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錦云 吳九陽
摘要:目前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正在大力推進中,就兩者共生模式來說,全國各地實踐模式不盡相同,總結起來,無外乎有三種類型,即唇齒相依、若即若離和天涯海角等城鎮化與工業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夠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城市較少。不論是唇齒相依、若即若離模式,還是天涯海角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均未能體現其科學的內涵和發展路徑。在我國新城(開發)區、老城區、農村小城鎮等不同區域有著迥異的產城融合形成機理與發展模式,因此新城區應走空間、功能和效率相匹配的產城融合發展路徑,老城區應走產業升級與城市化功能升級并舉之路,而農村地區應走產業集群和小城鎮兩個優先發展道路,并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產城融合發展目標。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產業和城鎮融合道路,不僅能解決農村小城鎮產城融合問題,而且能打破城市與農村產城融合的隔閡和壁壘,打通城市與農村在產城融合的資源共享與經驗交流的平臺。
關鍵詞:產城融合;城鎮化質量;新城區:老城區:小城鎮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11-0023-07
近20余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獲得快速發展,2015年城鎮化率高達56,1%,但城鎮化質量不高,產城融合度低,突出表現在產業布局和城鎮發展分離,睡城和鬼城現象頻現。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不協調、不同步,既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隱患,也阻礙我國工業化的轉型與升級發展。因此,本文試圖從提升城鎮化質量視角來研究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形成機理及其實現路徑。
一、現有城鎮化與工業化共生模式的實踐誤區
縱觀已實現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實踐經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如一對孿生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共融共生;反之,雖形似但神不合,甚至互相掣肘。目前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正在大力推進中,就兩者共生模式來說,全國各地實踐模式不盡相同,總結起來,無外乎有三種類型,即唇齒相依、若即若離和天涯海角等城鎮化與工業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夠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城市較少。
1.唇齒相依模式
廠房挨著住房,住房連著工廠。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唇齒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城鎮化和工業化共生模式在全國老工業城市較為普遍。其形成既有當時國際和國內政治經濟發展態勢等歷史原因,也有缺乏發展工業化經驗和未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的主觀因素。廠房連著居民生活區發展模式,最大的優勢首先是體現在產業工人上班路程近,節省工作時間成本。其次,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廠房連著職工宿舍便于工人之間、工人與工廠領導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員工對公司認同感的快速形成,在工作和生活兩個領域形成熟人社會,溝通成本能夠降低。當然,該類模式也有鮮明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容易造成對居民區的噪音、熱、廢水、粉塵、有毒氣體等工業污染,特別是一些重化工、重金屬等工業企業的污染更嚴重。二是居民區容易被工廠無序地分割。造成地方政府無法集中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即便供給,也會造成供給成本高。三是城鎮化與工業化過度融合帶來其他負面效應。如城鎮化擴展會受到工業化地理邊界的限制,同時,工業轉型升級也會受到城鎮化質量良莠不齊的制約。總之,城鎮化和工業化唇齒相依共生模式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要想揚長避短發揮兩者優勢,必須走科學的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道路。
2.若即若離模式
居民生活區、商業區和廠區總是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城鎮化和工業化之間仿佛有一條楚河漢界將彼此分割,但這條分割線一般沒有清晰邊界,也沒有設置準則,如同若即若離的戀人,在給定的城市空間彼此相望而不相及,相顧而不相交。一般說來,具備若即若離特征的城市,在其城鎮化和工業化實施過程中可能有兩種情況會發生。一種是無長遠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規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無法系統考慮產業和城鎮的合理布局;一種是有系統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規劃,但這種規劃有典型功能分區的特征,對居民生活區、商業區和廠區給予相對固定的地理布局,但未對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給予科學的安排。產業和城鎮發展呈現若離若離模式,最大的危害是導致產業和城鎮關聯度低,互動發展不強,更談不上融合發展;最大的優點是降低居民區受工廠各類污染的概率。為未來城鎮化質量提升及其與產業融合發展留下了空間,降低了相關治理成本。總之,邊界不清晰和搖擺不定的產業和城鎮發展模式不符合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實現兩者在空間和功能等要素上的融合發展,才能構建現代城市生產和生活體系。
