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潔麗
摘要: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中屬"痹證",以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主。本文就近年來中藥治療RA的研究成果進行闡述。
關鍵詞: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氣血虧虛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以慢性關節組織炎癥性病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關節處起病,呈對稱性,病情纏綿不愈且致殘率高,被稱為"不死癌癥"。臨床多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晚期關節畸形、強直及功能障礙,甚至喪失勞動力,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隨著對傳統醫學的重視和研究,中醫藥在治療RA上取得較快發展和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近年來中藥治療RA對的臨床研究進行如下總結。
1 RA的辯證分型及復方治療
中醫將RA歸為"痹證",認為其外因是風寒濕熱之外邪,而氣血虧虛、營衛失調為其內因,屬于"本虛標實"證。中醫學者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繼承、補充和總結,將該病辯證分型為[1]:氣血虧虛型、肝腎陰虛型、腎虛寒凝型、痰瘀互結型、風濕熱郁型和風寒濕阻型,以此對RA進行治療。
1.1調和肝脾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肝脾失調而內生風濕是該病的中早期病機特點。仝濤[2]以薏苡仁湯合用雙氯芬酸鈉膠囊治療RA 22例的有效率為90.91%,該方具有健脾滲濕、修復正氣,得暢氣血的功效,同時具有鎮痛消炎效果且副作用小,費用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姜萍[3]等采用和痹方加減治療RA 32例,取得良好效果,和痹方具有祛風盛濕,舒肝理脾,消腫止痛之功,且組方配伍得當,隨癥加減,標本兼顧,能夠改善患者滑膜炎癥,減少關節腔積液,防止骨侵蝕,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
1.2滋養肝腎 RA的內在原因主要是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無以滋養筋骨,導致外邪聚集于內而發病。陳宇[4]等采用扶正蠲痹湯加減治療RA 87例,取得滿意效果,扶正蠲痹湯以扶正祛邪、補益肝腎為主法,且有補精血、散寒除濕、通經活絡、止痛之效,以達到濡養關節組織,使其康復的效果。喻萍[5]等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RA 50例,能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治療有效率達94%,結果顯示加減獨活寄生湯治療RA療效確切,值得推廣使用。因肝腎虧虛,病邪入侵,獨活寄生湯能夠入腎伏風,入肝腎而祛寒,足氣血而祛風濕,強肝腎而除痹痛。現代藥理表明,獨活寄生湯有抗炎、鎮痛、改善循環系統、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且療效安全。
1.3通經活絡 痹,即閉塞不通,風寒濕熱入侵血脈,隨血流竄,阻礙氣血津液運行,致使經脈瘀阻。袁超[6]用活絡通痹湯治療RA 45例,與口服尼美舒利作對比,其總有效率為93.3%。其方擅除下焦、筋骨之風寒濕邪,發陰散寒,溫心通脈,舒經活絡,伴以蟲蛇類藥物,加強其活血化瘀,散結通絡的作用。現代藥理證明,此方具有提高免疫力,促進炎性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與甲氨蝶呤同用,能減輕西藥的毒副作用,增強作用效果,縮短治病療程。
2常用單味藥
近年來,眾多研究者從藥理、毒理、天然化學等方面對RA治療的單味中藥進行廣泛而深入研究和探討,結果顯示,單味藥具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及臨床療效,如鎮痛、抗炎、抗變態反應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2.1雷公藤 雷公藤又名黃藤,是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廣泛用于免疫系統疾病,有抗炎止痛、免疫調節等作用,尤其在RA治療中效果更佳。雷公藤全株有毒,以根皮為最,研究多以雷公藤內脂醇、雷公藤多苷等主要成分為主。經研究[7],雷公藤內脂醇可以抑制RA患者滑膜細胞產生PGE2,促進B細胞增值;雷公藤內酯酮能夠降低RA大鼠細胞因子TNF-、IL-1、IL-6水平及關節浸液PEG2、NO含量等;雷公藤甲素(TP)影響成纖維樣滑膜細胞(FLS)增值,抑制FLS增值并誘導其凋亡。
2.2白芍 白芍總苷提取自毛艮科白芍干燥根,有抗炎、鎮痛、保肝、免疫調節等藥理作用,主要用于RA的臨床治療。盧慧琴[8]等說明白芍總苷治療RA的機制之一可能與其控制趨化因子的分泌有關,而白芍皂苷的抗炎作用與恢復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質的過氧化有關[9]。白芍皂苷治療RA可通過:①劑量依賴性調控滑膜細胞增生;②抑制FLS分泌細胞因子;③調節Bax及Bcl-2蛋白表達水平,促進FLS凋亡。
2.3黃芪 黃芪甘、微溫,以補氣為主,可升陽、固表益衛、利水消腫。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降壓、利尿、保肝、增強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由陳利鋒[10]等可知黃芪能起到減少炎癥滲出、增強膠原纖維彈性,抑制滑膜細胞增生,減輕RA大鼠關節損傷的作用,同時無不良反應發生。
2.4川芎 川芎嗪是川芎干燥根的提取物,有抗炎、活血等功效。劉國玲[11]等通過大鼠膠原性關節炎(CIA)及免疫影響觀察,發現川芎嗪能減輕關節紅腫,抑制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增殖,降低血中抗CⅡ抗體以及細胞因子TNF-、LI-1、IL-12水平,改善細胞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現象。
3結論
與西藥相比,中藥具有來源廣、療效好、毒副作用小、標本兼顧,且可長期服用等特點,且中藥成分復雜,藥物相互間作用功效存在多變性,因此,在臨床使用中需發揮各自長處,避其不足,以期更加有效的治療RA。
參考文獻:
[1]陳秀敏,黃清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辯證分型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5):849.
[2]仝濤.薏苡仁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探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20):123-124.
[3]姜萍,張琳英,戴玲玲,等.和痹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36(1):24-28.
[4]陳宇,詹慶虹.扶正蠲痹湯及其衍化方劑辨治風濕痹證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11):1319-1320.
[5]喻萍,陳勇.獨活寄生湯聯合美洛昔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3):2560-2562.
[6]袁超.活絡通痹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6):125-126.
[7]李春杏,李太生,朱珠,等.雷公藤抗炎免疫調節活性單體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21):4159-4164.
[8]盧慧琴,鄭妮,傅曉英,等.白芍總苷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今日藥學,2015,25(8):588-590.
[9]石雪蓉.中醫藥診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現狀[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0,18(1):31.
[10]陳利鋒,吳娟,何東初,等.黃芪注射液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6):924-925,928.
[11]劉國玲,蘆琨,郭輝,等.川芎嗪對大鼠膠原性關節炎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4,30(1):52-55.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