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動作是舞蹈語言的核心,是構成舞蹈的最基本要素。動作之美在于動作本身向我們呈現出的造型、線條,更在于動作與動作間的起承轉合,在于動作向我們所傳遞出的內在質感,那么動作的質感是如何產生的呢?又是什么影響了動作的內在質感呢?這就是本文進行深入探索的核心問題——動作的三要素,即時間、空間、力量。
關鍵詞:舞蹈動作 時間 空間 力量
動作的三要素是動作之所以成為動作的內在驅動力,它們時刻融為一體又時刻呈現在動作之中,看似抽象,實則又時時刻刻以動作的姿態呈現在舞蹈之中。因此,動作的三要素中的時間、空間、力量均是指蘊含于動作之內的時間、空間、力量,而動作之外的時間、空間、力量則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之內。
一、 時間
一提到舞蹈當中的時間,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舞蹈的節奏,不錯,這確實是舞蹈的一個最明顯的時間特征,但我們所討論的并不是舞蹈的節奏概念,而是舞蹈動作的時間劃分——動速。
(一)動速
動速——即動作的節奏、速度。它賦予了動作以停頓和連貫,屬于動作的時間屬性。正如我們平時說話是為了把詞語或句子表達清楚,必須要有字與字、詞與詞、句與句的間歇和換氣一樣。舞蹈語言也是如此,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節奏所傳達出的動作性質是不一樣的。動作速度給了我們一種節奏感和情感。動作本無聲響,可是有了節奏規定的動作無聲仿有聲,使動作本身在時間上被賦予了時值的對比,因此有了活力和色彩。①
(二)動速的種類
舞蹈身體語言中的運動速度千變萬化,不同的搭配即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無法具體地將其一一列出,但其作為一種時間上的概念,我們可以基本地將其區分為快速、中速、慢速三個速率,而每種速率又分為線式和點式,故我們可以得到線式快速、點式快速、線式中速、點式中速、線式慢速和點式慢速六種基本動速形式。需要注意的是,速度的快慢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因此動速本身并沒有具體速度值的規定,某一個動作的動速是通過其前后的動作的動速反襯出來的。
(三)動速與情感
動速,即舞蹈動作的時間改變是很有趣的,通常情況下,動作的動速改變會間接的使舞蹈動作的情感發生改變。其實這種變化源于人類身體語言本身與情感的關系,如高興時人們會快速的手舞足蹈、悲傷時人們的動作變得緩慢、緊張時動作慌亂、平靜時動作有條不紊。而舞蹈作為一種放大了的身體語言依然承載著表達人們情感的功能,這種情感與動速的微妙關系在舞蹈動作中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正相關的關系,即情感變、動速變,動速與情感的聯系是渾然天成的,與人們生活中的情感與動作的關系相匹配的,否則舞蹈動作將會失去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聯系,影響舞蹈動作意向的表現。由此也可見,動速在舞蹈表現中具有承載情感、表現內心的重要作用。
二、空間
空間是一個極其廣泛的概念,人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占有著空間,舞蹈更是離不開空間這一重要要素,任何一個動作的改變都會同時改變舞者的空間占有情況,同樣的動作運用在不同的空間位置也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因此,空間的基本認識對于舞者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對動作中的、與動作相關的空間要素的認識則能夠更好地幫助舞者理解動作的空間特點,從而學會更好地運用空間要素。
空間是一個立體的三維的概念,動作涉及到兩種不同的空間,一種是人體動作本身形成的空間,這一空間的主體是做動作的人,即以人體為中心的空間;另一種是人體做動作時所在的空間,這一空間的主體是做動作時的場地,如舞臺、教室等,即舞臺方位的空間劃分。這兩種空間都與動作相關,一個是動作主體所占用的空間,一個是承載動作主體的空間,我們這里將分別對這兩種空間進行討論。
(一)以人體為中心的空間
從身體朝向的方向上劃分,可以將空間劃分成為八個方向,以面向觀眾的位置為一方向,向右旋轉45°為二方向,再向右旋轉45°為三方向,按照45°為一個方向直至到一方向向左旋轉45°的位置能夠將方向分為八份,共八個方向。這種方向的劃分方法可以將空間進行橫向的劃分。
從身體的高中低方位上劃分,可以將空間劃分成為三個度,跳躍姿勢所占用的空間我們稱為高度空間;站立姿勢所占用的空間我們將它稱為中度空間;地面動作的姿勢我們稱它為低度空間。這種維度的劃分方法可以將空間進行縱向劃分。
這樣劃分之后我們即可以得到二十四個空間區域,任何的舞蹈動作都走不出這二十四個空間區域,通過這二十四個空間區域我們還可以對動作的空間進行定位,如“面向八方向的低空間”“面向三方向的高空間”等,這種指令可以讓大家直接找到身體的空間朝向位置。再細致一些我們則可以通過空間對自己的動作進行描述,如右腿為主力腿,下蹲使身體保持在中空間,左腿伸直延伸至四方向低空間,身體橫擰面向二方向,右手置于八方向高空間,左手置于四方向中空間。
(二)舞臺方位的空間
了解了以人體為中心的動作空間之后,我們要了解一下承載人體動作的大的空間,這一空間我們只討論與動作位置相關的舞臺空間定位,而不討論動作以外的如隊形、舞蹈構圖等其他空間內容。
我們首先將長方形的舞臺劃分成為九份,最靠近觀眾區域的中間部分稱為一點,面向觀眾的方向,一點的右側稱為二點,左側稱為八點;離觀眾最遠區域的中間部分成為五點,面向觀眾的方向,五點的右側稱為四點,左側稱為八點;整個舞臺的最中間我們可以將其直接稱為舞臺中心,也可以稱為九點,面向觀眾方向,九點的右側稱三點,左側稱七點。通常三點為上臺口,七點為下臺口。
舞臺方位的空間
舞臺方位的空間劃分可以幫助我們迅速確定動作所在的舞臺區域位置,同時也方便我們對動作的流動路線進行了解和規定。
