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云 劉童(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萬荷(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論紅色資源在大學生革命精神培育中的應用
■劉淑云1劉童2(1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2萬荷(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創造的精神財富,無論在過去還是今天都具有強大的激勵教育功能。在當今社會,大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知和踐行并不容樂觀。文章立足于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從說理課堂、紅色體驗、助力校園文化、挖掘紅色資源時代價值幾個方面,探索大學生革命精神培育途徑。
紅色資源;革命精神;大學生
21世紀的時代背景為大學生發揮潛能提供了無限的機遇,隨之而來的是巨大挑戰。他們的精神狀態受到社會復雜因素的影響很大,思想層次參差不齊,觀念和價值選擇呈現多元化傾向,對社會問題的判斷都有自己的想法。高校思政教育在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承擔著使其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認同主流價值觀,繼承革命精神,踐行時代精神等時代責任。形成于革命時期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遺跡等紅色資源,不僅是革命時期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重要的思想教育資源。新時期,高校對大學生革命精神培育應立足于這一具有中國特點的教育資源,發掘紅色資源的時代應用價值。
紅色資源是中國特色的思想教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為了反抗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進程中留存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講到紅色資源要弄清兩個關鍵問題。
歷史是過去的時間,但過去的不全部都是歷史,只有留下人類痕跡和影響的過去才是歷史。紅色資源不僅僅是革命歷史時期發生的歷史故事、紅色舊居中的生活用品、武器槍支,中共領導人和革命軍人創作的文字圖片,以及戰爭遺跡等物質和非物質的遺留物,這些只能是紅色歷史知識,是紅色資源的存在形式。其實,對于今天而言,紅色資源更大的意義在于其豐富的教育功能,比如: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情感意志教育等。不管社會進步到何種程度,這些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不應該隨著痕跡的老化而消逝。全面開發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形式,對于提高大學生革命認同感,主動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根據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不同時期在不同地域先后或者同時進行著革命實踐。而且,因當時的社會條件和地理狀況的差異性等原因,即使同一時期的革命在不同地域也表現迥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轉戰大江南北,所到之處發生很多感人的事跡,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這些雖然具有地域性,但是革命精神的教育功能和傳播不受地域限制,尤其在今天的網絡時代,紅色資源跨時空共享已經成為必然。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歷史時期長期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立場、政治信仰、工作作風等一系列精神品質,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所依托的地理名詞如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正是從這些關乎中國共產黨命運的地理名詞開始,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星星之火點燃了,隨之燃遍大江南北,最后取得徹底的勝利。這些地理名詞并非簡單地記錄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足跡,它們更蘊含了勇闖新路、意志堅定、不怕犧牲、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若非這些革命精神所發揮出的激勵和價值引導作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將不會取得勝利。如今、社會主義建設邁入新階段,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也接踵出現,尤其在開放的網絡環境里,各種價值觀和態度隨意傳播,對大學生的革命史觀必然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考量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踐行和認同態度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通過觀察、交談和問卷等形式,了解到目前大學生革命精神認知認同態度整體上是好的,對革命精神是認同的,對歷史虛無主義造謠生事的行徑基本能夠認清,但是部分大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同態度存在偏頗,主要有兩方面表現。
革命精神在今天是否已經過時?毛澤東說過,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經過應試教育的“90后”大學生大部分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有點了解,加上通過網絡或者其他媒體等途徑對中國革命精神有粗淺的認識,他們也懂得革命精神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作用,但是一旦被問到“能否結合自身實際,談談革命精神在今天的表現”時,他們往往表示,革命精神是革命時期形成的,有當時歷史條件的因素,今天再提革命精神已經不合時宜、或者沒有必要,因為今天不用艱苦奮斗、不需要犧牲精神,至于如何服務群眾,更是一頭霧水。他們往往把政治理論學習作為考試的一項任務完成,根本沒有也不會去深入挖掘內涵,更談不上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和情感體驗,嚴重知行脫節。
信念是理想的堅強動力和精神力量,有了信念,一個人才會克服困難愈戰愈勇;一個國家才會團結一心、攻克難關,實現遠大理想。大學生在對革命精神的認識和認同態度上,信念仍不夠堅定。受不良媒體不負責任的宣傳報道的影響、受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的引誘、加上對“抗戰神劇雷人劇情”產生反感情緒等原因,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革命實踐和革命精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進而懷疑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理論成果,否定當前中國各項社會制度的合理性和中華文化的優越性。他們有些人的想法自私且偏激,道德觀念淡化,社會責任感缺失,理想信念迷失。這些人對革命精神的認知和認同仍止步于感性層面,還沒有達到理性深度,對革命精神的學習和實踐較為被動。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用24年的時間使中華民族徹底結束了近代百年屈辱,并創造出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在革命中,中國共產黨憑借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廣大人民的擁護與支持,克服重重困難,為中華民族文明史增添了寶貴的紅色資源。今天,不能讓這些紅色記憶遺忘在21世紀的繁華里,激活這些紅色資源,使其既保留歷史真實又符合時代發展規律,成為新時期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教育的優質素材。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公共課程體系已經日趨完善,不僅規定了關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道德觀、法治觀教育內容,也規定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基本理論,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等內容。因為教育的聯系性和遞進性,中小學階段的教學安排中,學生會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接受一些國史、政治制度和道德規范的教育。在這些基礎上,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政治理論知識的傳授上。與中國近現代史的史學知識講授相比,幫助大學生端正歷史觀,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感顯然更重要;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范范學習和死記硬背相比,培養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顯然更重要。
