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丹
摘要: 為配合大股東減持,管理層通過盈余管理或披露利好消息抬高股價,以使大股東盡可能多獲取利益,幾乎是一些上市公司公開的秘密,監(jiān)管層為此出臺多項措施嚴格監(jiān)管,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格力電器九次減持仍然存在類似現(xiàn)象再次佐證這一點。格力電器自2006年至2012年九次減持,前幾次在減持前發(fā)布利好消息,后幾次采用各不相同的盈余操縱的方式方法,如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增加或減少“其他應收款”、變更“預付賬款”,每種項目的變化都是不符合常識的變化,然而投資者不能很好地識別這些現(xiàn)象,市場一再被管理層操縱方法所蒙蔽。或許證券監(jiān)管部門加強監(jiān)管、會計師事務所加強審計、教育投資者多管齊下,才可能更好地抑制這些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關鍵詞:大股東減持 信息披露 盈余操縱 格力電器
市場普遍認為,大股東可能利用其信息優(yōu)勢與壟斷地位,在減持前可能通過發(fā)布利好消息、盈余管理以便選擇最好的時機拋售股票,獲取最大利益。2015年5月,格力電器位居“福布斯全球2000強”第385名,排名家用電器類全球第一位,先后獲得企業(yè)類和產品類榮譽總計1 000多項,如此高聲望的企業(yè)在減持方面是否也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投資者該如何評判企業(yè)資信狀況呢?從長期趨勢觀察,必將傷害投資者信心,影響資本市場健康發(fā)展。尤其是2016年年初以來,專注空調的格力集團因其加入新能源汽車備受注目。其實,自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以來,格力電器就開始大規(guī)模實施股權激勵,并從2006年開始,共有過九次減持。根據時間的相近程度,將其分成五個時間段分析,分別是2006年3月8日、2007年3月29日至4月18日、2007年12月21日至2008年4月2日、2009年3月13日和2012年2月3日至5月4日。其中,第一時間段解禁5 749.38萬股,第二時間段中第一次解禁較大,達到8 530.65萬股,第四時間段解禁最大,達到33 927.55萬股。主要是股權分置限售及股權激勵到期。
下面對2006年至2012年以來,格力電器九次減持前的信息披露和盈余操縱行為進行分析,以期通過深度剖析一個案例了解企業(yè)減持行為,為監(jiān)管部門、中介機構及投資者的相應決策提供某種啟示。
一、解禁期間基本財務指標分析
自1995年格力上市以來,收入一直呈上升趨勢,其中2006和2007年收入增長最多,達到44.3%,這兩年也正是第一次減持發(fā)生期。各年的毛利率上升越來越大,其中2014年達到36.1%,但是2006年至2007年的毛利率反而不是最高,僅為18.49%與18.26%。格力是否為了減持需要更多的收入增長,而不是更高的毛利率?當然減持五個時間段收入都處于增長期,但是2014年后收入明顯下滑。從凈資產收益率觀察,減持的幾個階段都不是最高,都在20%上下,甚至2016年僅僅為20.1%。毛利率自上市以來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11年以來開始上升,直至2014年開始下降。減持時間段選擇基本上處于毛利率較高時期。
2015年格力電器凈資產收益率(27.34%)僅低于美的集團(28.66%),高于青島海爾(19.31%)和TCL集團(12.11%),盈利能力較強。根據2016年7月7日數(shù)據計算,個股風險的Beta值(最近100周)在同行業(yè)中,格力為0.81,與美的集團(0.77)、青島海爾(1.01)和TCL集團(0.96)相差不大,處于1附近。觀察凈資產收益率可知,最高值為剛上市的1996年(43.81%),最低值為2001年(16.32%),均值為27.64%,但是同比增長率變化幅度非常大,最高值為2007年的23.91%,最低值卻是1996年的-28.12%,均值為 -2.82%,說明增長波動幅度過大,呈倒U型,極其明顯的是自從2007年之后,增長幅度已明顯減緩,緩慢下滑,所以,格力的增長乏力也不是從2015才開始的。從減持時機選擇觀察,基本上在同比增長率下降階段。
根據萬德數(shù)據庫提供的格力電器1996年至2015年的健康指數(shù)Z值分析,只有上市前四年及2007年處于比較良好的狀態(tài),其他都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尤其是2004年股改前一年處于堪憂狀態(tài),而股改的2005年馬上改為不穩(wěn)定狀態(tài)。除了2007年,減持的所有年份顯示的健康指數(shù)都是不穩(wěn)定,是否因為更多的盈余管理而造成這樣的結果?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管理層希望公司有好的業(yè)績,以便達到股權激勵所需要的門檻值,但是行權時,又希望凈利潤能夠更低些,這樣可以付出更少的代價來購買股票。2004年數(shù)據主要用于股權分置改革,期望業(yè)績更好,有更多的股份獎勵管理層,所以,業(yè)績較好。