(三)正空間與負空間
除了以上動作空間的劃分之外,在舞蹈動作中還有一種相對的、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變化的空間概念,這對空間概念叫作正空間與負空間。
A. 正空間
身體本身所占有的空間位置就是此時動作姿態的正空間。正空間就是此人身體高矮、胖瘦、比例等生理要素及當時的動作姿態。每位舞者由于身體條件和外形不同所以正空間各異,同一個人因為做出了不同的姿態,正空間也會相應改變。②
B. 負空間
正空間以外的其他空間屬于負空間,也就是身體沒有占有的空間范疇。與正空間不同的是,正空間只有一個空間范疇,而負空間卻可以分出兩個空間范疇:
a. 內負空間:身體各部位之間沒有被占據的負空間范疇。
b. 外負空間:身體各部位以外沒有被占據的負空間范疇。
舞蹈動作正是在正負空間不斷破壞和重組中完成的,正空間決定著動作本身的形成,負空間為下一個動作的形成提供可運動的余地。③
三、力量
力量是舞蹈動作層面上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任何舞蹈動作都是由力量產生的,專業舞者多年的不斷訓練主要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使用身體、更好地運用和把握自身的力量,力度的強、弱,用力方式的不同,都會改變動作的質感,使動作產生不同的效果、傳達不同的情感。從這一層面上看,似乎力量是最難把控的一種動作要素,但其實,它又是最容易被運用的動作要素,因為它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運用著它。
力量是產生舞蹈動作的物質基礎,是完成舞蹈動作、掌握舞蹈技術技巧和提高舞蹈訓練水平的基礎,是舞蹈者的基本能力之一。④力度和用力方式構成力量,不同的力度搭配不同的用力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力量效果。
(一)力度
與動速一樣,力度若是細致區分恐怕也是有千千萬萬種,因為它的強弱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前者強則后者看起來弱,前者弱則后者看起來強。因此,在關于力度的劃分上,我們簡單將其分為強、中、弱三種,一個動作中力度的強弱要根據其前后動作的力量來判斷。
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舞蹈動作中的力度與生活中的力度略有不同,生活中我們對力度的感知來源于施力方給我們的力度感,而舞蹈動作中的力度則源于我們視覺上對舞蹈力度的判斷,視覺接受到動作的信號后會傳送給我們的大腦,大腦則根據該動作信號搜索我們生活經驗中遇到這種情況時需要運用的相對的力度,然后反饋給我們的大腦,進而得出我們對該動作的力度判斷。因此,有時舞蹈中的力度是一種“假”力度,這里的“假”不是說舞者并沒有使用力度,而是說舞者動作所呈現出的力度感可能與其真實使用的力度量是不同的,但是這并不影響觀眾對力度的感知。這種情況的存在就要求舞者要對肌肉有非常好的控制力,使自己能夠通過對自身肌肉力度的控制呈現出不同的力度效果。
(二)用力方式
影響力量的除了力度之外還有用力方式的不同,如甩、彈、擰、抖、拉、推、抹等,不同的用力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動作效果,舞者在動作中可以根據對動作效果的要求,選擇不同的用力方式。用力方式的概念聽起來簡單,實則卻是影響舞蹈動作整體特征的關鍵點。
如芭蕾舞的基本要求“開、繃、直、立”,其實就是對于芭蕾舞整體動作風格的用力方式的限定。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外開,即每一個動作都要有外旋的力量;每一個出腳都要繃腳,即腳背永遠有一個向外抻拉的力量;每一種體態都要求直立,即整個身體永遠有一種上下對拉的力量,以保證體態的力量感。可見,“開、繃、直、立”這四項基本要求無一不與用力方式有關,而正是這種用力方式構成了芭蕾舞的基本特征。放到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中亦是如此,即使是風格最自由的現代舞其不同的訓練體系也會強調其不同的力量訓練方法,如眾所周知的瑪莎·格雷姆“收縮——伸展”體系,也是對以腹部為中心的用力方式的系統訓練。
綜上所述,時間、空間、力量三者共同作用于舞蹈動作之中,構成舞蹈動作的動作質感,同時亦影響著舞蹈動作的動作質感。這三大要素在舞蹈中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只要你一舉手一投足,一手舞足蹈,它們就會同時呈現,同時發揮其作用,同時進行表達,它們永遠都是密不可分,互相滲透,又互相依賴的。在你抬手之際你就用了力,又占有了一定的空間和時間。⑤舞蹈動作的三要素雖然皆融于動作之中但又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的有機融合才能構成富有起承轉合、輕重緩急,時而輕盈、時而震撼的不同質感的舞蹈動作,從而以其豐富多彩的肢體形態構成我們的舞蹈藝術。
注釋:
①謝飛:《舞蹈動作開發與編舞技法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頁。
②謝飛:《舞蹈動作開發與編舞技法教程》,第37頁。
③謝飛:《舞蹈動作開發與編舞技法教程》,第38頁。
④謝飛:《舞蹈動作開發與編舞技法教程》,第149頁。
⑤肖蘇華:《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頁。
參考文獻:
[1]謝飛編著.舞蹈動作開發與編舞技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2]肖蘇華.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3]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