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梅
【摘要】 目的:探究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剖宮產產后出血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
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78例,并采用隨機雙盲法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對照組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并比較兩組術后2 h及術后24 h出血量,同時觀察兩組并發癥情況。結果:研究組臨床有效率為97.43%,對照組為82.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2 h及術后24 h出血量均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基礎上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不僅能提高臨床療效,同時還不會出現嚴重并發癥。
【關鍵詞】 剖宮產; 產后出血;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臨床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6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1-0123-02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在500 ml以上,剖宮產時超過1000 ml,臨床可表現為陰道流血,嚴重者可出現失血性休克,產后出血是女性分娩期常見的也是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產后出血發生率約為2%~3%,已經給育齡女性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1]。目前臨床常通過縮宮素治療增強子宮收縮能力,以降低產后出血及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導致產后出血的因素有很多,如子宮收縮乏力、羊水過多、前置胎盤、胎盤植入、巨大兒及軟產道損傷和凝血功能障礙等,而對于剖宮產產婦而言,術中及產后出血的情況極為常見[2]。產后出血的治療是婦產科臨床醫生一直以來高度關注的問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產后出血治療中的效果已經通過研究證實,大量研究表示該方案不僅能有效止血,同時對于患者的血壓等生命體征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為深究其臨床療效,特進行如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78例,并采用隨機雙盲法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39例,年齡19~38歲,平均(27.44±4.52)歲,孕周33~40周,平均(38.23±2.13)周,其中經產婦19例,初產婦20例;研究組39例,年齡20~39歲,平均(27.42±5.53)歲,孕周34~41周,平均(37.56±2.58)周,其中經產婦18例,初產婦21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術前禁食6 h,在進行麻醉前30 min先予以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鈉0.1 g,產婦進入手術室后應密切監測其血壓、心率、氧飽和度及呼吸等一般生命體征,并予以低流量吸氧治療,輸注乳酸林格氏液。所有患者均予以子宮下段剖宮產手術,胎兒娩出后馬上予以縮宮素10 U靜脈滴注,待胎盤娩出后,研究組予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具體用法: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ml,宮體注射。然后實施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具體操作:將子宮托出腹腔,采用紗布包裹擠壓宮體,采用1號可吸收縫合線進行縫合,從子宮下緣切口距右端3 cm處進針,并從對應右側切口上緣前壁3 cm處出針,從右側宮骶韌帶進針,左側宮骶韌帶出針,再從子宮上緣切口距左端3 cm處進針,并從對應左側切口下緣距左側端3 cm處的前壁出針,宮體表面各一條縱行縫合線,由助手協助縱向擠壓子宮致最小,拉緊縫合線,將兩線端打結。
1.2.2 出血量計算方法 剖宮產中出血量采用容積法及面積法進行計算,手術過程中血染紗布面積在10 cm×10 cm,出血量即為10 ml,15 cm×15 cm,出血量即為15 ml;觀察產后出血情況,采用專用衛生紙,并由專人負責,計算方法:出血量=(胎兒娩出后接血衛生紙濕重-接血衛生紙干重)/1.05,并詳細記錄結果。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主要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同時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 h及術后24 h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1)有效:出血量在50 ml/h以下,且子宮收縮良好,質硬,并且出血逐漸減少或停止出血,同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尿量增加;(2)無效:陰道出血量在50 ml/h以上,且子宮收縮減弱,質軟,并且繼續出血,患者生命體征惡化,同時患者的尿量在30 ml/h以下,甚至無尿[3]。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有效率為97.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出血量比較
研究組術后2 h及術后24 h出血量明顯較對照組要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產后并發癥比較
兩組患者產后均未見嚴重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剖宮產是通過切開產婦腹部和子宮分娩嬰兒的方式,隨著剖宮產操作技術的不斷提升,二孩政策的放開,較多的人有剖宮產的指征,但剖宮產手術操作中的出血量相對于自然分娩而言,增加大約250 ml,并且產后出血的風險也較陰道分娩大,嚴重威脅產婦生命安全。所以產后出血的防治一直是困擾產科臨床醫生的難點,需要慎重選擇產后出血的治療方式,若治療不當會危及產婦生命。臨床中還有些產婦可能孕周較小,繼而新生兒的存活率相對正常孕周的新生兒低,若發生難治性產后出血,則可能需要子宮切除治療,繼而導致患者喪失生育能力,這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嚴重缺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臨床醫生在實施治療的同時還需注意減輕對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傷,盡量保留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是一種新型的外科手術縫合方式,其最先應用是英國的一項外科縫合手術中,于1997年首次報道,該術式特別適用于產后宮縮乏力出血常規處理后無效的患者。其主要原理是通過對子宮平滑肌產生的機械性縱向擠壓,子宮壁弓狀血管由于受到擠壓作用而出血量減少;并且子宮在外力的作用下,子宮收縮頻率也增加,繼而血竇受壓關閉[4]。其操作簡單可行,能夠有效減少出血量,并且還能避免對子宮的損傷,子宮保留率較高,對日后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的影響也較小。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又稱氨丁三醇卡前列素,首次應用是在1986年,具有較強的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較傳統縮宮素而言,其能有效提高細胞內鈣離子的濃度,繼而增強子收縮幅度和頻率,并且能夠有效減少藥物的劑量,因此產生的毒副作用也較少[5]。國內外大量臨床研究通過實驗證實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產后出血治療的主要機制在于:其中的一種成分為氨丁三醇卡前列腺素,其是一種鈣離子載體,不僅能夠促進鈣離子通過肌細胞膜的流量,同時還能促進肌質網庫存鈣離子的釋放,繼而增加鈣離子的濃度,繼而促使肌原纖維收縮,誘導子宮平滑肌收縮,繼而達到止血的目的[6]。有研究者通過對比單純子宮腔紗布填塞治療(對照組)和子宮背帶式縫合(觀察組)對于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的效果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量明顯較對照組少,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較對照組低(7.14%vs17.8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7-9]。
綜上所述,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效果更加顯著,值得臨床參考。
參考文獻
[1]陳麗瑩.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0):794-795.
[2]王芙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3):2551-2552.
[3]熊瓊,周榮向.氨丁三醇卡前列素聯合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預防治療剖宮產術后出血的臨床療效[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3):1046-1047.
[4]勞丹青.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地塞米松用于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對SBP、DBP、HR影響及意義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1):69-70.
[5]邢榮麗,黃燕萍.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0):42-43.
[6]鄧小艷,謝綱,劉丹,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與益母草注射液聯合防治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南藥學,2012,10(2):149-151.
[7]韓秀榮.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3):262-263.
[8]黃萍.益母草聯合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4):19-20.
[9]蒲青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產后出血中的臨床應用[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6):176.
(收稿日期:201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