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平
摘 ? ?要: 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活動效果好壞將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教學目標、學生主體等方面著手,精心組織適合低段孩子的語文課堂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發展思維、訓練語言、豐富情感、提高素養,從而有效地提高低段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低段語文 ? ?課堂活動 ? ?學生活動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尊重與體現,語文課堂變得活起來,學生活動也多了起來,學生課堂活動的創設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特別對于低段孩子來說,由于特殊的年齡、心理、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學生課堂活動效果好壞將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高低。因此,要提高低段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就必須精心創設適合低段孩子的語文課堂活動。那么,教師該如何才能創設出適合低段孩子的語文課堂活動呢?
一、切合學生實際,探尋學生興奮點
1.學生課堂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
低年級孩子特別喜歡參與內容新奇、刺激的活動,教師創設課堂活動時要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認知特點,不斷轉換不同活動形式,顯性活動與隱性活動相輔相成,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參與活動。
教師設計學生課堂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使閱讀內容與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有機結合,設計的學生課堂活動形式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做到“形動”與“心動”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發展思維做好鋪墊。
例如,上《比本領》一課時,要引導孩子有效實現“感悟梅花鹿和金絲猴的驕傲與自信”的課堂目標,單憑老師對于語氣語調方面的提示,無法讓孩子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形象的畫面,效果可想而知。孩子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沒有真正的體驗,是無法領悟到文本蘊含的情感的,其思維活動達不到較高的水平,更無法將內心的感受通過朗讀這一顯性活動表現出來。
于是,我根據孩子們喜歡聽故事這一特點,將文本內容自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孩子們聽。當孩子聽得入神時,立刻話鋒一轉,拋出問題“假如你是梅花鹿,聽到了比賽規則,你會想什么?”孩子很自然把自己當成了梅花鹿,當成了金絲猴,把“自己一定能先摘到果子”這個想法表達出來。此時孩子已完全進入教師講述的故事情景之中,已全然把自己當成小梅花鹿和金絲猴,在角色的融合中有了高仿真的情感體驗。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時孩子已經有了高仿真的體驗,內容是快樂的,接著請孩子分角色朗讀課文,孩子們興趣濃厚,把梅花鹿和金絲猴的驕傲與自信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這個朗讀活動自然是有效的、高效的、成功的。
除了講故事之外,還可以通過旋律優美的音樂、清新唯美的圖片等方法創設情境。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孩子心理、認知水平的特點,創設出能滿足孩子興趣需要的情境,讓孩子有效、高效地參與活動,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2.學生課堂活動形式要豐富,具有生活氣息。
低段孩子由于年齡、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集中注意力時間較短,維持他們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創設學生課堂活動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讓活動形式多樣化,要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語文特點有機聯系起來,既建立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之上,又能高效利用學生短暫的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低段語文有大量字詞需要認、讀、寫,對于認讀寫字詞,課堂教學中學生極易產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學生對認讀寫字詞喪失興趣,認讀寫字詞的教學目標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鑒于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變換活動形式,維持學生注意力,把枯燥的活動變得趣味盎然。教學中,我常采用“開火車”、“點豆豆”、“找朋友”等游戲進行字詞認讀,有時還用上多媒體,跟詞語寶寶捉迷藏,或者摘蘋果等大量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游戲激發孩子認讀生字詞語的興趣,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如讓孩子理解“垂頭喪氣”一詞的意思時,由于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于是老師可扮成記者采訪學生“大家會在什么情況下‘垂頭喪氣呢”?孩子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后,再請幾個孩子再現一下當時的情景,給我們表演,接下來讓孩子回到課文當中讀讀包含“垂頭喪氣”一詞的句子,聯系生活實際及上下文理解詞語含義,最后請孩子用“垂頭喪氣”一詞說一句話。這樣,孩子們在“接受采訪——再現情景——回歸文本——練習說話”的過程中,不但輕松理解詞意和運用詞語,而且思維活動隨之一步步加深,語文“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很好的訓練。孩子在愉悅的心境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不僅使其思維得到了有效訓練,還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味。
二、植根文本內容,尋找活動依據點
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堂活動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如在文本的關鍵處、重點處、難點處、矛盾處進行設計,并且設計的這些活動要能突破教學內容當中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參與這些課堂活動時能進行深層次的、復雜的思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讓學生閃現思維的靈光,凸現智慧的光芒,不是簡單地為了“活動而活動”。教師創設的課堂活動要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語文特點有機聯系起來,既建立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之上,又恰當體現語文味。
