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脫貧攻堅重在“授之以漁”
2016年,綿陽江油市全面貫徹落實綿陽市委市政府扶貧攻堅決策部署,以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戶、帶動一片”為目標,圍繞產業發展特色和貧困戶現實需求,努力發揮職業培訓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初步實現貧困戶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全覆蓋的目標,不斷穩定和擴大就業。
江油市高度重視技能扶貧工作,強化相關機制建設,統籌推進培訓扶貧工作。
層層安排部署。將技能扶貧納入脫貧攻堅十三個專項方案和年度脫貧攻堅重點工作進行目標考核,把培訓任務分別下達到各鄉鎮和各定點學校,做到鄉鎮、定點培訓機構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共同推進職業培訓工作。
注重政策激勵。在培訓相關補助方面,為方便貧困戶在城區接受培訓,專門制定了“貧困家庭勞動力在城區內定點培訓機構參加各類就業創業培訓,可按照每人每天50元的標準給予食宿交通補助,但每人食宿交通補助總額最高不得超過所參加的就業創業培訓補助標準”的政策,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的培訓積極性。
加大要素保障。加大就業創業培訓資金向貧困村、貧困人口的傾斜力度,2016年培訓補貼資金達460萬元,并積極爭取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100萬元培訓資金的支持。進一步整合職業培訓資源,將定點培訓學校增加到18家,并結合經濟發展特點和群眾求職意愿,及時調整培訓課程,將培訓和就業緊密相結合,確保將培訓促就業落到實處。
從“培訓誰、在哪培訓、培訓什么”三個問題出發,江油市精準識別扶貧培訓對象,圍繞特色產業和貧困戶現實需要,因地制宜開展培訓。

▲ 刺繡培訓
建立貧困家庭勞動者實名制動態管理。通過全市42個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分中心)調查摸底將全市77個貧困村、22265名貧困人口全部錄入四川省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有效摸清摘帽村貧困人員的培訓意愿,有針對性的組織開班。
采取“宜聚則聚、重點突出”的靈活培訓方式。貧困村根據調查摸底和各村的產業特點選取1至2個主要培訓工種,組織符合條件并且有培訓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培訓,每個工種人數不少于20人。市就業局根據報名情況,圍繞農村勞動力轉移、文農林旅深度融合發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現代服務業三個方面,進行統籌安排,采取就地入村的方式進行培訓,對確有培訓意愿但由于本村參加培訓人數少無法組班的貧困戶,采取就近跟班學習的方式進行培訓。
開展特色技能培訓。圍繞文農林旅深度融合發展,根據21個摘帽村的產業規劃,在東興鄉開展了油牡丹種植培訓,培訓合格47人;在武都開展茶樹種植培訓,培訓合格81人;在大康、六合、楓順等鄉村旅游發展較好的鄉鎮開展了中式烹調師、餐廳服務員等培訓3期118人;圍繞農村勞動力轉移,利用春節農民工外出返鄉之際在雁門、厚壩、馬角、戰旗、敬元、東安等鄉鎮重點做好鋼筋工、砌筑工、電工、焊工和家政服務方面的培訓12期500人;圍繞農村生產需要,在多個鄉鎮開展種養殖培訓,培訓2000余人。
通過為貧困人員提供就業崗位、進行就業指導、搭建就業平臺等“一條龍”服務,江油市將職業技能培訓與貧困人員就業增收緊密結合起來。
培訓+招聘。加大培訓和招聘會、職業介紹的對接,培訓人員優先推薦就業,邀請企業到培訓結業現場進行招聘。
培訓+轉移就業。積極落實勞務輸出,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引導培訓勞動力參與勞務輸出,促進他們在城鎮穩定就業。加強勞務輸出定制培訓,組織江油科發勞務、順誠勞務等外派勞務基地到鄉鎮招聘,提供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勞務崗位。
培訓+創業。通過創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升培訓人員干事創業能力。大力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貧困村發展。2016年新增返鄉農民工創業285人,創辦企業186家,帶動就業8371人,實現產值1.496億元。
江油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