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順
對新入職教師的六點提醒
王紅順
作為當過教師、班主任、教導主任、公辦和民辦學校校長并且有三十余年教齡的同道人,我想結合自己的工作閱歷及管理所見所聞對新入職教師給出六點提醒。
父母供自己上大學、自己參加教師招錄非常不易,千萬不要因一句話不和、一件事不順、一次小小挫折等小事小磕絆就沖動提出辭職,務必珍惜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閱歷、心態、成就感影響終身,許多人一生碌碌無為大多都與走不出第一份工作失敗陰影有關。
據我觀察,年輕教師辭職有“232現象”:二周、三個月、二年。因此,新入職教師要“熬”過“三個一”:第一天、第一周、第一個月。先熬過第一個月,你就成功了一大步。因為干任何工作都有適應期、斷乳期,教師工作是一種技術活,經歷、經驗都是熬出來的,因此,要珍惜自己第一份工作,在“熬”中成熟、成長。
在一個充滿負能量的教師團隊中,老教師會給新教師“洗腦”。老教師會對新教師說:“憑你的能力,還怕找不到好學校。”“這里的校長待人苛刻,管理又嚴,工資又低,工作時間還長,這里簡直是個活監獄、火坑,你還往里面跳,我們都想辭職。”如果備課組里只有一個教師這么說,你可能不會被洗腦。若有許多老教師都這么說,你定會產生對此學校不可久留的想法。
年輕人,我想告訴你們的是:當你們來到一個新環境,會接觸新同事,你們會發現,有些老教師會不斷地給你灌輸負能量、負面思想、負面情緒,他們會抱怨學校這里不好,那里不好。
你們都是聰明人,也知道行為背后有動機,動機背后有所求。一個老教師不斷抱怨學校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的動機是什么?他的動機就是想讓你們新教師覺得這里不好,那里不好。通過讓你們新教師覺得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想要獲得什么好處?他想讓你們自動離開,你們一離開,他就安全了。學校分課的時候,假若沒有更合適的教師人選,以前不太理想的教師也得湊合用。如果來了有能力、素質又高的教師,這時候他就可能被辭退,丟飯碗。
每當你們聽到有教師說學校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時候,你們要遠離他,因為他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如果他有能力,發現學校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就直接走人了。為什么他一直抱怨還不走呢?這就代表他沒有選擇,沒有能力,只能待在這里。總之,你的到來,讓他產生了危機感,打破了他得過且過的舒適狀態。
你們一定要對消極教師灌輸的負面信息進行過濾,產生抗體,很快融入、適應學校規則、生活中。當然,處處充滿正能量優秀團隊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
學校硬件、生源質量、辦公和生活條件也許有許多差強人意的。報到時接待、分配工作、安排辦公、住宿受“冷落”,屬正常現象,這就叫現實,這就是社會。
有些剛入職教師年輕氣傲,處處爭強好勝,如,在班級管理、教學質量等方面提出一些“高指標”,自己也非常努力,但始終達不到自己心中目標,甚至相差很大。失敗一次,受打擊一次,失敗次數多了,就會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甚至產生“教師這個職業是否適合自己”的怪想法,有的從此—厥不振,開始混日子。
年輕人,你想想你的同事有的工作五年、有的工作十年,“人家走的路比你過的橋還多”,在教育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試想自己一個剛出茅廬“要經驗沒經驗、要方法沒方法”年輕人咱比不過老同事,再正常不過了。因此,若剛開始就能跟上同事節奏、步法就相當不錯了,也算非常優秀了。
第一次到班時,一定要讓學校領導、班主任隆重介紹自己,儀式感及首輪效應非常重要,別開生面的第一次主題班會、學科第一課一定會給自己在學生心目中加分。
一定要用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教育效益。學生違紀時,瞪一眼能解決的就不要說話,說一句能解決的就不說兩句,說著能解決就不要讓其站起來,站起來能解決的就不要讓其站在室外,自己能解決就不要麻煩班主任、校長,盡量不要讓其叫家長。切記管不住學生叫家長是教師無能的表現。
當你在課堂上發出懲罰學生指令時,務必要想好學生不理、不執行時自己怎么辦,即要想好退路再說,給自己在學生面前留下面子。如,當你讓違紀學生站起來時他不站起來,你用“我看你也不敢站起來,你覺得理屈、丟人”,就可為自己解圍。
不要受“阿Q案例”誤導。正如網上的一個帖子所述,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溫柔的微笑,或有意為之,或不經意而為,于是,原來作業不做的學生做作業了,原來上學遲到的學生再也不遲到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變得文質彬彬了,原來的小霸王更是變成了“紅花少年”……總之,再怎么惡劣的學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進了,然后不用多長時間——多則一兩個月,少則一兩個禮拜,那些原來屢教不改、家長無能為力、教師頭痛不已的后進生就脫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了,甚至一躍成為優秀生。這是多么令人歡欣鼓舞啊!這是多么可喜可賀啊!這是我們教師的成功,我們教育的驕傲。可是且慢,這成功來得是不是太容易了?教育原來只是這么輕松的一件事嗎?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都明白,表揚也好,獎勵也好,這些最多只能給那些后進生一些暫時的鼓勵和信心,是治標不治本的,學生三分鐘熱度過后如果沒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手段助其鞏固、內化,必然會恢復老樣子。面對如此一廂情愿,不顧教育事實而自說自話,自圓其慌,自欺欺人的案例,無以名之,強為其名曰:“阿Q案例”。“阿Q案例”把復雜的教育事業簡單化了,把艱巨的教育工作輕松化了,把多樣的教育方法單一化了,更嚴重的是,它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讀這樣的案例指導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不僅于事無補,甚至可能誤入歧途。