2005年底的業(yè)績,將直接確定管理層購買股票需要付出的代價,因而希望業(yè)績降低,但是又必須達到承諾的業(yè)績標準,所以,管理層將會在這二者間權衡。2005年完成的業(yè)績(超過上年的20.5%)剛好超過承諾的要求(超過20%)。2006年因為限售股到期,可能減持,需要各種利好消息,以便推高股價,高價套現(xiàn),事實正是如此。從表1看,為了實施凈利潤目標,2004年利潤盡可能做高,而2005年需要更低的業(yè)績,因而2005年的投資收益比2004年降低74.6%,但是2006年因為需要有更高的業(yè)績用于減持套現(xiàn),2006年的投資收益又比2005年增長280.19%,這種變化無法令人相信是正常的經營狀況。即便這樣,時任會計師事務所仍然發(fā)表了無保留意見,實在令人費解。再觀察表2,2006年4月11日發(fā)布 “股權分置改革承諾事項實施情況的公告”,2005年實現(xiàn)凈利潤 50 961.64萬元,超過2005年的目標利潤值50 493.6萬元,將向公司管理層出售713萬股,每股5.07元(2005年12月31日每股經審計的凈資產值272 194萬元/53 694萬股)。根據2008年該公司董事會公告,2005年凈利潤調整為55 476萬元,相比原來配股時的50 961.64萬元增加 4 514.36萬元,如果按照股改承諾,當時應當向管理層出售股價=(272 194+4 514.36)/53 694=5.15(元/股),管理層應當補交差價=(5.15-5.07)×713萬股=57.04(萬元),但是沒有看到該公司公布任何的補交款項。
第一次減持時,2006年一季度與上年同期相比,投資收益突然從負363萬元上升到1 717.34萬元,增長了5.73倍,這樣完成了凈利增長指標,同期的其他應收款減少,存貨減少。公告中未對此有任何必要說明,只是在3月8日當日發(fā)布了“關于股票簡稱變更及股票結構變動的公告”,不知是何種項目投資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投資收益?2007年3月31日的投資收益與上年同期相比,突然又下降98.11%,也是未有任何解釋。從主要財務指標分析,2006年3月31日的應收賬款僅為18.38億元,而2007年同期增加到31.29億元,增長70.23%,極不尋常的增長速度,是否為了達到目標,提前實現(xiàn)收入?2007年6月30日與上年同期相比,投資收益也是下降82.16%,而應收賬款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1.55%,與2007年一季度相比,下降36.67%,這種過山車的突升突降,實在令人懷疑其數(shù)據的真實性。2007年年底與上年同期相比,投資收益下降104.41%,但是凈利潤與上年相比卻增長103.42%,而同期“其他應收款”增長226.93%,存貨增長40.13%,這種增長速度實在驚人。而第三時間段的減持時間正好是2007年12月21日至2008年4月2日,配合減持行為的盈余管理比較明顯。2008年3月31日與上年同期相比,投資收益突然為0,預付賬款突然從5 884.08萬元增加到67 273.05萬元,增加1043.31%,為什么會增加如此多的預付賬款,實在無法理解。
或許為配合2009年3月13日的減持,2009年3月的季報反映,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6.15%,而成本卻減少22.17%,明顯采用了縮減成本增加利潤的方法來達到利潤目標,同期的預付賬款比上年同期增加 61.98%。
2012年2月3日的減持,需要同年一季度的收益更加漂亮,因而2012年一季度的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6.11%,而成本僅增加7.71%,二季度的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9.62%,而成本僅增長9.22%,明顯收入與成本增長不匹配,一般物價在不斷增長,營業(yè)成本不可能成比例的下降,如果需要縮減開支,更多的可能是管理費用與銷售費用下降,而不可能是剛性的營業(yè)成本下降,當時的主要原材料也未見下降。一季度與二季度的其他應收款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25.65%、48.01%。
可見,為了配合減持,格力采用了各種方法進行盈余管理,包括降低營業(yè)成本、增加應收款、其他應收款、存貨等方式,這些方法幾乎是輪流采用。
從圖1可以看出,收入與成本增長率并不同步,甚至出現(xiàn)一種奇怪的U型圖。明顯存在著利用投資收益來達到凈利潤平滑的目的,凈利潤增長始終處于平穩(wěn)增長,而投資收益猶如過山車般上升與下降。
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呈現(xiàn)出此消彼長的趨勢,后來就是同步往下變動,總之沒有共同的變動幅度。預付賬款變化顯示,金額的變動比率明顯是高低起伏,變動幅度過大。尤其是2008年的預付賬款變化最高。其他應收款也是比較好的操縱工具,有非常明顯的起伏變化。存貨相對表現(xiàn)比較平緩,可見較少采用這一科目進行盈余管理。
二、市場表現(xiàn)
(一)減持前格力信息披露情況分析