3.天涯海角模式
目前最被人們詬病的就是工廠與居民區空間上嚴重分離,功能上不能互為補充,即產業和城鎮自成體系、分離發展。這種天涯海角模式直接導致上班族在城市辛苦地來回奔波,工作成本高,幸福感差。間接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多:第一,人為制造睡城和鬼城。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開發區大量涌現,這些開發區后來演變成城市的新城區,主要承擔工業化的任務,而老城則成為居民生活主要集聚區,因此形成了開發區或者新城區白天生產繁忙。商務活動頻繁,但夜晚人去樓空,空曠的新城就成了鬼城;而老城正好與新城相反。住在老城區的工薪階層清晨從老城出發,傍晚如候鳥般返回老城休息,老城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睡城。第二,造成城鎮化與工業化“兩張皮”現象。由于產業和城鎮分離發展,工業化得不到城鎮化的工作便捷和時間成本低的人力資源支持,城鎮化也沒有得到工業化就近提供的公共產品和設施的支持,彼此獨立發展,造成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呈現“兩張皮”現象。第三,造城社會資源浪費。由于產業工人在新城和老城穿梭,一些城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耗費巨資修建軌道交通,不僅造成人力資源在時間上的巨大損耗,也造成因提供公共交通而浪費巨額的財政資金。
二、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的形成機理
不論是唇齒相依或若即若離模式。還是天涯海角模式,產業和城鎮在融合發展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未能按照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實現兩者良性互動和功能互補發展。產城融合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實踐模式,在理論界和學術界均未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尚未弄清楚其模式的形成機理。只有弄清楚其融合路徑,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導其沿正確的路徑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在空間上至少有三種類型,即開放或者新城區、老城區和農村城鎮化類型。本文認為,不同區域的融合模式存在著較大差異,每種類型應遵循內在規律,因地制宜地按照各自路徑發展。具體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1.新城(開發)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實行大力建設開發區來促進經濟發展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由國務院和省、市人民政府批準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諸如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國家級、省級類型開發區。由于開發區早期主要承擔發展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的功能,隨著入住開發區的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工人上班的時間成本成為開發區發展制約因素時,開發區建設者們開始意識到規劃職工生活區的重要性,但由于規劃滯后,后建的居民生活區往往選址不科學,未能體現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本文在借鑒國內外開發區產城融合效果好的地區經驗基礎上,遵循產業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和新空間經濟學等原理,試圖探索適合我國開發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1)新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一是新城區產城融合中要堅持功能配套至上的原則。產城要融合發展,首先是城市化要滿足工業化發展需要,這一點對于新建的開發區尤為重要。一般來說,開發區因工業而興建,也會因為城鎮化而興盛。因此,開發區城鎮化水平直接決定產城融合的效果。從我國產城融合效果好的城市實踐來看,在開發區建設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是一條普遍遵循的原則,不僅為工業生產配套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還要在交通、購物、居住、學校、休閑等生活設施上進行配套,來滿足區域內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雙重需要。二是新城區產城融合中要堅持人本主義原則。本文引用人本主義意在批評在開放區產城融合實踐中重“物”輕“人”的錯誤做法,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關心人的成長和發展的環境因素是人本主義與其他學派最大的區別。堅持人本主義原則,就是要改變重視開發區工業化建設和產業發展,輕視產業工人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等人文環境建設的傳統做法;堅持人本主義原則,就是產城融合實踐中要更加重視人文環境建設,圍繞以“人”為核心開展城鎮化建設,形成穩定人才、引進人才、重視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新城文化。三是新城區產城融合中要堅持科學規劃原則。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直接導致各地各種類型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受當時思想觀念、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的制約,老開發區大多沒有科學的規劃指引,一般采取邊建設邊調整邊規劃思路,導致新城區只見工廠不見城市,產城分離現象嚴重。這些老開發區未來只有通過舊城改造來解決歷史欠賬問題,但各地在開發區新建或擴容中一定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堅持城鎮化和工業化就地或就近原則,堅持依靠規劃引導城鎮和產業融合發展的原則。
