庫全書·禮記注疏》第一冊第十三卷,第593頁。
參考文獻:
[1]《欽定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禮記注疏》,載國學大師網,2015年版。
[2]徐時儀《慧琳音義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
[3]《續一切經音義》電子版,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