以《比本領》一課為例,本課要揭示的主題就是“合作才能成功”。對于合作,學生已有粗淺的認識。憑著生活經驗,他們認為合作就是要團結,要一起完成。其實,合作除了團結而外,還要講求合作方法,懂得如何發揮各自的優點,更好地完成某件事。梅花鹿和金絲猴摘果子這件事,如果我們單講方法,感覺有點像科學課,如果單講怎么團結,又有點像品德課,無法體現語文味。語文,無非就是聽說讀寫,只有把聽說讀寫做好了,才能體現出語文味。于是,我針對課文最后一段“他們都明白了。”一句創設這樣的活動:當孩子們學到最后一段“他們都明白了”時,我立刻追問:“他們都明白了什么?”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們說的過程是對“合作”理解的過程,也是訓練語言、口頭表達的過程。緊接著引讀“梅花鹿馱起金絲猴……”重點抓住“馱起、過了、爬上、摘到”這幾個動詞,有感情地朗讀,語文味十足。最后拓展訓練,他們都笑了,好像在說……讓孩子提筆寫一寫。
學生圍繞真正的問題進行了深層次思考,在交流過程中語言得到了發展,思維得到了碰撞,在交流與碰撞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心靈得到了洗滌。這樣的活動設計增強了活動的針對性,其出現的問題與文本重點、難點有著緊密關聯,具有可探究性,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思維廣度與深度得到了有效發展,從而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質量。
三、緊扣教學目標,把握活動出發點
布盧姆曾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希望實現的目標是什么。”因此,教師創設的學生課堂活動必須緊扣課堂教學目標,在語文三維目標中,尤其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這兩個層次目標進行活動創設。
設計《小獅子》這一課時,其中有一個目標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讀。圍繞這一目標,我設計了分角色表演讀。分別請孩子扮演大樹和小獅子。通過大樹與小獅子的對話,體會大樹看到小獅子不練功時的著急,體會小獅子的懶洋洋與滿不在乎,體會小獅子覺得有父母可依賴時的驕傲。再請一些孩子扮演獅子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出一席話,教育小獅子不能依賴父母,教育孩子們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因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設計合理,學生充分融入角色中,體會到人物的心理,從而有感情地朗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孩子對事物心理有了體會時,教師及時引導將這種體會用朗讀方式表現出來,其實是在授之以漁。在今后語文學習活動中,孩子就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這種在活動中習得的方法體會人物的情感,并用恰當的方式(如朗讀)將這種體會到的情感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得到了訓練,能力得到了提高,語文素養逐漸得到了提高。
因此,課堂活動要能給學生生成的空間,設計出能實現課堂教學總目標的一系列看似獨立又彼此關聯的課堂活動,給學生充分的生成空間,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面向全體學生,架構活動支撐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應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品質都存在著差異,有的孩子見識廣、語言表達能力強;有的孩子靦腆,不善于表達。但是,語文就是學習語言、發展語言的過程,就是要讓孩子勇于開口發表自己的想法,愿意說,還要會說。教師創設課堂活動時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把學生已有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設計出難易適度、層次分明的活動整體,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分層要求,實現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能得到相應最優的發展。
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事先把一些故事情節較強的文章改編成戲劇,讓學生進行戲劇表演,甚至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排,讓學生在演中大膽發揮;也可以設計一個“課前小故事”,內容與體裁不限,讓每一個孩子在這個時間段內都有鍛煉的機會……這樣,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基礎之上設計了一個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落后生“吃得了”的活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在活動中都能得到發展。
在一堂語文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與愉悅的情感體驗,教師就應該特別注意問題設計,尤其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假如問題太難,便會造成部分學生特別是落后生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逐漸形成懶于思考的習慣,阻礙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呈現梯度,難度適當,螺旋上升,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思考,讓各層次學生活動中都有所獲,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感,從而提高全體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比本領》的第二課時,一般都要引導孩子回顧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如果只單純抽學生復述,可能只有總結歸納能力強的孩子得到發展,而大部分孩子不知道從何說起,甚至有時候出現原封不動把課文讀一遍的情況。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都在這個活動中開動腦筋、學會歸納主要內容呢?這需要老師多動腦筋,降低難度。我的做法是先試著出一些提示語,讓孩子用填空方式完成,這樣扶他們一把。這樣,后進生便可通過近似于填空的方式學會給課文歸納主要內容,而對于中等生和優生來說,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使用更加簡潔、扼要的語言進行歸納,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
總之,教師設計課堂活動時,應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人人參與,讓不同認知水平、個性品質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體,真正做到“以活動促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
[2][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