(2)新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優的方式,但其天生具有滯后性、盲目性和自發性,具體到產城融合實踐中往往表現為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導致鬼城和睡城等產城分離現象。因此,對新城區的產城融合需要系統和宏觀的理論指導。筆者認為,在遵循上述原則下新城區產城融合模式有自己的獨特性,即應該沿著園區產業化-園區城鎮化-產城共生化-產城融合等路徑。首先,新城區因產業進駐而設立園區,也因產業發展而集聚人氣。不容置疑的是,新城區建設初期很難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因此,園區城鎮化也不會一蹴而就。其次,隨著進入園區企業數量的增多,不論是生產性還是生活性服務業都會因此迅速發展起來,為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最后,隨著產業規模的發展與壯大,為園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就業和稅收崗位,從而呈現產業和城鎮共生共榮發展之態勢,實現產城融合目標。
2.老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相比較而言,我國老城區產城融合度要比新城區普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國城市化形成的歷史原因,也有工廠圍城而建的現實根源。雖然老城區產城融合度較高,但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的情況復雜,也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如重化工業與居民區安全距離不達標,人口密集與交通擁擠造成企業物流成本高,規劃缺乏導致老城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因此,在產城融合發展的原則和模式上,老城區與新城區應體現差異性與特殊性。
(1)老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第一。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開發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而不是肆意破壞老城區,因此,開發老城區不能破壞老城區的歷史與文化。由于老城區基礎設施既缺乏又存在老化問題,開發與建設的重點是彌補與新城區在公共設施與服務上的不足。當然保護老城區不是保護落后與陳舊,應予以科學甄別,與適度合理開發并行不悖。第二,要堅持商業地產做減法與環境保護做加法的原則。一些不適宜繼續在老城區發展的重化工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經多年整改環保仍不達標的企業,應徹底搬出老城區,留下安全生產、環保工作到位的企業繼續在老城區發展壯大。同時,對因搬遷老城區留下的閑置企業用地,不適宜大規模將其作為商業房地產項目來開發,從而進一步加劇老城區的擁堵和環境壓力;確有需要的也應與棚戶區改造相結合,以提升老城區人民的居住環境與環保水平為開發目的。
(2)老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承擔工業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大量工業企業、事業單位分布在老城區,造成老城區人口密集、交通擁堵,居民區和廠區安全距離缺乏,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因此,要實現老城區產城融合,首先要對老城區進行改造,特別對一些老工業基地實施整體搬遷工程,把碧水藍天還給老城區。其次,要對老城區落后的服務業進行大力提升,實現老城服務業現代化。現代物業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環節,但多數老舊小區普遍缺乏現代物業管理。因此,不僅要分片分批進行棚戶區改造,而且要引進現代物業管理企業人駐老城區,提升老城區城市管理水平。再次,在老城區改造和服務業實現現代化基礎上。逐步實現老城新城化。一手抓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宜居老城區;一手抓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最后,在新型工業化和老城現代化的雙輪驅動下,老城區實現脫胎換骨式改造升級,實現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
3.農村城鎮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一直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重點放在大中城市,這種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僅造成小城鎮發展滯后,而且造成大中城市人口膨脹、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城市病”,客觀上制約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小城鎮主要分布在縣域經濟范圍內,屬于農村城鎮化范疇,在我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伴隨農村城鎮化的規模擴大和加快發展,產城融合發展問題也會逐漸凸顯,因此,在規劃和發展農村小城鎮時應未雨綢繆,科學合理地協調產業和城鎮發展關系。