中華民族在過去的幾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歷史資源,并孕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列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用數十年的時間和無數革命先烈的血汗乃至生命造就了偉大的革命精神。這段革命歷程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史料依據,理論灌輸必須結合中國共產黨數十年的革命實踐才會有更好的效果。紅色資源進課堂,這不僅是思政教師的責任所在,也是提高思政說理課堂教育實效的正確選擇。
從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整體上認為有必要學習和弘揚革命精神,并且能夠以標準答案式的內容回答簡單的理論問題和識記問題。但是真正源于興趣愛好而深入自學和探究的學生人數非常少,理工科學生尤其如此。出現這種現象,與大學生長期側重接受式學習書本理論知識而忽略實踐體驗分不開。
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和認識的觀點,主體通過感覺器官與對象接觸后產生的關于對象的生動的、直接的形象,是對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聯系的認識。理性認識是主體通過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和表面現象加工處理后形成的關于對象本質、內在必然和規律性的認識。可見,不論是對事物的初步認識還是實現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并且檢驗認識正確與否也要回歸實踐。
社會生活本身就是實踐,要想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史,真正領悟革命精神內涵,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紅色體驗是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通過模擬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一次當年紅軍走過的路、登過的山、挑過的擔。當體驗者們精疲力竭,大汗淋漓,仍不忘相互激勵,相互幫助時,才可能深刻體驗到當年紅軍革命和創業的艱苦,領悟到理想信念和團結互助的力量。
“紅色體驗”教學法側重學生身臨其境、親力親為的體驗過程和體驗后的感受,借此加深對革命道路和革命思想的理解,通過自身思考和領悟,主動接受和認同革命精神,并使其轉化為自身內在精神品質。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斷激勵自己,指引自己的奮斗方向。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價值取向和整體精神狀態,以及展現給外界的文化形象。廣義的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狹義的校園文化指學生活動。通常所指的校園文化就是校園活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積累實踐經驗、提高綜合素質。同樣,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教育、激勵、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引入紅色資源來提升活動的精神內涵和正能量。同時,紅色資源也可以借助校園活動的平臺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紅色資源與校園活動結合,不僅讓學生對紅色資源加深了解,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充滿信心。也讓學生感到革命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而且生活中處處可以踐行革命精神。
第一,通過開展紅色演講、紅歌比賽、“手繪黨史”、革命知識競賽、學術研討、訪談革命后代等活動,鼓勵大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深入領會革命精神內涵。
第二,通過校園媒體平臺,比如廣播、校報等,宣傳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雄人物的事跡。確保校園里這些文化載體傳播先進文化的方向。
第三,使用好網絡文化傳播平臺。網絡的及時性、交互性、娛樂性、開放性等特點使得大學生逐漸離不開網絡,在網絡花費的時間幾乎占據大學生課余全部時間。網絡上每天都傳播著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錯誤的觀點。比如,歷史虛無主義就是通過網絡走進大學生視野的。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僅僅依靠思政課堂恐怕收效甚微,學校可以建設一個能起到正本清源作用的紅色網站,通過該網站傳播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時解答學生思想疑問,澄清網絡謠傳,引領校園文化等。
當前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道德和革命精神教育時,一要借助紅色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利用。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既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又要做到多元化、大眾化,還要兼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要將旅游搭臺、經濟唱戲、人文熏陶、生態休閑等結合起來。二要考慮到學生個性喜好的時代特征。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對當今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構建和精神塑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時代新內涵,把繼承黨的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三要創新紅色資源傳播載體。傳統文化資源管理部門應該以更主動積極的態度創新資源傳播載體。通過網絡、手機APP等新媒體宣傳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的特色資源,拓寬傳播途徑;制作多媒體記錄片,打造由觀眾喜愛的實力派演員參演的“紅色電影”或者“紅色電視劇”,以通俗化、大眾化的表現手段再現真實的革命歷史和歷史人物;收集整理民間經典紅色歌謠和故事,用這些留在群眾心中的“紅色印象”增強革命精神教育的感染力。
[1]李德滿.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
[2]黃波粼,劉霏.大學生革命精神認同力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3(1).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霞.紅色文化資源也應發展和創新[N].光明日報.2014-11-22.http://epaper.gmw.cn/gmrb/html/
[5]莫建成.發掘紅色資源加強黨性教育.共產黨員網[EB/OL].2013-07-09.http://jiaoliu.12371.cn/2013/07/09/ARTI1373356261234849.shtml.
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弘揚革命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創造了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我們黨和人民獨有的文化財富,也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根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偉大斗爭中鑄就的一個個精神高地。在信息化時代,人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一些大學生在文化信仰上不知何去何從,文化自信不斷被沖擊侵蝕。針對這一狀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用革命文化中蘊含的不屈不撓、越挫越勇、矢志不渝等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當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不分是非、顛倒黑白,極力消解和詆毀革命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敢于亮劍、堅決抵制,確保紅色基因、優良傳統在大學生中得到傳承弘揚。
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思想觀念呈現多樣化趨勢。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極易對他們產生影響。當前,受一些消極錯誤思潮影響,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受挫心理薄弱、依賴性強、誠信度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立足于中國實際,又吸收國外文化有益成果,是通過不斷改革創新而形成的先進文化,對各種社會思潮具有引領和糾偏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抵御消極錯誤思潮的影響和侵蝕。要鼓勵大學生積極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召喚,投身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實踐中去,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貢獻力量。(作者:北京電影學院 李博)
(節選自《人民日報》2016—11—18—07版)
G641
A
1008-2549(2017)03-0050-03