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宇萌+霍洪軍
摘要:退變性脊柱側彎是一種好發于老年患者的退行性病變,病變部位主要在椎間盤、椎間小關節,近年來發病率持續上升。退變性脊柱側彎的病變復雜,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不同患者的表現有明顯差異,治療方法、分型不同,選擇的治療方式也有明顯差異。本文就退變性脊柱側彎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臨床表現、診斷方法、疾病分型、治療方法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退變性脊柱側彎;研究進展;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退變性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持續升高。脊柱是人體主要的負重骨,慢性勞損會使脊柱出現緩慢病理生理變化,冠狀面Cobb角超過10°。患者主要有頑固性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跛行、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給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可以明確診斷。臨床關于退變性脊柱側彎的分型較多,沒有統一的標準[1]。保守治療方法包括中藥療法、外用貼敷藥、按摩療法、針灸療法等,但是保守療法的療效不明顯。手術方法包括單純減壓術、短關節融合術、骨移植手術等,根據患者的病變程度選擇最佳手術治療方式。本文就退變性脊柱側彎的相關研究進展進行分析綜述,內容如下。
1國內外關于退變性脊柱側彎的研究進展
國外有關研究表明,退變性脊柱側彎主要與炎性因子、自身免疫反應、組織降解酶活性增加、手術創傷等因素有關。對退變性脊柱側彎主要采用綜合療法治療,保守治療方法主要環節患者的臨床癥狀。如鼓勵患者臥床休息,藥物療法、理療、牽引療法可以緩解患者疼痛、活動受限癥狀。手術治療主要采用椎間盤切除術、椎體減壓術、椎體融合術等,手術治療的療效直接,可以清除退變的組織,維持脊柱穩定性[2-3]。但是,手術具有明顯的創傷性,對機體生理功能有干擾,老年患者的恢復能力較低,不同患者的耐受度有明顯差異,術后容易復發,增加患者的痛苦。目前,國外對脊柱側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尋找延緩脊柱退變的方法、合成脊柱功能替代品。
國內對退變性脊柱側彎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對檢查后癥狀減輕的患者主要采用保守方法治療,治療無效后行手術治療。對于胸椎側彎超過50°、后凸超過60°;腰椎側彎超過40°、后凸超過5°,且合并有神經功能損傷的患者建議盡早采取手術治療[4]。手術方法有單純減壓術、減壓術聯合短節段融合術、減壓術聯合糾正畸形及長節段融合術等,根據患者的脊柱側彎程度及患者的全身狀況選擇最佳手術方案。對于剛開始有腰部疼痛癥狀并確診的患者給予非甾體類消炎藥、止痛劑、肌肉松弛劑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用藥后癥狀無改善的患者給予硬膜外或關節面注射止痛藥、神經根阻滯療法進行治療。同時,可以短時間佩戴支具起到輔助固定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2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表現
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主訴主要有腰部劇烈疼痛、放射性疼痛、下肢疼痛、跛行、活動受限等,主要是因為脊柱側彎會影響正常組織、血液循環,壓迫神經組織、使椎間盤狹窄,從而引起脊旁肌肉痙攣,出現上述癥狀[5]。
3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診斷方法
由于退變性脊柱側彎常有神經壓迫癥狀,所以,在臨床診斷時應對患者進行神經系統檢查,排除精神病變。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仔細詢問患者的臨床癥狀、疾病史、用藥史、發病時間、主要癥狀、家族遺傳病史等相關信息,排除脊髓腫瘤引起的疼痛或病理性骨折引起的脊柱側彎。然后同時采用影像學方法進行檢查,對于側彎程度明顯的患者通過常規X線攝片即可明確診斷[6]。對合并有其他病變,難以判定的患者的采用螺旋CT檢查或增強掃描,提高檢出率。對懷疑有脊柱側彎CT卻難以檢出的患者給予MRI檢測,盡早明確診斷。長期脊柱畸形患者會引起髖膝關節攣縮,所以,患者有髖膝關節攣縮癥狀時提示可能存在脊柱退變,因提高重視。在臨床檢查時因仔細詢問患者主訴,對周圍組織進行全方位檢查,降低漏誤診率。
4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分型
臨床對退變性脊柱側彎分型方法較多,有SRS分型、Schwab分型法、Simmons分型法、Plonmis分型法,其中以Schwab分型法的臨床應用作為廣泛,通過患者的臨床癥狀、生存質量和影像學檢查特點進行分型,內容更為全面。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分為Ⅰ型:單胸彎;Ⅱ型:T4~T8的上胸椎主側彎;Ⅲ型:T9~T10的下胸椎主側彎;Ⅳ型:頂點在T11~L2的胸腰椎側彎;Ⅴ型:頂點在L2~L4的腰椎側彎。根據腰椎前凸角分為A型(腰椎前凸超過40°)、B型(腰椎前凸0-40°)、C型(Cobb角超過0°,無腰椎前凸)。椎體半脫位分為0級(無椎體半脫位)、+級表示最大半脫位距離在1~6 mm、++表示最大半脫位距離超過7 mm[7-8]。
SRS分型通過對患者進行站立位矢狀位、冠狀位脊柱X線攝片,胸彎范圍為頂錐T2~T11-12,胸腰彎頂錐T12~L1,腰彎L1-2~L4。按照側彎部位分為原發性側彎、區域性矢狀位畸形、腰椎退行性變、總體平衡情況,但是SRS分型主要針對成人脊柱側彎畸形,未結合患者的合并病變、臨床癥狀、年齡因素,不能知道手術方法的選擇[9]。
Simmons分型法主要依據脊柱旋轉、腰椎前凸進行判定,Ⅰ型:脊柱側彎,無旋轉畸形;Ⅱ型:脊柱側彎同時有旋轉畸形、有腰椎前凸表現;Ⅲ型:脊柱側彎同時有旋轉畸形,冠狀位、矢狀位有異常癥狀;A型:患者有背痛癥狀,無神經根癥狀;B型:患者有背痛、坐骨神經痛癥狀;C型:患者有背痛、大腿疼痛癥狀[10]。
Plonmis分型法對脊柱側彎部為、移位情況進行分型,并針對不同類型提出手術方案,對手術方案的選擇具有指導意義。Ⅰ型:無椎體脫位、旋轉癥狀,選用椎管減壓術;動力下移位低于2 mm患者采用椎管減壓術治療;動力下移位超過2mm患者采用椎管減壓術聯合椎體融合術治療。Ⅱ型:脊柱側彎同時有旋轉畸形、脫位低于5 mm的患者,區段穩定患者單純給予椎管減壓術治療,區段不穩定患者采用椎管減壓術聯合椎體融合術治療;椎體旋轉、脫位超過6 mm的患者采用椎管減壓術聯合椎體融合術治療[4]。Ⅲ型:分型及治療方法同Ⅱ型,患者有矢狀面失衡、冠狀面失衡癥狀時采用椎管減壓術、長節段融合術治療[11]。
