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弋 徐光華
摘要:企業慈善捐贈已經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熱點話題,文章從企業慈善捐贈的理念出發,系統地回顧了企業慈善捐贈的概念,以及其在多種理論視野下的不同內涵,最后對后續研究進行了展望和評論。研究對理解企業慈善捐贈的內涵以及相關文獻脈絡有一定的梳理和啟發作用。
關鍵詞:慈善捐贈 企業社會責任 評述
一、背景
2015年6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5)》。報告顯示,“我國目前符合環保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社會組織數量約為300家。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共有正式登記的社會組織60萬個,比2013年度增長9.7%,且全國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超過3萬個。社會團體30.7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28.9萬個,基金會4 044個,分別比2013年增長了6.2%、13.3%和13.9%。”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慈善法》,這標志著我國的慈善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而慈善捐贈也已經成為企業家無法回避的話題。
二、企業慈善捐贈的概念
大部分關于慈善捐贈的研究都沒有提到慈善捐贈的概念,Gautier和Pach(2015)在回顧了過去將近30年162篇學術論文后發現,只有17%的論文闡述了他們對慈善捐贈的定義的理解,而事實上,學術界對于慈善捐贈的定義并不一致。按照Gautier和Pache的歸納,慈善捐贈的概念從“利他”到“利己”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慈善捐贈被認為是一種對公共的無私承諾,是一種公共商品(Common Good),這是最為純粹的“利他”型慈善捐贈概念,是一種超越經濟利益的給予,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高表現形式(Carroll,1991)。其次,慈善捐贈被認為是對其所處環境的投資(Community Investment),持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慈善捐贈雖然在短期內對企業的經濟利益有負向的影響,但是從長期看,依然能夠為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Davis,1973)。最后,慈善捐贈也被認為是一種市場手段(Marketing),例如,Murray等(Murray and Montanari,1986)就認為,慈善捐贈可以成為公司產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本身就是一種產品,這種產品幫助企業滿足某些特定的公共需求,因而慈善本身就是一種市場手段。
雖然從文獻的角度,可以將慈善捐贈的定義分為以上三類,但并不是說慈善捐贈只可以被分為這幾類,以上的三個定義更多地是從三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慈善捐贈的內涵,同一個捐贈事項,可能是一個企業市場運作的一部分,但畢竟慈善不是企業進行市場運作的唯一選擇,因此一個企業選擇慈善作為市場運作的途徑,反映了企業管理者“利他”的偏好和慈善之心。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視野下的企業慈善捐贈內涵
根據沈洪濤(2005) 的考據,利益相關者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The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現在的斯坦福研究所國際公司SRI International, Inc.,簡稱 SRI)的一份內部文件稱,利益相關者是指 “那些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企業組織將不復存在的群體”。在此之后,Freeman(2010) 曾提出過一個關于利益相關者的經典定義,他認為“一個組織里的相關利益者是可以影響到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其實現影響的群體或個人”。顯然這是一個對于利益相關者較為寬泛的定義,這樣的定義雖然可以廣泛地涵蓋利益相關者可能存在的各種形態,但是也模糊了概念應有的聚焦作用。一個企業的運營,必然導致其周圍的各種人群都受到其影響,那么按照Freeman的定義,這些人都是利益相關者,但反過來看,哪些又不是利益相關者呢?顯然,過于寬泛的定義無法將利益相關者真正有效地從總人群中區分出來。
與寬泛定義相對應的,是Carroll(2014) 提出的相對狹義的關于利益相關者的定義,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企業與之互動并在企業里具有利益或權利的個人或群體”,這一定義里強調了利益相關者應具有對標的企業潛在的“利益”訴求,以及對“權利”的要求。
慈善捐贈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組成部分,被認為是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手段,并且,能為企業帶來長期的利益。基于企業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數據,Jia和Zhang(2014) 的研究發現,在IPO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慈善捐贈帶來的效應有所差異。
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學者理解慈善捐贈的后續效應提供了一個寬泛的基礎性視角,慈善捐贈作為企業的“非主營業務”,其存在與企業理性經濟人假設相悖,必然是受到了某些利益團體的驅動,而其結果也必然反映了相應利益團體的訴求和反饋。因此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能夠有效地將企業的利益聚焦在固定的利益群體上,進而能夠合理地判斷相應利益團體可能產生的反饋。綜上,在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慈善捐贈不僅僅是利他之心的一種反映,同時也被賦予了企業平衡多個利益相關者的戰略內涵。
四、制度理論視野下的企業慈善捐贈內涵
雖然學界很早就意識到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必然受到其所在地制度環境的影響,但具體到制度環境如何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相關的理論研究卻并不多。Jones(1999) 較早地建立了一個制度環境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理論框架,該研究認為,社會文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公司盈利狀況等都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水平。Campbell( 2007) 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分析框架,在該框架中,包含了國家法律、行業自律、獨立的第三方監督、社會道德水平、工會組織以及交流通暢程度這六個方面,并認為國家之間的制度差異會影響企業在不同國家的慈善決策。在一個強勢且運行良好的管制范圍內,政府將會釆取積極的鼓勵措施,如免稅政策等,引導企業積極地參與慈善活動。存在健全而有效的行業監管,特別是當政府支持行業自我治理的條件下,企業更可能采取具有社會責任性質的社會公益活動。非營利組織、媒體、學校、工會等組織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具有普遍預期和關注情境下,企業的社會責任水平更高。
