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奎
歷史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黃東奎
歷史就是在一定時間內于某個地點發生過的事情,因此,空間思維和時序思維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至關重要。空間并不僅僅指某件事情發生的地點,還包括同一時間范圍內不同地區發生的事情,時間也是如此,包括某件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以及不同時間同一地區發生的事件。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的時空觀都比較淡薄,不知道同一地區按時間排序所發生的不同事件,也不明白不同地區同時有哪些事情發生。而時空觀的淡薄并不完全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客觀來講,現在的高中課本并不是采用編年體,而是按專題進行排版的,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部分,將同一時間同一地區所發生的事件按照這三個模塊分別放到三本書中,很難使學生形成牢固的時間觀。從空間角度來說,雖然很多學校都給學生和教師發了歷史地圖冊,但是據筆者所知,課堂上用到歷史地圖冊的教師少之又少。那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擬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些看法。
每學年開始時,筆者都會將中國歷代代表和民國時期的政權更迭寫到黑板上,讓學生抄好,并背誦下來,然后當堂檢測,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背熟,為了防止學生遺忘,筆者會不定時地進行抽查。這是一項基礎工作,雖然會花費一些時間,但是如果根基打不牢,其他的一切都將會是空中樓閣。
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滲透時間觀,比如,在高一下學期,學習的是經濟史相關的內容,筆者會經常提到必修一政治史的內容,讓學生回憶這是屬于哪個時期的歷史事件。在高二的會考復習中,筆者會按照時間順序給學生列出一個大事年表,讓學生按此表進行背誦。如果是在高三復習課上,筆者則會按時間順序來梳理歷史事件,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我會讓學生憑著已有的記憶列舉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事件,然后師生共同探討同一時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間的具體關系,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是在怎樣的經濟、政治背景下形成的。
學習某一歷史事件,學生要先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比如,筆者在講述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時候,會從中世紀的英國議會制度開始講起,然后述及議會與國王之間的斗爭,進而過渡到1640年英國的革命是由于議會不滿國王的專橫統治,隨后講到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革命時代的結束,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721年責任制內閣的建立剝奪了國王的行政權,使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英國進行了議會改革,提高了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地位,隨后英國又進行了多次議會改革,逐漸擴大了享有民主權利的民眾范圍,君主立憲政體逐漸趨于完善。
教會學生使用地圖冊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手段。比如,課本中講到秦國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那么為什么是這個順序呢?只有對照地圖冊中秦統一六國形勢示意圖,學生才能直觀地看出因為韓趙魏離秦國較近,而楚燕齊離秦國較遠,秦國很難真正跨越鄰國去消滅另一個國家,所以才采取了這種“遠交近攻”的方針。除了歷史地圖冊之外,課本中也有一些地形圖、示意圖之類的材料,以人民解放軍的三大戰爭為例,為什么首先打遼沈戰役,遼沈戰役中為什么要先打錦州,教師只有和學生一起觀察三大戰爭示意圖,學生才能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看示意圖,學生可以發現:如果不先攻占東北,國民黨就可以對解放軍實行南北夾擊。而遼沈戰役如果沒有先攻占錦州,就會導致關內敵軍大量出逃,繼而無法達成大量殲滅敵軍的既定作戰目標。
要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思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看地圖,還要引導學生對同一時間不同地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例如,中國春秋戰國與古希臘的雅典民主時期,基本處于同一時間段,但為什么一個地區是民主制度,一個地區卻逐漸走向了專制?這樣的比較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
核心素養概念提出之后,歷史科目的學習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重要的是通過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而這種素養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滲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溧水區溧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