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貽根



筆者在教研活動中發現,教師的估算教學觀念模糊,認識存在偏差:關于估算,教材有安排就上,沒有安排就不上;估算在考試的時候不考,教不教無所謂;不重視估算的策略,估算結果的評價缺乏評判標準等。要切實轉變估算教學的現狀,讓估算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應用估算,關鍵還是在教師。教師應改變對估算“可有可無”的認識,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來教材中沒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估算,使估算滲透教學的方方面面。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學生對運算結果負責的態度,也能培養學生用估算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本文,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進行估算教學談幾點粗淺做法與思考。
一、創設應用情境,彰顯估算價值
要使學生對估算感興趣,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估算的作用與價值。因此,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創設豐富的應用情境,讓學生體悟到估算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1. 尋找實例,體驗估算的必要性。
教師要善于尋找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題材。教學時,結合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增強估算意識。就如,在教學“萬以內數連加”時,筆者創設了以下生活情境:“老師上周一家四口去餐館吃飯,點了一些飯菜,價錢分別是52元、56元、29元、13元、15元、9元。同學們能幫老師估一估大約多少錢嗎?(學生反饋略)老師當時也大致地估了估,大約不到200元。可是服務員收費時卻報出了230元。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經查,是服務員將56記了兩次,正好多收了56元。由于有了估算的意識才避免了服務員的錯收費。”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多創設諸如此類體現估算價值的例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去體會估算的必要性。
2. 選好題目,感悟估算的優越性。
二、估算筆算相融——培養學生數感
良好的數感可以幫助學生估算,經常進行估算,又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因此,《課程標準》把估算教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作為培養學生良好數感的一項重要措施。學生數感的建立,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體驗并建立起來的。而小學階段,計算內容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應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計算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
1. 計算前估算。
估算可以與筆算相互支持、互為驗證,學生在計算前,可利用估算來判斷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在“數與代數”領域,結合加、減、乘、除的計算教學,每節課都可以進行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如2613÷13的計算,學生在計算時容易漏掉商中間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2600÷13=200,所以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這樣既避免了計算的錯誤,又培養了學生在計算前自覺進行估算的意識。又如,估算468÷5,450與500都是5的倍數,由于450與468更接近,因此其估算的結果與正確結果更為接近。這種讓學生把握數的大致范圍,根據數據的合理性靈活調整估算策略的做法,需要學生具備把握數的大小關系的敏感性,發展了學生對數的認識,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 計算后估算。
在計算之后利用估算方法來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以此來檢驗筆算結果的正確性。例如,某教師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在完成筆算的算理與算法的教學后,為檢驗學生對算理、算法的掌握情況,在練習環節進行創新處理。
計算17×28,當學生獨立自主計算完成后,教師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學進行板演(圖1、2、3)。
該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進行了這樣的引導:“同學們!這三種做法,你覺得哪一種不正確,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來說明?”學生得出:(1)10×20等于200,17比10大,28比20大,所以17×28的積一定比200大,不可能等于170。(2)把17和28都往大估,最多也就是20×30等于600,不可能是一千多。這樣,讓學生運用估算分析精確計算的結果,使學生能夠在筆算的同時自覺地聯系估算,反思評價自己的筆算,實現了兩者的和諧統一,有利于學生對估算意義及作用的理解,促進估算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進而提高了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3. 聯系問題估算。
三、挖掘教材資源——滲透估算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并理解估算教學的編排體系,要努力創設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學的課程資源,結合日常的課堂教學,引領并鼓勵學生表述自己估算的思路和理由,使其親歷總結估算方法與策略的過程,為學生在后續學習與生活中靈活選擇估算策略,使估算值更趨于合理性夯實基礎。因此,教師應結合具體的場景,靈動滲透以下估算方法。
1. 靈活運用“湊整法”。
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運用最廣泛的,也是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數、被減數、減數、因數、被除數、除數看成比較接近的整數或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等再計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加、減法估算”時,教師可呈現如下數學信息。一個書包標價:38元,一個筆盒標價:19元。小明帶了60元,想買一個書包和一個筆盒,夠不夠?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并將方法記錄下來,想一想,這種方法是怎樣思考的?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感悟:書包不到40元,看成40,筆盒不到20元,看成20元。40加20是60,不會超過60元,一定夠。
為使學生使用“湊整法”更趨于合理,教師可在上述環節后補充練習43+78。要求:寫一寫估算過程,想一想可以怎樣估算?估算的結果比準確結果大了還是小了?學生先獨立思考,后交流感悟:把78估成80,比準確結果多了2,把43估成40,比準確結果少了3,同時估兩個數,一個估大2,一個估小3,有一部分被抵消了,就更接近實際值。該補充練習有效打開了學生的思路,避免學生形成估算就是估成接近整十、整百數的思維定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把一個數估大,另一個數估小的平衡策略。
2. 合理啟用“去尾法”和“進一法”。
為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合理使用“去尾”“進一”等估算策略,可創設如下生活情境。
笑笑一家去超市購物,購物單如下:
問題:笑笑估算購物金額一定超過40元,對嗎?媽媽帶了100元,夠嗎?
以上兩個問題,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作這樣理解與思考:先把數值往小估,即用“去尾法”把16、13、23分別看作10、10、20,其他尾數先不看,合起來是4個十,加上尾數一定超過40,笑笑的判斷是正確的。再把數值往大估,即用“進一法”把16、13、8、23、6、3分別看作20、20、10、30、10、10,合起來剛好等于100,則說明媽媽帶的錢是夠的。教師在引領學生解決問題時,使學生認識到“購物的錢在40元和100元之間”這個結論,進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這類問題時(估算所需船只數或車輛數),在估計時可以用“進一法”往大估,而類似所需材料一定,估算加工物品數量時則應該用“去尾法”往小估。
當然,估算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四舍五入法”“取中間數”“先估后調法”等,這些方法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己不斷地去發現和總結,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估算教學中的“不作為”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不能使估算被遺忘。教師應創造性地開發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估算素材,把估算有機地融合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積極為學生搭建估算的平臺,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進行估算,使自覺估算成為一種習慣,從而促進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