5退變性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
無脊柱側彎、旋轉畸形、癥狀較輕的患者主要采用中藥療法、外用貼敷藥、按摩療法、針灸療法、牽引療法、神經根阻滯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對于保守治療無效、胸腰椎側彎幅度較大且有神經壓迫癥狀患者應立即采取手術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禁止吸煙飲酒,對合并有骨質疏松、骨折史患者用X線明確診斷,制訂重建技術方案。觀察患者骶骨中線變化情況,判定患者的冠狀面平衡情況,維持脊柱平衡。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主要通過自體移植手術治療,恢復能力強,療效突出[12]。但是對于老年合并有骨質疏松患者主要采用異體移植、人工合成材料進行椎體融合,采用錐弓根髓內釘進行固定,提高固定效果。
6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治療
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在進行保守治療之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尤其是存在進展風險的側彎,比如腰彎40°以上,或胸彎在50~50°以上的患者,另外,對于胸椎后凸角度在60°以上,腰椎后凸在5°以上的患者,均呈現為不正常的情況,要對其進行矯正處理[13]。并且,針對神經源性跛行或神經根病患者,即,神經功能上期缺損患者也可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以維持冠狀面及矢狀面平衡為治療原則,脊柱姿勢平衡,可將能量需求降低,對疼痛進行限制,對疲勞感進行緩解,以此將患者滿意度及美觀效果提升,并對因畸形造成的并發癥進行減少。同時退變性脊柱側彎以對畸形脊柱固定和融合好為治療目標。相關研究顯示,對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治療,不用給予自體移植或同種異體移植融合就會成功,然而針對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于青少年相比,有較高的假關節風險。經過融合治療的成人畸形患者,高達24%的假關節概率,其影響因素主要為骶骨骨盆固定不完整、大于55歲的年齡、矢狀面正平衡在5 cm以上,胸腹聯合切口及髖關節骨關節炎、胸腰段后凸等[14]。以此說明,力學環境建立要適當。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采用關節固定術進行治療,標準物質也為自體移植,固定髂骨之后,髂移植物可能無法取得,因此,可選擇自體移植物的代替物,在融合程度的影響下,缺乏局部自體移植物時,主要以成骨蛋白、人工合成材料及同種異體產品等為代替物。有研究顯示,BMp可將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將質量效果提升[15]。
退變性脊柱側彎以手術治療為主,患者有三維畸形,骨質重建為主要治療原則,應盡早進行神經管減壓,糾正矢狀面或冠狀面失衡癥狀,通過骨移植或使用填充劑提高骨量,提高脊柱穩定性。目前,我國對退變性脊柱側彎的分型標準還沒有特定的標準,在臨床治療中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病史等信息制訂合理的手術方案,改善患者的預后。希望臨床對退變性脊柱側彎制訂統一的分型、治療方案,提高對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處理能力,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鄭杰,楊永宏,樓肅亮,等.退變性脊柱側彎的生物力學有限元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30):5490-5496.
[2]秦柳花,馬華松,閆晶,等.藥物-心理聯合鎮痛對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術前疼痛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6):1904-1907.
[3]翟睿,汪學松,金傳峰,等.退變性脊柱側彎與骨質疏松癥相關性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3):256-259.
[4]周立建,吳小濤,戎琳曄,等.丹陽地區退變性脊柱側彎流行病學調查和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5(9):802-805.
[5]關永林,趙學權,王振東,等.后路椎弓根釘棒固定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16,19(3):287-289.
[6]劉繼峰.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8):209-210.
[7]鄒春華,肖經難.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1):89,91.
[8]李波.退變性脊柱側彎外科治療重點問題[J].臨床外科雜志,2014(5):314-316.
[9]樓肅亮,鄭杰,楊永宏,等.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術后并發癥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23):20-22.
[10]黃華偉.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7):40-42.
[11]楊子斌,趙偉,呂喬,等.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臨床分析[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1):56-57.
[12]丁安澤.手術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8):2467-2468.
[13]門麗.退變性脊柱側彎術前術后護理[A].//第九屆西部骨科論壇論文集[C].2013:227-229.
[14]蘇士樂,劉浩,章宏志,等.選擇性短節段固定融合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J].頸腰痛雜志,2014,35(6):435-437.
[15]黃小金.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彎研究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7):779-781.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