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彥
摘要:目的 探討與分析應用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研究現狀及效果。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4月,選擇我院收治的14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抽取表法將14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不擇期方法進行針灸治療,觀察組采用擇期針灸治療方法,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以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9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57%,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沒有患者因為治療出現不良反應。結論 將針灸擇期治療方法應用在周圍性面談臨床治療中,治療效果明顯,具有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
周圍性面癱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也是針灸治療最常見的疾病。周圍性面癱主要是由炎癥、病毒感染等引起,發病率較高,尤其是以青壯年比較多見,因此必須加強對該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1]。本次選取了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4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探討應用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療效的研究對象,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4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門診體格檢查、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診斷為周圍性面癱。按照隨機數字抽取表法將86例患者分為兩組,包含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3例。其中對照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5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2.35±5.26)歲;觀察組男患者36例,女患者37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51.38±5.37)歲。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本次試驗知情同意書并或院內倫理委員會論證批準,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誤差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常規西藥口服治療,口服潑尼松1次/d,30 mg/次。針對病毒引起的面癱情況,需要給予患者肌內注射或靜脈推注病毒唑,依據患者體重控制注射量,一般1kg體重控制在10~15 mg,連續治療5~7 d。給予對照組患者針灸治療,采用不分期方法,取穴為養白四白穴、魚腰穴、地倉穴、翳風穴、合谷穴、頰車穴、攢竹穴、迎香穴等。給予觀察組擇期針灸治療方法,取穴為白四白穴、魚腰穴、地倉穴、翳風穴、合谷穴、頰車穴、攢竹穴、迎香穴等。在發病急性期,醫生需要運用針灸針淺刺,無需進行通電治療。在發病后靜止期,則需要進行通電治療,采用低頻東湖米的波脈沖擊電流治療,控制好電流的強度,留針時間一般控制在25~30 min。在恢復時期,醫生需要運用透刺聯合閃罐治療,無需進行通電。
1.3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臨床療效包括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痊愈為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表情活動恢復正常,沒有出現活動障礙,且在說笑時不會出現口眼歪斜情況,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顯效為患者不作出棉布表情時不會發生口眼歪斜情況,只有在進行呲牙或其他夸張面部動作時才會出現輕度口歪情況。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和面部表情活動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額紋不對稱情況,且在進行棉布活動時,會出現口眼歪斜癥狀;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出現加重情況。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所占比例、顯效所占比例與有效所占比例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對記錄的數據進行處理,將本研究的數據均輸入到SPSS20.0軟件中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根據表1可知,治療以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9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57%,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沒有患者因為治療出現不良反應。
3討論
依據中醫辯證理論可知,面癱主要是由于經絡空虛引起,當在風熱或風寒侵襲面部時所形成[2]。周圍性面癱一般表現為患側額紋消失、皺眉無力、眼瞼閉合不全、口唇歪斜、口角下降等,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面部麻木感,味覺減退、口干、眩暈等,后期還會出現抽搐[3]。目前西醫治療周圍性面癱主要采用藥物和手術治療方式,其中藥物一般采用皮質激素治療、抗病毒治療,并加強按摩治療和功能訓練等[4]。而在中醫中,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已經具有較長的歷史,在諸多臨床實踐中均取得明顯的成效,且在1998年美國醫學會《通用醫療程序編碼》將針灸納入治療面癱的正式有效方法[5]。臨床針灸治療面癱主要是以毫針刺法和灸法為主,還包含電針治療、罐法治療、穴位敷貼等綜合治療等。周圍性面癱針灸治療取穴為養白四白穴、魚腰穴、地倉穴、翳風穴、合谷穴、頰車穴、攢竹穴、迎香穴等,能夠有效散寒祛風、氣血調和和經絡疏通[6]。由于周圍性面癱包含集中不同的分期臨床癥狀,即急性期、靜止期和恢復期,而且不同分期的病理變化存在較大的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分期病理變化擇期進行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根據大多數學者對分期的觀點可以將患者發病后1~7 d為急性型,8~20 d為靜止期,21~90 d為恢復期。本研究探討了應用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治療以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9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57%,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沒有患者因為治療出現不良反應。表明采用擇期針灸治療方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遠遠優于采用不分期針灸治療效果,且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結果與王子臣研究結果一致,王子臣研究結果治療組治療有效率為90.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0%。
綜上所述,將中醫擇期針灸治療方法應用在周圍性面癱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面癱臨床癥狀,加速疾病的患者,且具有較高的安全可靠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何思途,李冠豪,黃家貴.探討分析中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5,27(09):180-181.
[2]李佳,孫忠人,魏慶雙,等.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文獻的系統評價[J].針灸臨床雜志,2015,10(29):64-67.
[3]張茹,王雪峰.針灸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周圍性面癱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01(31):24-26.
[4]許佑彥.6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用祛風牽正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的臨床分析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08(10):612-613.
[5]郭飛,盧振產,邱彥昭.針藥結合治療小兒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急性期48例臨床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13,04(08):40-42.
[6]荊占軍,李麗.針灸配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04(09):95-96.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