(1)農村城鎮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第一,堅持服務于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原則。農村小城鎮產城融合發展有別于大中城市,其產城融合首要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符合小城鎮發展的產業集群,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村人口集聚,夯實農村經濟基礎。大中城市產業基礎良好,但與之相應城市配套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大中城市產城融合的第一要務是改善和增加優質公共服務。而小城鎮產城融合發展,要堅持優先發展產業原則,同步配套和推進城鎮建設,實現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小城鎮建設良性互動發展。第二,堅持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原則。農村城鎮產城融合有其特殊背景,即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現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因此有其特殊的使命。即服務于“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因此,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產業發展必須既滿足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帶領農民致富,又要建設美好城鎮,讓農民變成市民,在最大程度上節約公共產品的建設和運營成本。第三,堅持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原則。小城鎮在空間上居于大中城市和鄉村之間,承擔農業人口轉移到城鎮和第二、三產業的重要職能。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有一個重要前提,即大量過剩的農業人口要實現就地或就近轉移,從而實現“三農”現代化。至少在農民市民化轉化的初級階段,小城鎮是進城生活和就業的轉移農民的最佳選擇。因此,在小城鎮實現產城融合發展還要堅持服務于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歷史使命。
(2)農村城鎮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基于“三農”現狀的國情,我國農村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相比其他地區,要更加彰顯物的產業化與人的城鎮化發展,同時,在推進中采取市場化與非市場化路徑雙管齊下的策略。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鄉村美好化推動新農村建設目標逐漸實現,中小產業集群在小城鎮得到快速發展,從農村轉移的人口被小城鎮產業吸納,城鎮人口會持續增長,二、三產業也因得到更多廉價和充足的人力資源而加快發展,越來越多的產業會集中在小城鎮。農村地域空間大,具有較強的發展彈性,產城融合在小城鎮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一方面,近似一張白紙的農村小城鎮有利于規劃出符合產城融合發展的城鎮化,鄉村美好化與小城鎮建設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三次產業在小城鎮融合發展的優勢上得天獨厚,有利于三次產業耦合發展,從而加快產業和城鎮在小城鎮融合發展。因此,在農村要遵循一種從新農村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從農業現代化分離出來的大量人口集聚于小城鎮,并因中小產業集群的發展而吸附農民就地或就近就業,最終形成“人”的遷移和“物”的發展的城鎮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三、產城融合發展模式提升城鎮化質量的實現路徑
1.總路徑:四化同步下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道路
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偉大征途上,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兩個異常重要的任務。走什么樣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道路,不僅關系到兩者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更關乎能否實現產業和城鎮融合協調發展這一重大使命。如同前文分析,我國傳統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導致產城分離,并愈發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已到了必須認真反思和揚棄階段。在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現實經濟背景下,本文認為,只有走節能環保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遵循在新城、老城和農村等不同區域產城融合發展的形成機理,才有可能找到實現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提升城鎮化質量的長效機制和發展路徑。這是一條中國實踐城鎮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總路徑,具體到不同區域的實踐路徑,應根據其融合機理的不同,選取差異化的分路徑。本文用一個比較直觀的方框圖來說明產城融合模式的總路徑和分路徑,如圖2所示。
2.分路徑
(1)新城區: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相匹配的實踐路徑。