對于剛剛師范畢業走上班主任工作崗位的教師來說,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與“學生交往過密”。切記師生的民主平等關系,應是一種教育型的關系,而非單純伙伴關系。如果不注意這個區別,師生之間便沒有了距離。沒有距離,就沒有威嚴,也就談不上教育。保持適當的距離,會產生威嚴和美感。教育學生光有愛是不夠的,還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賞識教育不是萬能的,不要贊賞學生過度,使學生患上“贊美疲勞癥”。教師對學生行為不該表揚的濫表揚;教師對學生表揚的角度不對或者對學生進行夸大其詞的表揚。一味單調賞識學生,長時間會讓學生產生“贊美疲勞”。稱贊,就像青霉素一樣,是不能隨意使用的藥劑。使用強效藥劑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包括時間和劑量,需要格外小心,否則將會引起不良反應。對于精神藥物的使用同樣也有規則,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只能夸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獎他們的品性與人格。因為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品性與人格可以瞞天過海;努力和成就是力所能及的,品性與人格卻是人為提高的。如果孩子被稱贊聰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再愿意接受負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因為他不想因為冒險而失去高分(而變得不聰明)。相反,如果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夸獎,那么他們對于艱巨的任務就會更加堅持不懈(因為他們不想因為放棄而變得不夠努力)做實習教師與做正式還是不同的。距離產生美。當你與學過分親近,學生非不清課上課下時,當你與學生太熟,學生對你指令選擇性接受或不當回事時,即作為教師的你和學生都越位時,你離失敗也就不遠了。切記,沒有懲罰教育也是不完整教育。
與學生談話存在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班主任與學生談話時時常出現。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班主任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可見,班主任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班級管理存在破窗效應。心理學上的“破窗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筑物的玻璃窗戶,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修理,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班級管理也是這個道理,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一些不良風氣、違規行為就會滋生并蔓延開來。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或事件:班級的凳子,今天少一個螺絲、斷一條腿,你不追查原因、落實責任及時修理,明天就可能掉另一條腿,后天另一張桌子就可能同樣遭此厄運;某同學腳下有一張紙,你我不去及時拾起,說不定過一會兒就會有兩張、三張;個別同學在課堂上看小說、睡覺,自習課上玩游戲機、閑聊、喧嘩,平時作業抄襲,教師不及時加以制止,過不了幾天班級就會像一個無序吵鬧的市場。上面這些,我們都可看作“破窗效應”。班級一旦出現“破窗效應”,這個班級的問題就會層出不窮,班主任工作就會處于被動狀態。久而久之,學校、教師乃至其他班級的學生便會對這個班級產生不好的印象,而這個班級的學生也會逐漸認同這種印象,并自覺不自覺地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慢慢地,在這種氛圍下,壞風氣、壞習慣、壞思想就會乘虛而入,滋長蔓延,于是這個班級真的就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不行了。總之,“破窗理論”在班級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班級無小事,件件育人;班級無小節,處處立則”。班主任、任課教師、班干部、學生都應該在平時的工作與學習中干好每一件小事,不放過每一個小錯,補好每一扇將破和已經破損的窗戶,這樣,我們才會擁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戶,我們的班級管理將不再困難重重。學生在這樣的班集體里就會健康地成長并獲得更大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新鄉市封丘縣實新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