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記錄的木蘭故事將花木蘭的傳奇形象塑造的淋漓盡致,花木蘭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與孝的代表,從古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與敬佩。動漫《花木蘭》是迪斯尼公司根據(jù)《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形象改編而成的一部巨作,其對花木蘭的獨立女性形象的重塑引起了大眾的關注與思考。本文以動漫《花木蘭》為出發(fā)點,對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花木蘭形象,分析解讀中西跨文化視閾下的花木蘭的女性主義形象。
關鍵詞:花木蘭;女性主義形象;中西文化
作者簡介:李曉琴,成都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2
花木蘭的形象最早出現(xiàn)在南北朝的樂府民歌《木蘭辭》中,出于保家衛(wèi)國的熱忱和為父親與弟弟的考慮,女扮男裝,一身戎裝,替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雖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巾幗女英雄的形象不在少數(shù),比如穆桂英等,但花木蘭在這些女英雄的形象中脫穎而出,屹立于眾多女英雄之上。古今中外,對花木蘭形象的再塑造很多,動漫《花木蘭》更是對花木蘭的形象做出了新的闡釋與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花木蘭形象的解讀,重在忠孝二字;而動漫《花木蘭》則不同于以往的解讀,更多的闡釋了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所體現(xiàn)的強烈的重視自我價值、追尋自我的女性主義形象。這兩種解讀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西方視角下花木蘭的女性主義形象
1998年迪斯尼投資一億多,動用幾百位專業(yè)動畫師、藝術家,耗費幾年時間創(chuàng)造了動畫電影《花木蘭》,將花木蘭這一東方傳奇女性的形象呈現(xiàn)給全世界。在靈動飄逸的水墨山水畫背景和美妙的中式曲調(diào)下,《花木蘭》以一段歌聲拉開了序幕 “為什么我在此時覺得離自我好遙遠, 敞開我的胸懷,去追尋,去吶喊,釋放真情的自我,讓煩惱不再”。這段歌詞也示寓意著花木蘭勇敢追尋自我、不為世俗所累的精神。影片中花木蘭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努力追尋自我,勇敢地與封建社會做反抗,最后用實力證明了女并不一定弱于男,甚至會在某些方面比男人做的還要好。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中花木蘭的境遇,影片中的花木蘭最后以女性身份獲得了社會認可,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展現(xiàn)出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與女權主義的特點。
(一)個人主義的凸顯
西方視角下與中國傳統(tǒng)中對花木蘭的解讀最大的不同就是動漫《花木蘭》中更多的是對木蘭追尋自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木蘭辭》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對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的固有形象做出了生動的描述。而在電影中,花木蘭從軍更主要的是想要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如影片中木蘭受到挫折后說道,也許她只想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為了她爹。影片中的花木蘭有自己內(nèi)心的反省,對于自己的未來與前途有著自己的見解,與以往的木蘭形象相比更為“叛逆”。同時,影片中木蘭活潑開朗,不愿意同傳統(tǒng)女子一樣恪守婦道,當父母之命逼迫她嫁人時,她不愿意,并認為嫁人并不是光耀門楣的唯一途徑,面對他人的嘲諷與譏笑時,影片想起的主題曲也暗示著花木蘭對當時封建傳統(tǒng)禮教的反抗,對自我的追求迫使她不屈服于封建綱常禮教。最終剪下長發(fā),換上戎裝,替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
動漫花木蘭中體現(xiàn)著美國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木蘭由為家庭為國家而女扮男裝參軍變?yōu)闉榱藢崿F(xiàn)自我的價值而女扮男裝為國家出生入死。美國的個人主義精神即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個性并且個人利益高于一切,正是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個人主義才使得花木蘭的塑造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
(二)女權主義的凸顯
迪斯尼動漫《花木蘭》中,木蘭毅然割發(fā)從軍,從軍后在軍營里同男子一樣操練武藝,甚至比男子還要勇敢勤奮。后來在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中,機智應戰(zhàn),英勇作戰(zhàn),為戰(zhàn)爭取得勝利做出很大的貢獻。更為吸引人的是,木蘭的女子身份自此暴露,并開始作為一名女性爭取自己的命運。在影片中,木蘭以女子的身份完成了拯救天子,拯救全城人的使命,獲救的皇上甚至還向身著女裝的花木蘭行禮,而后舉國群臣都跪拜木蘭。而在封建制度統(tǒng)治下的古代中國不可能出現(xiàn)這種狀況,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男尊女卑不可能允許在發(fā)現(xiàn)花木蘭是個女子后仍讓她上陣殺敵,只有在美國那種女權主義運動發(fā)展、女性地位上升的情況下,女性才會得到重視,才會有發(fā)展自己、追尋自己的可能性。在影片中,木蘭為替父從軍與父親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受到父親訓斥后,偷了父親的盔甲和兵書替父從軍。這也體現(xiàn)了木蘭是一位反抗封建禮教,不甘心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的有思想的女子。而影片中木蘭與將士李翔的相愛,也體現(xiàn)了木蘭勇于追尋自己的愛情,是女權主義的完美體現(xiàn)。
