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90后”大學生時代特征與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吳爽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踏入大學校園,由于其與“80后”所處時代背景不同,不同的家庭環境、生活環境、時代背景注定“90后”會養成其獨特的性格,與之而來的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與“90后”大學生相適應。本文通過各種調查分析,進一步分析了“90后”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并比較了傳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結合現實中“90后”大學生突出的時代特征提出教育方法中需要改進的地方,給出在工作過程中具體可行的一些建議,更好地認清和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要事業培養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90后”大學生;時代特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
大多數“90后”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自出生起家庭條件就較為優越,他們大多參加過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或培訓班,愛好廣泛、多才多藝、想法新穎、思想活躍;他們個性張揚,對于每件事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都希望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獨當一面;他們渴望成功,堅信自己能夠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在大學中,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用自己的歌聲、舞蹈以及各種特長征服大家,并能夠在各種活動中脫穎而出。
但也正是因為“90后”大學生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自私敏感的性格。“90后”大學生從出生起就承受著家庭的重大期望。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90后”大學生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90后”大學生一直就備受競爭的壓力,大多都在課余時間受到過專業藝術類的培訓,他們的假期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培訓和繁重的作業?!?0后”的孩子都較為聰慧多才、愛好廣泛、思維活躍,但是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思維模式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很多心理問題便隨之產生,學習焦慮、抗挫能力弱,他們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
由于“90后”大學生從小接受過一些課外教育,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以及文化環境都較為新奇,也有不少學生受家庭教育環境的熏陶,大大開拓了他們的見識面,曾有研究者專門做過“90后”大學生創造力的測試[1],測試顯示,大多數“90后”都具有極高的創造潛能,這對于未來中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極佳的人力資源。
但一方面帶來的結果是他們缺乏合作意識。“90后”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大多是幾代人圍繞一個孩子這種模式。家長面面俱到的照顧、過分的溺愛使得許多“90后”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別人和尊重他人。與其他時代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遇事不喜歡與人合作。他們在社會交際活動中缺乏團隊合作的意識,甚至還有學生信奉“事不關己”“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更有甚者當出現事故時還有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
如今的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電腦、手機、平板電腦及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極其普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90后”大學生被大量信息包圍,網絡的網狀模式要求人們在思考問題的同時須考慮與周圍事物是否存在一定聯系,并通過這種聯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網狀的思維方式有利于“90后”大學生拓展思路,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培養他們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
但大量網絡信息帶給“90后”大學生很多消極影響。一方面,各種社交軟件和游戲軟件的盛行使一些學生沉溺于網絡,甚至逃課打游戲,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過度依賴網絡使得他們缺乏與現實的交流和溝通,導致“90后”大學生中出現一些性格冷漠、有自閉心理的同輩群體。另一方面,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傳播嚴重扭曲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現在也出現了嚴重的“手機依賴癥”,不管在哪兒都能看見他們在低頭玩手機。
科學有效的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關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多的挑戰,“90后”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客觀上要求要轉變刻板、單一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對單一、刻板,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90后”大學生面臨更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選擇,其選擇也更具個性化。“90后”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就注定他們更加注重自身的個性發展和自由,重視自身價值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實際出發,改變單一、刻板的教育方式,重視“90后”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人意識。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說教式”的灌輸方法,它是一種違背教育規律和人性原則的僵化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具有強制性、封閉性、單向度性和簡單化的顯著特點。隨著網絡的興起和迅速發展,使得“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不斷增多,這也意味著他們不會盲目的接受“說教式”的教育,一味的只顧說教、缺乏情感互動的方式受到學生的強烈厭惡和壓制。他們更愿意接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動交流方式,以真實的情感和真誠的態度來化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有助于教師能真正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真實想法。
信息時代的到來從不同程度沖擊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促進了其方法不斷改進。“90后”大學生喜歡和追求新奇的思想和觀念,網絡的發展具有及時性、開放性的特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提供了新的平臺。另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賦予相對枯燥乏味的理論教育更多的方式,如通過圖片、視頻和動畫等等,寓教于樂,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方面,由于如今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教育人員不足,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使得老師無法及時獲取足夠的信息,以至于不能及時有效的給急需心理疏導的學生一些建議,帶他們走出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90后”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敏感、自私的性格難免會引起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再加上激烈的競爭壓力,使“90后”大學生剛踏入大學,就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遇到困難也沒辦法去解決。而他們要強的心理也會在同學取得比自己好的成績時失衡。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選取主題新穎、立意奇特的實例來與同學們共同交流,采用共同探討或者學生備課、再展示成果的課堂模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已無法順應“90后”大學生的需求,再之,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積極探索與社會密切結合的技能,在課堂上,除了要傳授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將一些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問題或者在學校所必須掌握的知識明確點到,并采取適當的方法讓同學們能夠熟練掌握。
思想政治教育人員不僅要具備一些專業素養,還應看到如今在社會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90后”大學生獨特的思想活動也在日益增強,他們急需學習科研、心理健康、就業創業、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這就要求輔導員要不斷學習各方面知識、努力鉆研業務,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還應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及時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總之,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會時刻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發生改變,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時刻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多與學生交流,及時調整自己教學方法,從而能夠快速提高教學實效性。
[1]薛徐靜.“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5).
[2]王力.“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2010(3).
[3]張寶君.“90后”大學生教育管理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
[4]張曉京,文書鋒,金添.“90后”大學新生思想行為能力特點的調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9).
G641
A
1008-2549(2017)03-0044-02
河北聯合大學科學研究資金資助,青年基金項目“基于‘90后’大學生認同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研究”(編號:S2014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