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作家司湯達的批判現實主義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從出生社會底層的男主人公于連與貴族小姐瑪蒂爾德的愛情悲劇故事。《新結婚時代》是當代作家王海鸰的婚戀小說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出生農村的何建國與來自北京高知家庭的妻子顧小西的愛情婚姻悲劇。作為不同時代的鳳凰男,其愛情悲劇后面隱含著諸多相同的社會原因。
關鍵詞:紅與黑;新結婚時代;鳳凰男;愛情悲劇原因
作者簡介:胡彩蓉(1993-),女,漢族,湖南湘鄉人,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法國文化與翻譯。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2
一、不同時代的鳳凰男
1.1鳳凰男的概念
鳳凰男是近些年來產生于國內網絡上并且備受熱議的一個詞語,百度百科對鳳凰男的定義,指的是那些出身貧寒,幾經辛苦考上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子。鳳凰男是“雞窩里飛出來的金鳳凰”。從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概念的兩層層含義:一是出身卑微,二是有所成就。
1.2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
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出生于小城市維利爾一個木匠家庭,是當時法國社會的最底層的階層。由于受到曾經是拿破侖手下的外科老軍醫的影響,學習了歷史和拉丁文。憑著超凡的記憶力和一定的天賦,能將拉丁文版的《新約全書》和《教皇論》倒背如流,也正是有這個能力,才能到市長家擔任家庭教師。渴望改變命運的他,不甘心只做一個家庭教師,他與市長夫人的奸情被揭發后,來到了貝尚松神學院,在這里他努力討好院長,經由院長的推薦,來到了法國宮廷顯貴德·拉穆爾侯爵府,于連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圓滑的處世能力得到了侯爵的賞識,獲得了象征榮譽的十字勛章,騎士封號,年收入二萬零六百法郎的莊園以及法蘭西陸軍中尉軍銜,到這里,可以說于連已是一個人生大贏家了。
《新結婚時代》中何建國,一個來自山東沂蒙貧窮山村的農村學子,通過自己努力,考上清華大學。但是在小說中,男主人公的哥哥也同時考上了大學,由于家里太窮,只能供得起一個人,通過抓鬮,最終是何建國有機會接受現代教育,而他哥哥只能在老家種地,可見他家的經濟狀況是多么的窘迫。擁有計算機系碩士學歷的他,畢業后成為了北京一家著名IT公司的業務骨干,稅后年薪十二萬,娶到了出生于北京高知家庭的顧小西。從山區走出,能夠在北京安身立業。在當代中國社會,他所擁有的是多少從農村出來漂泊在城市的年輕人所向往的:學歷,事業,房子,戶口,家庭。何建國因此成為了何父的驕傲,成了他在何家村夸耀的本錢,也自然是何家村鄉里鄉民眼中的天之驕子。何建國也更是那些從農村出來漂泊在城市年輕人羨慕的對象,要知道,現今有多少北漂族過著凄慘的生活,為的僅僅是能在北京追尋他們的夢想,在北京生存。
1.3悲劇的愛情
《紅與黑》于連悲劇的一生是跟他兩段悲劇的愛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本文中于連的愛情悲劇指的是他與瑪蒂爾德的愛情,瑪蒂爾德是法國巴黎上層社會中宮廷重臣德·拉穆爾侯爵之女。雖然,于連跟這位貴族小姐的愛情是由被動開始:瑪蒂爾德厭倦上層社會的追求者,看上了出身社會底層的于連,但是于連也被這位有著高貴出生,智慧和美貌以及大量財產所吸引繼而想要征服這位貴族小姐。盡管要背叛自己的父親和階級,瑪蒂爾德最終還是決定與于連成婚,于連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走向了人生的巔峰,獲得了金錢和封號榮譽。可是一切都如曇花一現,市長夫人寫信揭發了于連,于連一氣之下向她開了槍,市長夫人雖然沒有被打死,于連卻被關進了監獄,侯爵取消了他與瑪蒂爾德的婚約,他拒絕自己未婚妻的幫助,大無畏地走向了死亡。在故事的結尾,瑪蒂爾德悲壯地親手將自己愛人的頭顱埋進了用大理石裝飾的山洞里面。
何建國的妻子顧小西是北京人,家境優越,母親是醫院主任,父親是大學教授,都是知識分子,而何建國的父親確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結婚之前,兩人的婚姻就受到了顧母強烈的反對。但顧小西還是不母親反對,嫁給了何建國。何建國是現代農村孩子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顧小西也是普通的城市女孩,正因為愛兩人才結合到一起,可是他們的婚姻之路是充滿艱辛的,顧母起初的反對和他婚后對何建國的不滿就證明了道路的不平坦。此外,何建國的家庭對顧小西及其家庭的不合理要求也越來越多,顧小西因習慣性流產而不能生育,在何父眼里,這樣的媳婦已經失去了意義,小西母親因過度勞累去世,二人最終選擇離婚。
二、愛情悲劇的原因
2.1階級差異
正如前文所分析到的,聰明才能成為鳳凰,有所成就才能稱為鳳凰,于連和何建國的才華、智慧和不平凡的個性正能吸引瑪蒂爾德、顧小西這類在溫室下長大的女孩兒。可是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的搭配組合,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卻都以悲劇收場,根本的原因還是得歸結于他們之間巨大的階級差異。也正是因為來自于社會的不同階層,社會背景和地位完全不一樣,家庭環境也不一樣,這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定會有諸多不可協調的矛盾。
瑪蒂爾德出身貴族,而于連出生于平民階級,高傲的貴族小姐在內心深處是非常看不起于連的出身,她為同比自己階級地位低下這么多的人談戀愛感到羞恥,“這事若被發現,可以肯定是一個永久的恥辱”,[1]瑪蒂爾德背叛了她的父親,背叛了她的階級,之所以下定決心跟于連成婚,是因為于連寫信追求元帥夫人引起了她極大的嫉妒,她的驕傲和虛榮心決不允許她輸給任何人,本質上來說,瑪蒂爾德真正愛的其實是自己。而于連也被這位貴族小姐的輕蔑折磨得痛苦不堪,“只因為我的出生低賤,就夠她責備自己為我所做的事情了”[2]。
