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伯家的苔絲》這部小說是哈代的經典作品,體現了較高的文學水準和藝術價值。作者在多處借助繪畫藝術表現小說的主題,在刻畫人物時尤為突出。哈代運用印象派手法刻畫人物外貌,使人物如一座座浮雕展現在讀者面前;借助黑、白、紅等多種色彩,生動地詮釋了多變的人物性格,升華了文章主題;通過景物描寫,傳達了豐富的人物內心世界。繪畫藝術的使用是這部小說的獨特個性,也是它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苔絲;人物描寫;繪畫藝術
作者簡介:秦玉(1983-),女,河南信陽人,碩士,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2
《德伯家的苔絲》這部小說創作于1891年,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現實主義小說家哈代的經典作品。他描述了資本主義對原始的農村經濟的入侵和吞噬。威塞克斯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轉化成工人階級,只有為資產階級勞動才能謀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苔絲的農村姑娘,由于貧窮她被迫攀附了一個富有的家族。這個家族的少爺阿歷克是個無恥的好色之徒,誘奸了苔絲。經歷了生活的折磨后,苔絲在奶牛場打工時遇到真愛安琪兒。新婚之夜在互相坦白時安琪兒得知苔絲的過去,也離開了苔絲。為了生存,苔絲被迫又回到阿歷克的身邊。不久安琪兒悔恨自己的冷酷無情,從國外回來尋找苔絲。苔絲意識到自己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于阿歷克,鼓起勇氣殺了他。苔絲最終被處以絞刑,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一、作者哈代與繪畫的淵源
哈代是一個具有藝術審美的文學家,這與他的成長環境緊密相關。1840年,哈代生在英國南部農村多賽特郡,那里還保持著最原始的自然風光。樹林里長滿了茂盛的參天大樹,濃密的灌木和野草掩映著古老的大樹樁,蝴蝶飛舞,鳥兒鳴叫。哈代年幼時住的是草頂的小屋,周圍野花遍地、綠草如茵。這種美麗的自然風光陶冶了哈代詩人的氣質和藝術家的審美。生活在這種寧靜幽美的環境中,與自然親密的接觸,鑄就了哈代對于光和色彩的感受力和敏感度。
哈代繪畫般的藝術眼光不僅來自于童年的田園生活,而且與后天的藝術熏陶和個人努力也是分不開的。哈代是一個努力好學的人,雖然只受過六年的學校教學,但堅持自學。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而且對繪畫藝術也有濃厚的興趣。 哈代文學創作的啟蒙導師是亞瑟.布魯姆菲爾德,他不僅是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還是一位優秀的水彩畫家,在他的引導下哈代接觸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領域—繪畫。在與眾多繪畫藝術家朋友的接觸和浸染中,哈代培養了一種藝術家特有的眼光,使他的小說一開始就有強烈的繪畫特色。哈代對繪畫的了解不只停留在興趣的層面上,他一度停下小說創作,學習繪畫知識。哈代曾四次造訪意大利,去接受藝術的熏陶。哈代對著名的畫派和畫家頗有了解,在他的作品里多次直接使用繪畫術語。哈代還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畫風吸納到作品中,用于塑造人物、表現心里或者是營造環境。
二、人物描寫中的繪畫特色
這部小說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成功的景物描寫,英國農村的綠野風光在哈代的筆下讓我們一覽無遺。本小說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人物描寫,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外貌、性格特點。小說中每個人物都有各個獨有的特點,特色鮮明。哈代運用了大量繪畫手法刻畫人物外貌、詮釋人物性格和傳達人物內心。
(一)以印象派手法刻畫人物外貌
小說中對于苔絲外貌和神情的文字描寫極為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傳統的人物外貌描寫是采用肖像畫法,直接描寫人物的臉型、膚色、眼睛、嘴巴等特征。哈代在描寫人物時不僅采用這種方法,更多的是借鑒了印象派的表現手法。哈代通常用反襯的手法來突出人物形象,通常把人物神采奕奕的膚色和亮麗的服裝色彩襯托在暗色的背景中,這種手法使人物躍然紙上,猶如一座浮雕突現眼前。作者曾將苔絲形容為 “一尊玉石浮雕”, 使人物有很強的立體感。哈代在描寫人物外貌特征時注重從輪廓、曲線、色彩方面著手,同時還注意捕捉人物的眼神,使人物形象鮮活生動。在描述少年時代的苔絲時,作者寫到我們可以從她的面部想象到她二十歲是的模樣,從她嘴角的曲線上偶然看到她五歲時的樣子。嘴角的曲線這樣細致入微的個人特征也逃不過哈代敏銳的觀察力,被他用來展現人物特色。哈代還很注重對人物眼睛、嘴、皮膚和神情的刻畫,他把苔絲的眼睛比作鉆石,何等美麗、珍貴。哈代把苔絲的嘴比作是 “含著白雪的玫瑰”,把皮膚比作是“緞子”,用“王家的氣派”來描寫她的氣質。哈代用現實中具體可以感知的物品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讓讀者可以容易的聯想出這樣一個虛構的人物形象。
