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校長要發揚“三吃”精神
張 旭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筆者認為,一個好校長只有發揚能吃苦、吃氣、吃虧的“三吃”精神,才能拋開一切雜念,抵制一切誘惑,排除一切困難,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學校管理中,促進學校健康持續發展。
校長要有“吃苦”精神,要不怕困難,迎難而上,要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時要滿懷信心,盡心竭力,善于在艱苦的條件下依靠廣大教職工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鑄就敢于承擔、勇于承擔、善于承擔的品格。
吃苦是一種素質,吃苦是一種精神,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也說:“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毛澤東說:“艱苦的工作就像擔子,擺在我們的面前,看我們敢不敢承擔。擔子有輕有重。有的人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揀輕的挑。這就不是好的態度。有的同志不是這樣,享受讓給人家,擔子揀重的挑,吃苦在別人前頭,享受在別人后頭。這樣的同志就是好同志。”這些至理名言告訴我們,校長要吃得了苦,受得起磨難,挑得起重擔。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越是艱苦的工作,就越能磨礪校長的意志;越是基礎薄弱、條件差的學校,就越能激發校長艱苦創業、奮力崛起的拼搏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在他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教育過178名“難教育的學生”,這178名學生都有一個艱難的轉變過程。每周蘇霍姆林斯基都要克服困難,與學生家長交談,耐心教育學生。所以在工作中,校長要從心里熱愛教育事業,不為功名,不講條件,不提待遇,克服困難,只有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安得下心,才能踏踏實實地把學校工作做好。
校長要做到能吃苦,一是校長要強化“吃苦”意識。校長要明白“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在磨煉中培養能吃苦的精神。二是校長要自覺踐行“吃苦”精神。校長要迎難而上,挑艱苦的工作去做,把工作中遇到的困苦作為考驗自己的必修教材,在工作中敢于同艱苦的環境斗爭,勇于擔當,不推諉責任,不敷衍了事,讓自己在逆境中成長。三是校長要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校長要勤勤懇懇地工作,踏踏實實地創業。
校長要有“吃氣”精神,就是校長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經得起磨煉,擁有寬廣的胸襟,樹立全校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加強團隊協作意識,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鑄就善于交流對話、善于團結合作的品格。
吃氣是一種肚量,《漢書》中曾記載:“子房不以為人納履而恥,韓信不以受人胯下為辱。”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跑馬”。校長要虛懷若谷,做到對反對自己的人要熱情,對犯過錯的人要關心,對過頭的批評要諒解,對不切實際的責難要容忍。對待師生的正確意見,應該虛心接受。若遇到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的意見,要報著言之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解釋疏導,以情感人。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校長每天都要處理很多事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考慮不到、安排不周、方法不妥、處理不當等情況,從而產生各種誤會、糾紛、矛盾,受到主管部門領導、學校教職工、學生家長的指責,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校長學會吃氣,遇到難題不氣,聽到指責不躁,受到誤解不怒,容得下,受得了,忍得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與四顆糖的故事告訴我們,陶行知面對嚴重違紀的學生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用獎勵的方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校長要能吃氣,一是校長要有積極向上、樂觀從容的心態。校長有了這樣的心態,遇事才能心平氣和,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把工作干好,贏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校長要有同理心。要將心比心,為對方著想,從大局出發,有容人的肚量和寬廣的胸襟,切忌一時沖動,只顧個人感受,不顧大局利益。三是校長要善于傾聽師生的意見。校長要聽得進逆耳言、牢騷話,“吃”得進各種誤解,“咽”得下各種指責,善于運用平等對話、協商溝通等辦法,排解師生怨氣,把潛在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校長要有“吃虧”精神,就是校長要視師生為親人,工作中要做到愛崗敬業,默默奉獻,恪盡職守,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怕吃虧,不推諉,不埋怨,鑄就大公無私、樂于奉獻的品格。
吃虧是一種境界,虧多不傷,事繁礪才。清代書法家鄭板橋曾經寫過流傳至今、富含哲理的“吃虧是福”的字幅。豫劇《村官李天成》中有一段《吃虧歌》:“當干部就應該能吃虧,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當干部就應該肯吃虧,肯吃虧自然就有權威;當干部就應該常吃虧,常吃虧才可能有作為;當干部就應該多吃虧,多吃虧才可能有人跟隨……”校長要常唱這首“吃虧歌”,不怕吃虧,甘于奉獻,一心為師生謀利益,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廣大師生服務。
“吃虧是福”的名言告訴我們,凡事不要計較,忍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退一步海闊天空,虧在眼前,福在長遠。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校長沒有必要去計較,很多時候,校長要給自己留一點空間,懂得寬容,才能活的幸福。生活中,肯吃虧的人往往得到的回報要比那些斤斤計較的人多的多,所以換一個角度來說,吃虧就是福。著名教育家、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西老師在《做最好的家長》一書中指出,孩子為班級效力不是“吃虧”,而是一種“收獲”。推而廣之,校長、老師為學校努力工作,苦一點,累一點,表面上看是吃了虧,實際上是得到了更多鍛煉的機會,增長的是經驗和才干,收獲的是成就和福氣。
校長要做到能吃虧,一是校長要嚴以修身。校長要堅定教育理想,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樹正氣,守正義,愛崗敬業,甘于奉獻。二是校長要淡泊名利。校長在學校利益和個人利益面前,要善于吃虧,要從學校整體利益出發,心無雜念,不懷土,不懷惠,不貪不占,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要不義之財,不搞短期行為,不搞急功近利。
總之,校長要想辦好學校,就要發揚“三吃”精神,就要不怕吃苦,把苦當作投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怕吃虧,虧在局部、虧在一時換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不怕吃氣,讓內心平衡的信念經受誤解委屈的磨煉,變得更加積極、更加樂觀。只有校長真正做到化苦為甜,化虧為盈,化氣為樂,才能成為博愛、大度、成熟、成功的校長。■
(作者單位:安徽六安市皖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