顧小西與何建國的結合,是城鄉的典型代表。顧小西雖不是出生權貴之家,但相比起何建國,家世和社會地位都比何建國優越,顧小西的父母知書達理,而何建國的父親有著嚴重的傳統封建思想。顧小西在骨子里還是不喜歡農村,歧視農村的,因此她非常抗拒去何建國老家過年,她受不了何家村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可是何建國卻不這樣認為。正是雙方及兩個家庭的巨大差異,才使得何建國與顧小西之間的矛盾不斷出現不斷升華。
2.2社會支持度
一般對社會支持的解釋可概括為兩類:一是客觀的、實際可見的支持,如經濟上的幫助和直接服務;二是主觀體驗到的情緒支持,指個體在社會中被支持、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3]。于連和何建國這兩個不同時代的鳳凰男的愛情之所以是悲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支持度太低。
于連與瑪蒂爾德的婚約雖然從客觀角度看得到了支持,得到了瑪蒂爾德父親物質上的支持:每年三萬六千法郎的收入和騎兵中尉的稱號。但是這其實只是侯爵的緩兵之計,其實他是完全不同意女兒跟于連的婚約,在最后寫給瑪蒂爾德的信中,他寫到“我以榮譽作證告訴你,我絕不同意你嫁給那個人;是這個無恥的年輕人本人,逼著我給德·雷納爾太太寫信;徹底放棄那個卑鄙小人吧,只有這樣,你才會重新得到一個父親。”[4]可見于連完全不被這個將來的岳父所接受。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封建貴族森嚴的等級制度是不允許下層階級的青年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侯爵迫使市長夫人寫信揭發于連,而于連內心也意識到現實的殘酷性,拒絕了繼續上訴,他與瑪蒂爾德的愛情悲劇是無法避免的。
何建國與妻子顧小西的婚姻,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度都是非常低的。何建國婚姻中的矛盾,很多都是跟錢有關,他跟妻子的工資在北京都不高,二人的生活開銷房貸都需要精打細算地過著,顧家在經濟方面并沒有支持何建國,而自己老家就更不用說了,只是加重了他們的經濟負擔。在婚前就遭到了顧母的堅決反對,理由就是因為何建國出生偏遠的窮山村,農村里的父母兄弟姐妹又都是拖累,自己的女兒從小都沒有受過任何的苦,條件也好,自然不能嫁虧了。婚后,何建國在顧家的存在感也是非常低的。“什么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什么老丈桿子給姑爺燙酒對飲張羅飯菜,統統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他們對他,是一成的不遠不近不溫不火”。[5]此外,顧小西身邊的朋友總有同樣的議論,她嫁給何建國是嫁虧了。而在顧小西患上習慣性流產之后,何家堅決要求何建國跟顧小西離婚。
三、結語
作為不同時代的鳳凰男,于連和何建國雖然出身卑微,但都有著一顆奮斗的心和優秀的品質,然而他們與孔雀女妻子的愛情婚姻都以失敗結局,導致他們愛情悲劇的社會原因是階級差異和社會支持度太低,每個社會的階層在不同時代都會呈現不同的特點,于連所處的社會封建等級制度森嚴,而何建國所處的當代中國已經出現了階層固化這一現象,愛情婚姻悲劇其實是這個社會背景對他們造成的負面影響的產物。通過這兩段悲劇,我們不得不承認,婚姻中門當戶對的重要性,如果社會對鳳凰男的態度是支持和寬容,那么他們的幸福感就會上升。當然,一段愛情走向婚姻并且持續下去,是由諸多復雜的因素構成,比如還涉及到雙方的性格、家庭以及良好的經濟基礎,愛情需要經營,婚姻需要經營,對于愛情和婚姻我們應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因為畢竟還是有那么多愛情和婚姻都走向了成功。任何人都有權利追求更好的生活,鳳凰男也是,所以社會應給與這一群體更多的寬容。
注釋:
[1][法]司湯達著. 紅與黑[M]. 鄒心勝譯.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85.
[2]同上:298.
[3]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67-70.
[4][法]司湯達著. 紅與黑[M]. 鄒心勝譯.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386-387.
[5]王海鸰.新結婚時代(珍藏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10.
參考文獻:
[1][法]司湯達著. 紅與黑[M]. 鄒心勝譯.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6.
[2]范呈彬.激情和虛榮-論紅與黑的兩種愛情[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高倩.《紅與黑》的夢想解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3(11).
[4]霍曉佩.《紅與黑》中愛情視角的解讀[J].安徽文學.2009(2).
[5]邵曉芳.淺談《紅與黑》中于連的愛情悲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09(4).
[6]孫菁.《新結婚時代》:愛情與“門當戶對”觀念的PK[J].當代電影.2007(5).
[7]譚鼎莎.試論《紅與黑》的主人公于連[J].外國文學.2010(2).
[8]王海鸰.新結婚時代(珍藏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1.
[9]楊曉云.婚姻中不能承載之重-對《新結婚時代》的解讀[J].宜賓學院學報.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