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孔令建, 曾用筆名孔成杰,模具工程師。曾在《人民文學》《散文選刊》《散文百家》《作品》《羊城晚報》等媒體發表文章。主要作品有:《煙橋三味》獲《人民文學》第三屆觀音山杯“美麗中國”全國游記征文優秀獎,散文《秋》獲《散文選刊》全國散文獎二等獎,散文《我的模具夢,中國夢》獲《海外文摘》2015年度散文獎二等獎。先后獲得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等多種政府獎項。出版散文集《煙橋三味》。
在粵西, 除了一片片空曠的平川外, 再就是莽莽蒼蒼的群山了。這種獨特的地理狀貌, 最易孕養靈妙的巖洞。自古的山與洞, 就是一對孿生的子弟。一部打打鬧鬧的《西游記》,如果缺少了神完氣足的山、云詭波譎的洞,那些神曽妖怪、魑魅魍魎,就喪失了生存的家園,無夢的身體被拋到水土不服的河流、天庭、圍城、荒野、孤林,哪里還有昂揚的斗志?沒斗志的劇情,豈不味同嚼蠟?
奇山與巖洞,是一對前世約定的姻緣。粵西的山喜藏英納倩,巖洞更是風神翰逸, 可以說是世間絕配。山自不必細述,就說巖洞,當中最絕人的,要數以奇崛而稱著的云浮幡龍洞,以盛產燕窩而遐邇拂照的懷集燕巖洞,以崔嵬而雄鋸四野的陽春靈霄巖,以高雅而凌霸一方的肇慶石室巖。二十幾年前,我在端城做莘莘學子時,對這些絕巖深懷孺慕之情,夢囈里常喋吻它們渺渺的沁澤,有空更是旅涉親炙,萍蹤踏影。時光流逝而去,昔日青衣長衫、文氣綽約的書生,已是白首枯顏,年華不再,那些保存在腦海里的孟浪記憶,杳如黃鶴,唯對石室巖一貫的孽情緣愛,依舊是一紙云煙,酣然入夢。
石室巖位于著名的南粵風景名勝七星巖內,古雅高迥,偉器英華。入內則感迷離而虛幻,深索更見奇崛迷漫、洞中孕洞。洞與洞之間掎裳連袂,空穴來風則擁笑共戲,聲若飄帶飛音,松聲過耳。常是看似絕壁之外,卻突見機鋒;疑是留停之間,卻別有洞天。龍巖洞、碧霞洞、蓮花洞……首尾銜接,塵音飛遠,構成了石室巖幽邃深奧、大氣吞吐的神奇氣象。
然石室巖最古奧神出之處,是洞里充盈著歷代文人騷客、僧侶術士、高賢達人、驥子俊哲、商賈吏胥、宮娥彩女、閹人名妓、強梁坤伶等遺留下來的摩巖石刻。這些汪洋恣肆的文學、書法翰墨,其歷史價值之高,比同藏于閣樓難見天日的史乘方志、宣卷稗說!石刻或詩文歌賦,或題跋粹章,皆文采斐然,意境深遠,堪稱與日月同輝!其中雕鏤在璇璣臺上,有蘇東坡南貶時遺留來下的千古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以及他的萬世之詠《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碧K東坡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代表了宋代書法的最高成就,其揮毫的特點是環肥豐腴,溫良敦厚,余韻樸拙,趙孟頫稱它為“黑熊當道,森然可怖”! 觀摩蘇軾散落于此間的翰墨,雖跡像豐厚,錯落遒勁,筋骨兼備,墨氣淋漓,但余韻娟秀,且有狂怪做作之意,有枯筆飛白之態,與“蘇體”筆致不可同日而語,估計是后人為沽名釣譽所鏤。但細摸其芳澤,怡懌虛渺,依舊可感古賢蓄養千年的智慧與靈氣,可可炙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他“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婉約,他“飄搖若飛蓬,存歿似草芥”的自況,他“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喟嘆,他在夢與現實邊緣掙扎的熱淚與格調……
璇璣臺上,除蘇東坡的墨香外,還有清代陳建候的石刻格外引人注目:“五岳歸來不見山,料應未上七星巖,勸君放眼尋將去,更有蓬萊人世間”。文筆徐緩而優雅,謹持而從容,好像拂水的落云,在傳送神鬼的音息?;菽局蕾唬剿嗍纾壕难牛磺羞h離都市嘈雜的恬然與悠然,皆疏離了石縫間,揮去了蠱惑妖媚之氣,輕蕩而出,變成了清靈、圓熟、老邁的一縷熏風,沁人心氣,舒人朗目。這樣的文筆,最易與秋月融為一體,散出幽冷遠寂的華輝,照亮歲月的跫音。詩作者陳建候,其人不詳。詩中的“蓬萊人世間”,無疑就是指幽深曠闊的石室巖了。
像這樣的佳句,巖洞內還有數百則之多,可謂洋洋大觀,千姿百態。而書者筆法各異,情致凸露,拙樸與清新,時髦與古厚,世俗與超然,狂放與斂約,真是各擅風騷!從揮毫的行跡觀曕,有的如倩女翩躚、仙姿蹈云,有的如酒力發作扶搖奔突,有的如風檣陣馬凌厲剛勁,有的如古道西風寒塘雁跡,有的如荒寒蕭瑟肌骨冰涼。山林的虎嘯猿啼,巖石的蟲跳蝎藏,江海的鯨躍鯊奔,土縫的菇傘霉茸,花樹的鳥啾禽啁,無不騰驤奔逸、含宏萬匯,令觀者如坐春風,如沐酣雨,大化神美得陡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千古絕嘆!而所有這些累累若若的墨行,皆兀見著者心跡,舊愁新怨,不絕如縷地滴瀝而出,正應了中國書法講究情致流露的繩墨真傳,可謂將書法藝術推向高遠綿邈之境,是書法的大匯展,大薈萃!
廿年夢游石室巖!窗外的一簾煙雨,阻隔了時光之河!但時光終不是距離,白首枯顏的情緣,依舊匯成一條大河,攜著千古粗糲與精雅的藝術震顫,流過我無處不在的荒蠻與蒼白,夢與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