二、中國視角下花木蘭的女性主義形象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已久,《木蘭辭》中的部分更是被引入中學課本,可見花木蘭的形象對中國的影響之大,其中所體現(xiàn)的“忠”“孝”“勇”更是為人所推崇。“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是木蘭從軍的主要原因,為了不讓年邁的父親和幼小的弟弟受到參軍的痛苦與辛勞,花木蘭雖為女兒身,卻毅然替父從軍承擔起家庭重任,在功成名就之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這正是她“孝”的體現(xiàn)。同時,在國家危難之際,木蘭奔赴沙場,不顧女兒身而堅持十二年遠征殺敵,體現(xiàn)“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忠誠,愿意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保家衛(wèi)國,這凸顯了花木蘭的“忠”和“勇”。但是在當時封建主義統(tǒng)治下的中國社會,花木蘭從始至終都穿著男性服裝,直到最后回到家鄉(xiāng)出門見同伴,舊時戰(zhàn)友才知道木蘭女子的身份。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與西方文化的不同。
《木蘭辭》中的木蘭在愛情上也不像電影木蘭中那樣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為了替父從軍,放棄了自己的幸福與青春,在當時婚姻由父母做主的大背景下,追求自己的愛情確實不現(xiàn)實。木蘭的最終結局是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回歸平常的生活,這最終也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結果,因為作為女子的花木蘭若是到朝廷做官被拆穿了女子身份則是犯了欺君之罪,而且在當時也并沒有女性做官的先例,歸根結底,是由于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和封建的綱常禮教導致的。
三、總結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對花木蘭形象解讀的差異。在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就開始融為一體,而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的文化更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并且相互借鑒。中西方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因為世界文化的差異才使得世界文化如此精彩。花木蘭的中國傳統(tǒng)故事傳入西方,不僅使花木蘭的形象得到新的解讀,豐富了花木蘭這個傳統(tǒng)人物形象,更好地詮釋了獨立女性的形象,而且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片中的木蘭有著鮮明的個性,她用自身的實際行動重新定位女性的地位,具有初步的女性主義意識,宣傳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動漫《花木蘭》對木蘭形象的重新塑造,使木蘭具有了美國的個人主義精神,并且通過創(chuàng)新達到了盈利的目的,這啟示著我們要學會珍惜利用我們獨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到優(yōu)秀文化“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王樹娟. 中西文化的沖撞與融合:迪斯尼動畫《花木蘭》女性主義形象解讀[J]. 海外英語,2011,09:314-315.
[2]王樹娟. 中西文化的沖撞與融合:迪斯尼動畫花木蘭女性主義形象解讀[D].山東大學,2012.
[3]包相玲. 解讀花木蘭中西文化形象的沖突與融合[J]. 電影文學,2013,03:86-87.
[4]楊曉麗. 動畫電影《木蘭》的中西文化解讀[J]. 電影文學,2013,09:50-51.
[5]陳矩弘. 美國動漫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及啟示——以《花木蘭》為例[J].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63-67+78.
[6]權立峰. 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與中國《木蘭詩》中所蘊含的女性意識[J]. 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01:77-80.
[7]徐金龍,黃永林. 論美國動漫《Mulan》對中國木蘭傳說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J]. 思想戰(zhàn)線,2012,01:76-79.
[8]張?zhí)祜w. 跨文化視野下的《木蘭》女性主義形象解讀[J]. 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11:156-157.
[9]步國崢. 中美電影中《花木蘭》的女性意識及差異[J]. 電影文學,2015,15:37-39.
[10]張喜華,楊哲梅. 中西木蘭形象對比[J]. 中國文化研究,2009,03: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