首先,走空間相匹配的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道路。解決新城區產城分離問題,要解決廠區和城區空間“天各一方執手相看淚眼”的窘境。筆者對新城區進行專題調研時發現,一些城市在規劃城市與產業發展時人為地造成產城分離,而非市場無序發展所致。因此,解決產城分離發展要排除非科學規劃因素干擾,依靠走產業和城鎮空間相匹配發展的路徑。一方面,要準確理解產城融合發展的空間含義,絕不能把產城融合理解成工廠和居民區零距離相互依存發展,科學的產城融合是廠區和居民區應依據工廠生產性質不同而保持相應的安全的環保的科學空間距離。另一方面,要科學規劃產城融合的空間距離。目前產城融合的空間距離有市場自發形成,也有政府規劃形成的。實踐證明兩種形式形成的空間距離成敗參半,均有偏頗之處。究其原因,前者是市場失靈造成的偏差,后者是規劃本身不科學造成人為的失誤。隨著區位向城市邊緣接近,不同規模城市的消費者效用都隨之降低。另外,城市規模與地租反向變化,所以對于企業而言,為了降低地租,通常會根據企業的技術密集度和相應獲得的收益,將企業設立在規模不同城市的合適區位,以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因此,技術密集度越高的企業,分布在越接近大城市中心地區的區位;技術密集度越低的企業,或勞動密集型企業,則分布在大城市的邊緣區域或中小城市相對離城市中心地區較近的區位。對于消費者,離城市中心地區越遠,其通勤成本越高,甚至工資也隨之下降,使得消費者效用降低。因此,正確可行的路徑是在遵循市場規律和依賴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規劃不同產業的產城融合發展的空間距離。
其次,走功能相匹配的產業和城鎮協調發展道路。所謂功能相匹配是對象之間互相滿足某種需求的一種屬性。本文所指的產業和城鎮功能相匹配即產業的經濟功能和城鎮化的服務功能在融合發展中能夠互相支撐和互相促進。要達到以上匹配效果,就要弄清楚產業功能和城鎮化功能兩者在特定語境下的科學內涵。在產城融合語境中,產業功能主要表現為經濟功能,而不是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使用功能;城鎮化功能主要表現為服務功能,而不是拉動內需的經濟功能。要搞清楚兩者功能相匹配的具體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城鎮化發展需要產業提供經濟基礎,解決城鎮居民就業和用來投入到公共服務和設施的財政資金等問題;第二條路徑是新城區產業發展離不開城鎮化為其提供水、電、氣、路、污染物處理等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除了提供“物”的城鎮化,還需要為工作在新城區的產業工人提供生活便捷、舒適和工作環保、高效的“人”的城鎮化服務。因此,準確的功能匹配應圍繞以上兩個具體路徑來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目標。同時,還要搞清楚兩者在產城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功能、過剩功能和不必要功能。不足功能是指城鎮化尚未滿足使用對象即產業發展所需求的必要功能,不足功能可能會導致產城分離發展,因此,需要盡快補缺補差。對于因好大喜功或設計失誤而超過產業發展需求的過剩和不必要功能,應予以剔除,以節約產城融合發展的成本。
第三,走效率相匹配的產業和城鎮高速發展道路。當前,產城融合度低主要由三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產城分離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社會成本增加問題,造成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效率低下。二是新城區產業發展速度滯后于城鎮化發展進度,形成公共服務與設施資源閑置與浪費,并因兩者效率不匹配造成產城融合度低。三是城鎮化速度滯后于新城區產業發展,因基礎配套跟不上而拖累產業發展速度,客觀上造成產城融合度低。因此,新城區產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要同步發展,不能一前一后或一快一慢式發展,否則都將因兩者效率不匹配而造成產城融合度低。具體來說,一方面,新城區城鎮化規劃應當超前,建設可以適度超前。當有新產業園落戶新城區時,城鎮化跟進速度要快;另一方面,新城區產業發展應根據自身規模、技術和市場需要,加快或減緩發展速度,在發展中應不考慮城鎮化對其制約作用,即假設城鎮化發展完全可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的所有條件。
(2)老城區: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升級并舉的實踐路徑。
第一,走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融合的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道路。如前文所述,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是傳統工業集聚區,不僅企業生產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而且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經營效益差,并在其漫長的發展中給老城區帶來一系列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對老城區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走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融合發展道路應該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最佳選擇。以信息化的技術優勢來改造傳統產業,以新型工業化的效率優勢促進信息化規模化發展,形成兩化融合發展態勢,從而帶動老城區產業全面升級,以滿足產城融合對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轉變的內在需求。
