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崐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膝類風濕性關節炎MRI早期診斷價值與關節鏡下全滑膜切除術治療的有效性。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膝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32例,術前均采用MRI行早期診斷,并采用關節鏡下全滑膜切除術治療,將患者診斷與治療方法及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診斷結果: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準,32例患者中,MRI診斷符合率為94.1%。治療效果:32例患者治療6個月后膝功能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有較顯著性差異P<0.05;32例患者治療6個月后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檢測值與治療前相比有較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MRI早期診斷膝關節風濕性關節炎檢出準確率較高;采用關節鏡下全滑膜切除術治療膝關節風濕性關節炎,其不僅可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而且還可改善患者全身狀況,對提高治療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膝類風濕性關節炎;MRI;關節鏡;全滑膜切除術;應用價值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炎性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關節,其中膝關節是最易侵犯關節之一[1]。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極為復雜,目前臨床尚未明確,不過多數學者認與遺傳、感染、性激素失衡等有關[2]。由于該病癥具有較高致殘率,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是促進患者病情轉歸關鍵。為了探討診斷與治療膝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效方法,本文選取膝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32例,將其診斷與治療方法及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膝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32例,其中:男9例,女23例;年齡在21~69歲,平均年齡(48.2±3.6)歲;病程在0.6~13年,平均病程(4.9±2.5)年?;颊呦リP節發病部位分為:單側22例;雙側10例。
1.2治療方法
1.2.1 MRI檢查方法 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后,運用自旋回波序列采集矢狀圖像;運用快速反轉自旋回波序列采集冠狀圖像; 42例膝關節平掃后繼續做增強掃描:釓噴酸葡胺0.1mmol/kg靜脈給藥后,對增厚滑膜組織行矢狀、冠狀、橫軸位連續性掃描,根據繪制曲線對其病情進行分期。
1.2.2關節鏡下全滑膜切除術方法 術中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于膝關節髕下外側處做切口,置入關節鏡,對病灶周圍組織進行檢查,以確定病灶累及范圍。并于膝關節內側做輔助切口,于滑膜增生典型處取組織做病理檢查。當病灶累及半月板或關節軟骨時,先行修復后,采用刨削刀與射頻行滑膜組織清除術。再于膝關節后外側做手術入路,采用同樣方法將后外側滑膜組織進行清除后,使用生理鹽水對關節腔進行沖洗,并留置引流管達24 h,手術切口采用彈力繃帶包扎,并使用冰袋冷敷達6 h。
術后處理:手術結束24 h后,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肢體活動訓練,術后3 d患者可下床活動;術后指導患者按時服用抗風濕類藥物治療,并根據患者癥狀逐漸減量。
1.3評價指標 采用Lysholm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3]:量表包括跛行、支撐、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等方面,總評分值為0~100分,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狀態越差。
1.4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輸入SPSS 19.0統計軟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將均數±標準差與百分率做為數據表示方法,數據對比時分別采用t或?字2檢驗處理。將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診斷結果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準,32例患者中,MRI診斷符合率為94.1%。
2.2治療效果
2.2.1 32例患者治療6個月后膝功能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有較顯著性差異P<0.05。
2.2.2 32例患者治療6個月后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檢測值與治療前相比有較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MRI對膝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有效性: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發展,MRI可清楚顯示出受炎癥浸蝕后軟骨、滑膜、骨髓等改變,因此,MRI對膝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價值已經得到了臨床醫師認可與青睞[4]。對于早期病變患者,MRI平掃時,可見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且不均勻表現;加強掃描時可見滑膜明顯強化且強化曲線呈現出速升、速降型;對于中期病變患者,MRI平掃時,可見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至低信號;加強掃描時可見滑膜中等強化且強化曲線呈現出速升、緩降型;對于晚期病變患者,MRI平掃時,可見T1WI與 T2WI均呈現低信號;加強掃描時可見強化曲線呈現出緩升、緩降型。從本次研究結果看,42例膝關節病變中,MRI診斷符合率為94.1%,這一結果提示:MRI對關節病變檢查時,圖像清晰且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
關節鏡下全滑膜切除術治療膝風濕性關節炎有效性: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研究不斷深入,大量研究結果證實[5]: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早期即可致關節組織出現毀損等改變。因此,及時清除發生炎癥改變的關節滑膜組織可阻斷患者病情發展。本次研究利用關節鏡技術采用不同入路方法,可將關節滑膜徹底清除干凈,并將受損半月板、軟骨等病灶進行修復,其不僅保護了關節免受炎癥破壞,而且也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有效提高了治療效果。另外,病灶組織切除后,機體炎癥指標得以控制,致使患者手術6個月后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檢測值明顯降低,這一結果說明:關節鏡下全滑膜切除術不僅可清除病灶組織,而且還可改善患者全身狀況,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健,蔣煜青,郭維康,等.膝類風濕性關節炎MRI早期診斷價值與關節鏡下全滑膜切除術治療[J].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5,07(3):146-150.
[2]何勇,肖漣波,翟偉韜,等.基于MRI滑膜測量的關節鏡滑膜切除術治療膝類風濕關節炎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8):1651-1656.
[3]余海龍.關節鏡與切開術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4,11(16):32-34.
[4]陳永剛.超聲及核磁共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8):1503-1504.
[5]馬步超,劉濤.關節鏡下膝關節滑膜切除術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52):113,115.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