借鑒Givoly and Palmon(1985)計算好壞消息,如果信息披露前后一個交易日的股價漲跌幅度超過市場同期2%為好、壞消息的區(qū)分,否則為中性。從第一、二時間段觀察,在減持之前都會有好消息發(fā)布,不知是否由于監(jiān)管更加嚴格,后面三個時間段,減持前較少發(fā)布好消息,而減持在市場看來都是壞消息,市場對于減持一直心存恐懼。第一時間段中,3月8日之前共發(fā)布8個消息,其中好消息2個,壞消息1個,其他為中性。第二時間段,共發(fā)布7個消息,其中好消息3個,沒有壞消息,其余是中性消息。第三時間段發(fā)布消息較多,共有14個消息,其中好消息4個,壞消息2個,其余為中性,但是如第一個時間段一樣,最后一次消息有關減持,帶給市場的都是負面消息,可見,減持在市場看來確實是利空消息。第四個時間段共發(fā)布8個消息,其中2個壞消息,沒有好消息,尤其最后一天發(fā)布的減持還是利空消息。第五個時間段發(fā)布9個消息,其中好消息與壞消息各1個,其余為中性,但是最后一天發(fā)布的減持消息為中性,這是與前面幾個時間段不一樣的地方。
從這五個時間段觀察,格力電器在前期傾向于通過發(fā)布好消息來減持獲利,后期較少采用發(fā)布消息方式,但是從前面的財務數(shù)據分析,后期減持更多地通過財務數(shù)據的盈余管理來達到盈利目標,更加隱蔽與安全,這種方式可能難以被市場察覺。
(二)減持期間非正常回報情況分析
采用市場模型法估計公司的正常與非正常交易,估計期120天,窗口期選擇前后10天。觀察事件日前后十天的非正常回報值(日回報AR,累計回報CAR值),如3月8日為事件窗口,一直延續(xù)至實際交易日的后10天計算AR和CAR值。如果一個時間段有二至三個事件窗口,計算事件日與事件窗口期的確定。根據大股東減持的密集程度,考慮各次減持時間相近可能含有噪音,將9次減持分成5次時間段,具體如下:
第一、第四時間段只包含一次減持,將減持日(2006.3.8,2009.3.13)作為事件日;第二、第五和第三時間段分別包含2次(2007.3.29—2007.4.18;2012.2.3—2012.5.4)和3次減持(2007.12.21—2008.4.2),相互之間靠近,難以將減持日分開,分別選擇第一次與最后一次減持作為事件窗口,觀察前后10天的交易日情況。
從計算結果分析,第一時間段事件日后明顯獲得減持收益,分別獲得1.6%和0.9%的收益,除了第三日外,一直盈利至事件日后第8日(0.5%),且在2006年3月29日、4月5日、4月11日分別公布三個利好消息,計算結果分別是極好消息,漲幅超過市場同期的8.95%、3.99%、560.93%,不能不令人懷疑市場在故意釋放好消息,以利于大股東減持,直至2006年4月25,5月12日,因股改承諾事項延遲公告和股東大會召開未能達到市場預期,股價跌幅超過市場同期8.22%、77%和149.86%,是否減持引致市場強烈反彈,也未可知。第四時間段事件日后也是如此,漲幅更大,第一至第三日分別為1.9%、4.6%、1.3%。
計算第一和第四時間段的AR與CAR的變化,在事件日后AR和CAR值明顯上升,而此時也配合好消息的發(fā)布,助推股價的上升。但是一般事件日后第8天基本上消化了消息,在逐步下降。第二時間段相對CAR波動幅度較小,其他二次波動幅度都是較大。第二、三與五時間段的AR與CAR值的變化,從數(shù)值上觀察,每一時間段的第一次減持時效果并不明顯,只是在最后一次減持時,AR值的變化比較明顯,一般也是第8天后基本上消化了消息,開始逐步向下波動,與前面兩個時間段的變化趨勢比較一致。
三、結論與啟示
1.格力電器在減持時,大量運用公開披露好消息或盈余管理方式,以期獲得更多收益。在早期減持中,采用披露好消息方式干擾市場,而在后期采用盈余管理方式,方式發(fā)生明顯變化。每一時間段盈余操縱的方式方法都會發(fā)生變化,收入增長,成本降低,其他應收款變化,預付賬款變化,每種科目都發(fā)生過明顯的不合常理的變化,或許管理層也意識到需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更好地規(guī)避監(jiān)管,這也提醒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中,應當保持更清醒的認識,需要全面審計,而不是僅僅依據某種固定的方式關注某一會計科目,而應當全方位審計。
2.市場對信息的披露似乎比較敏感,其市場CAR變化不大,但是對管理層的盈余管理并不能很好地識別,表現(xiàn)在盈余管理的CAR變化遠大于信息披露的變化,所以,市場并不能很好地識別管理盈余,這與瓦茨與齊默爾曼的《實證會計理論》中的結論一致。這主要是投資者無法觀察到財務指標變動的真實性,而其真實性又被會計師事務所發(fā)表無保留意見而背書,因而如要讓市場更好地識別財務指標的真實性,唯有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監(jiān)管,以確保其發(fā)表更加客觀真實的審計意見。
3.這一方法也告訴我們,為什么客戶減持時進行盈余操縱成為公開的秘密,會計師事務所可以發(fā)表無保留意見,而能夠不受處罰,管理層更能夠不受處罰?監(jiān)管層為什么不能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或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式進行監(jiān)管。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