第二,走以人為本的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道路。產城融合成功的美國紐約曼哈頓區和中國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等范例表明,成熟的產業發展園區也一定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社區。我國老城區不僅人口密度大,居住環境差,而且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歷史欠賬多。因此,要大力改造老城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因產城融合發展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為這與產城融合來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活、生產條件這一根本目標相契合。隨著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老城區日趨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日益提高的城市品位,將會為老城區產業改造與升級提供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并最終實現人與城市、城市與產業、產業與人和諧發展,實現由產城融合走向產城共興的目標。
第三,走智慧高端的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道路。近年來,我國加快智慧型城市建設的力度,這為老城區破解產城融合難題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解決路徑。所謂智慧城市是有別于傳統城市的運行模式。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生態城市和智能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互佐證。學界對其定義各有側重,有的學者強調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有的學者強調城市網絡建設的先進性,有的學者強調人的參與的重要性,但本文認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組織(人或企業)、業務或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等六個核心系統形成既高效又高端的協作運行的城市系統,更加強調智慧城市的系統性和宏觀性。因此,老城區功能的改造與升級要以建設智慧型城市為目標,最終實現能夠智能分析、感測、優化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為產業和城市開辟一條智慧、高端、高效的融合發展道路。
(3)農村小城鎮:實施一鎮一產業集群與小城鎮化發展戰略的實踐路徑。
首先。走產業集群優先發展的產業和城鎮融合道路。農村小城鎮產城融合任務有其艱巨性,要克服兩大難題:一是缺乏與大中城市相媲美的城市基礎設施和相對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即缺少產城融合的地理空間:二是小城鎮在產業發展上有天然的短板,即缺乏產城融合的經濟基礎。很顯然,既沒有適度的地理空間,又沒有厚實的產業發展基礎,小城鎮產城融合的難度遠甚于其他地區,必須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兩條腿走路。因此,農村小城鎮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選擇一個或二個產業發展,并努力形成集群發展模式。小城鎮一般不具備大資本和高技術優勢,單個企業實力弱,形成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獲得規模經濟競爭優勢,從而為小城鎮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從城鎮化發展規律來看,因產業發展而興起城市,也因城市擴張使產業做大做強。但對于農村小城鎮來說,優先發展的戰略是實施一鎮一產業集群。其后才是城鎮化建設的跟進。
其次,走小城鎮優先發展戰略的產業和城鎮融合道路。大力發展小城鎮,完善城市配套硬件和軟件建設,就地或就近吸收農民就業,為小城鎮產業集群提供源源不斷的合格產業工人,讓他們在工作環境優美、生活方便舒適的小城鎮安居樂業,從而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化率提高的融合發展目標。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呈現不均衡不協調等特點,優質資源過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地區,形成農村地區城鎮化水平遠滯后于大中城市。加快發展小城鎮,不僅是因為其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短板,也是為了實現與農村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需要。小城鎮不論是在區域空間,還是在城市基礎設施水平都嚴重制約產城融合的水平,為了避免城鄉兩極分化在城鎮化領域繼續加劇,必須實施小城鎮優先發展戰略,將小城鎮作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戰場,
最后,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產業和城鎮融合道路。城鎮化不同于城鄉一體化的內涵,前者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后者側重于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遷的過程,強調城鄉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互為資源和互為市場,并實現融合發展,最后達到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的基本差別,從而使鄉村和城市實現一體化發展目標。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產業和城鎮融合道路,不僅能解決農村小城鎮產城融合問題,而且能打破城市與農村產城融合的隔閡和壁壘,打通城市與農村在產城融合的資源共享與經驗交流的平臺。因此,一方面需要我們優先發展農村產業集群和小城鎮,做大做強產城融合的核心主體;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協調發展、均衡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產城融合的方向和路徑上體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