基于上述Campbell提出的制度理論分析框架,分析我國的制度環境對于企業慈善捐贈的影響可以看到,國家法律、行業自律和獨立第三方監督在我國都相對缺位,只有政府是比較明顯地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力量。之前就有學者指出,在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的中國,政府由于財力所限,提供的公共產品不一定能滿足公共需求,因而政府更傾向于要求其轄區內的企業履行捐贈等企業社會責任(Dickson,2003)。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就曾公開發出要求,希望企業進行捐贈以緩解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情況,并且,在地震10天之后,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向市場披露其捐贈的情況(Zhang et al,2010; Jia and Zhang 2011)。由此可見,在制度安排下,我國政府成為推動企業慈善捐贈最重要的力量,而慈善捐贈也被賦予了政企利益紐帶的經濟內涵。
五、研究展望
雖然現有文獻對慈善捐贈的“前因后果”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但是依然還有很多方面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驗證。
首先,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慈善捐贈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中最為外界所關注的一項,也應該成為公司戰略的一環。現有研究大都將慈善捐贈作為一個單獨的戰略來考慮,例如,將慈善捐贈看作是公共關系管理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用于構建更好的政企關系,但是,從更宏觀的背景看,公共關系也是公司整體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公司其他經營戰略需要形成相互的支撐,才能為公司整體提供價值,那么,慈善捐贈與其他戰略之間是否/如何形成戰略間的支撐?慈善捐贈又是否會影響別的戰略的執行?這些因素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其次,慈善捐贈屬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本文研究了同屬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慈善捐贈與稅收貢獻之間的關系,而主流文獻一般認為,企業社會責任還包含了勞動保護、環境保護等方面,后續研究可以進一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同模塊之間的關系,以期拓展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理解。
第三,現有對慈善捐贈的研究大都以企業視角為基礎,事實上各類慈善基金會以及NGO組織也日益增多,那么,各類慈善組織的興起是否會對企業層面的慈善捐贈產生影響?專業的慈善組織在“慈善的競爭”中是將企業擠出,還是提供更專業的慈善捐贈服務,導致企業更愿意捐贈?這些問題也有待后續的研究和探討。
最后, 2016年3月我國第一部慈善法正式出臺,這一法律的頒布和執行,會對我國企業和個人的慈善捐贈有怎樣的制度性影響,也是后續亟待跟蹤研究的課題。
綜上,企業慈善捐贈不單內嵌在公司戰略和經營中,也與社會制度、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這些都有待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Z
參考文獻:
[1] Campbell J L.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 (3): 946-967.
[2]Carroll A 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 (4):39-48.
[3] Carroll A B, Buchholtz A K. 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sustainability,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M].Nelson Education, 2014.
[4]Davis K.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business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3,16 (2):312-322.
[5] Dickson B J.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7] Gautier A, Pache A.Research 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A review and assess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126 (3):343-369.
[8]Jia M, Zhang Z.Agency costs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disaster response:the moderating role of women on two-tier boards–evidence from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1,22 (9):2011-2031.
[9] Jia M,Zhang Z.Donating money to get money:The rol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in stakeholder reactions to IPO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4,51 (7):1118-1152.
[10]Jones M T.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9,20 (2):163-179.
[11] Murray K B,Montanari J B.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 socially responsible firm: Integrating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 (4):815-827.
[12]Zhang R,Rezaee Z,Zhu J.Corporate philanthropic disaster response and ownership type: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response to the Si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1 (1):51-63.
[13]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財務業績關系研究——基于相關利益者理論的分析[D].博士學位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