印象派畫家認為在強弱不同的光照下景物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因此很注重對光和色的使用。哈代在描寫苔絲時并沒有直接地去勾勒身體的輪廓,而是注重描繪人物在強光或微光下給人的整體感覺和印象,用畫面的形式展現人物的神韻。哈代使用不同的色彩來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達到藝術的效果。在小說中,在描寫苔絲擠奶時用了這樣一段文字“此時她正這樣擠著老美人,太陽正巧照在擠奶的一面,直射著她穿著粉紅色長袍的身形、白色的遮陽女帽和她的側面面影,仿佛是用母牛的黃褐色做背景的一尊玉石浮雕……”(第132頁)在描寫苔絲眼神時,哈代用藍色、灰色、紫羅蘭色來形容她眼睛里發出的光芒。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三種顏色交織在一起,給人一種奇幻而又高貴的感覺,足以表現出哈代美麗而高貴的內心。與苔絲初次見面,安琪兒認為苔絲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異常現象和一種令人溫暖的玫瑰色幻影。用色彩來代替對一個人的印象,印證了印象畫派的風格,以宏觀的感受表現細致的情感。作者借鑒印象派的表現手法來描寫人物的外貌,使人物的形象突出,傳神得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物的感情,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二)以色彩詮釋人物性格
小說的主要人物分別是苔絲、阿歷克和安琪兒,哈代沒有直接的去評價他們的性格,而是借用不同顏色的詞語來暗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將色彩和象征主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人物內在性格的沖突外化為視覺上的色彩沖突。白色代表著純潔、美麗,哈代在小說中多處用這個顏色來詮釋苔絲的性格。苔絲一出場就是以一個白衣少女的形象,與一群身著白色衣裙的少女參加當地鄉村的聚會,十分美麗。原文是這樣寫的:“她那靈動的牡丹一樣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卻給她的顏色和形象增添了魅力。她在頭發上系了一條紅色的帶子——在整個白袍隊伍中她是唯一有這樣鮮艷裝飾的人。”(第10頁)白色衣裙顯示出她美麗、圣潔,而頭上的“紅色”也顯示出她熱愛生活、生機勃勃的性格,就像他在安琪兒的眼里是“含著白雪的玫瑰”一樣,美麗可人。苔絲純潔、活潑的形象就在紅白色彩的點染中靈動起來。苔絲和安琪兒相愛的時候,哈代這樣寫到:“她那雙永遠閃動的瞳仁深處,那兒閃耀著藍色、灰色、紫羅蘭色的光。”(第151頁)藍色代表女性的顏色,也象征著忠誠;紫色則代表著高貴,苔絲雖然家道敗落,但祖上卻是貴族;灰色代表著不被喜愛、恐怖殘忍和死亡,也預示著苔絲最終殺死了阿歷克。這三種顏色將一個忠誠、高貴但又暴力因子的女性形象展示出來了。
和苔絲的善良形成鮮明對比的人物就是阿歷克,他是惡魔的化身。如果我們用白色來形容苔絲的性格,那么黑色就是阿歷克。德國作家愛娃·海勒在《色彩的文化》一書中認為黑色代表著保守和無政府主義、骯臟和卑鄙、死亡和結束等。哈代在小說中以“黑色”來詮釋阿歷克這個反面人物的性格。“此人膚色近于黝黑,嘴唇雖然紅潤光滑,卻肥厚不成樣子,年齡雖不過二十三四,卻已蓄了兩撇修得整整齊齊的黑色髭須,須尖向上翹著,這人輪廓雖然帶著幾分野蠻,她的面龐和靈活大膽的眼神里卻有一種獨特的力量。”(第31頁) 黑色的皮膚,黑色的胡須和野蠻的輪廓,把一個資產階級那種無情、虛偽、猙獰的面目勾勒的十分形象。苔絲每次去阿歷克的莊園都是穿著白色的衣裙,幾乎次次都要受到阿歷克的侮辱。苔絲由于貧困,不得不去攀附這個遠房親戚,最終只能是悲劇的結局。白色是一個最容易受污染的顏色,和黑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那個霧色朦朧的夜晚在深黑樹林里阿歷克強迫了身著白色單衣的苔絲,這是黑色對白色的污染。
苔絲生命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安琪兒,他出生于一個溫文爾雅的中產階級家庭。安琪兒和阿歷克共同造成了苔絲悲劇的命運,一個拋棄了她,一個侮辱了她。安琪兒與阿歷克的性格完全不同,哈代也運用了不同的色彩來詮釋他的性格。原文是這樣寫的:“那胡須從靠近面頰處的淺麥桔色逐漸變深,到末端變成了溫暖的褐色。他在擠奶時圍的麻布圍腰下穿了一件深色棉制天鵝絨夾克衫,一條燈芯絨褲子,扎著綁腿,還有一件漿硬過的白襯衫”。(第100頁)安琪兒出生在一個信仰宗教的中產階級家庭,卻愿意和農民打成一片,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按照家人的安排去工作和生活。在調遣色彩上,哈代既沒有用單純的白也沒有用單純的黑,而是用了溫暖、漸變的色彩。安琪兒是一個多變性格的人,他外表溫和,總是喜歡穿白色的衣服,和純潔善良的苔絲是天生的一對。哈代用淺麥桔色、褐色描寫他的胡須,代表他漸變的性格。褐色代表著隱秘的情人、純粹與愚蠢,“他是保守、男性、權力及殘忍的色彩。”(愛娃.海勒,183)
三、結語
哈代曾說過他的藝術就是加強對事物的表現,像克里維尼、貝利尼一樣,讓心靈和內在的意義生動地呈現出來。在《德伯家的苔絲》中,哈代通過繪畫藝術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這一目標。哈代通過印象派手法刻畫人物外貌,人物如一座座浮雕展現在讀者面前;借助色彩,生動地詮釋了人物性格;通過景物描寫,傳達了人物內心世界。借助繪畫手法來進行人物描寫,增添了文字的表現力,加深了作品的悲劇內涵。繪畫藝術的使用是這部小說的獨特個性,也是它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愛娃·海勒(德).色彩的文化[M].吳彤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3]劉川.論哈代小說形式技巧的形成及意義[D].南京:南京大學,2012.
[4]孫演玉.從功能主義目的論視角看張譯本《德伯家的苔絲》[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